寒江月:来,我们登山去!

寒江月 撰文、摄影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身居闹市,不免常为早晚不断的噪音和污染的空气所苦。我的应对方法就是:进山。小时候,因为文革,在山村里过了几年与现代文明隔绝的日子。因祸得福,我不仅学会了欣赏简单纯朴的美,也与山林结下终身情缘。每到俗世的压力到了难以承担之时,“进山”,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就成为最好的休息,也成为心灵小歇的方式。

  住在美国东北部,连绵起伏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是最佳的登山处。西部当然就是落基山脉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由北向南,从加拿大的 魁北克省到美国南部的乔治亚州,全长1,600英里。阿巴拉契亚山脉连绵起伏,山势柔缓,最高山峰是位于北卡的米歇尔峰,高6,684英尺(2,037米)。整条山脉又分为一连串较小的支脉,其中有好几个国家公园,著名的有位于田纳西/北卡的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和位于弗吉尼亚的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山脉经过的各州也各有州立公园。

  阿巴拉契亚山脉有一条闻名于世的步行山道-阿巴拉契亚山道(Appalachian Trail),登山者们简称它为AT。顺便说一句,要是你初次踏上阿巴拉契亚山道,遇到老“山油子”,提起这条山道,千万别用全名。否则,哪怕你浑身上下名牌登山装备,捎带(由于不老练)滚了一身泥,可你那身惨绿色顿时暴露无遗。 AT全长2,100英里,从乔治亚州的斯布林格山到缅因的卡塔丁山。据说是全世界最长的步行山道。这条山道有100多年的历史,完全由志愿者们如在下管理和维护。山道及其附近若干英里的土地大部分被阿巴拉契亚山俱乐部(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记住,提起它时要说AMC!)买下,任何人不准开发,因此山道沿途基本保持了天然风貌。总部在波士顿的AMC目前有9万多会员,下面有一连串分支,这些分支具体管理和维修“领地”范围内的山道。 春末夏初是维修山道的忙季,也就是我们这些自愿者们出大力,流大汗的时候了。

  美国山道的原则是不破坏原始风貌,因此不可任意修建人工化的建筑,桥梁等。山道的标志也有统一规定。阿巴拉契亚山道著名的白色路标(white blazer)指示出全程,如果想下山整修,就得找蓝色路标。蓝色路标指示的山道会把你从AT带到附近的小城,让你重返文明,吃上顿像样的饭,好好洗个澡。关于AT,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实在不好意思,我在AT上的经历非常有限,连一个州都没走完,纽约州的这一段还是AT全程中最平缓的,用我曾经碰上的一个“AT全程登山者”的话来说,“纽约这一段儿就像逛公园!”可我连这公园都没逛完。对了,这些“AT全程登山者”(through hiker)都特牛,仗着自己是货真价实的“老山油子”,对我们这些day hikers/weekend hikers挺傲慢,我们碰上他们通常是不敢搭讪的。不过,如果我正好在出山时碰上这么一个两个“老山油子”,带的矿泉水又有多的话,我会送给他们。 这些人很好认,通常他们健步如飞,带一支专业登山棍(我们这号的就别假模假式的了,反正我不好意思柱那么一根。再说,它特贵,没有100美刀打不下来),浑身脏兮兮的,胡子拉茬,灰头土脸,背一个巨大的登山包,全部家当都在包里,包外头还挂着各种各样的附件。对了,他们通常还挺瘦,因为,等他们走到纽约州,在山里至少已经泡了4个月,那还算快的。

  我的出没地点是在纽约上州的Harriman State Park,有时也到新州和德拉华州交界的那一带去。那里有个AMC的营地,花上几十美元,可以在那里度周末,在一条大“炕”上下两层的木头床上滚俩晚。那可不是“星”级的,完全是“土” 级。夜里门不能锁,得给随时可能进来,累得半死的through hiker们留门。为了防熊门全朝外开,笨熊们这么多年愣没学会把门掏开,还不如我们家猫聪明。

  要是哪位想开始进山,又没有经验的话,建议参加一个登山俱乐部,跟老山油子们爬几回,学学规矩,学习认路标,野外急救常识等,用不了多久,就能自己出入了。AMC一年的会员费才$40,西部的Sierra Club 会员费也差不多。参加它们组织的登山活动比较安全。我从96 年起就是AMC会员,勉强算半个“山油子”(正确的行话叫“山耗子”─Mountain Rat,我嫌难听,拒绝自称“耗子”,现在基本上是“单干户”了。那一年$40算是支持环保吧。在旁边旅游指南中介绍一些登山基本知识,正牌山耗子略过可也。  

  最后,看完了这篇,但坚决不打算进山的人,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当个Armchair hiker(哼哼!),躺在沙发上读上一两本人家如何爬山的书,过过干瘾。你要是打定主意做个“安乐椅爬山者”的话,这本关于AT的书不可不看:Bill Bryson:A Walk in the Woods,这家伙真绝了,估计他连我的爬山水平都还不到,居然敢闯AT,而且还给他闯成功了,真真气死我也!

不用说,专业的装备特贵。我那套装备,包括爬山靴,爬山袜,背包,帐篷,气垫,瑞士军刀,地图,指南针,防虫膏,腰带包,吸汗内衣(shirt lining),吸汗袜(sock lining),羽绒睡袋等等,估计不少于上千美刀,光一个周末包就$140。我惨淡经营了好长时间才买齐。不过,连半个“山耗子”都不打算当的,以上单子里的东西大部分可以去掉,只需照顾“足下”和“背后”就行了。

  “足下”的那双爬山靴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的“死泥克”万万不行。那“死泥克”是为城市设计的,进了山可就不行了,除非你进的是那种专为小孩子和老人修的公园一般的平坦山路,又平又宽,吉普车都能开,连我这号半 “耗子”都不屑一顾。真正的terrain就是一条 footpath,用油漆往树杆,岩石上画上个竖长方形的标志,跟着标志走就是路了,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因此,磕磕碰碰是少不了的。

爬山靴通常是高帮,可以保护脚脖子不会扭伤。靴头上装了高质金属片,一脚踢到岩石上不会伤了脚指头。加上靴底厚而有弹性,保护大脑不受太多的震动。还有个优点是防水,碰上不深的水□子,淌过去就是了。 再加一点是轻。我的爬山靴别看笨头笨脑的,可比“死泥克”还轻。可别小看这点,一天走个10英里试试!最好的爬山靴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也就是Gore Tech,等闲也得100多大洋,又轻又结实。爬山靴的设计有为day hike设计的,有为长途设计的,跟你背的重量也有联系。买的时候要想好。

  背后背的那背包也不可小视。专业设计的爬山包宽带,腰,胸部都有带子可以扣起来,背起来时那沉甸甸的包就是自然地捆在背上,背带和后背还有个自然距离,不至于紧贴在背上,闷出一后背的汗。就算出一后背的汗,背包后层还有层海棉,保护你包里的东西不会被汗水湿了。我通常的day hike包是20-30镑重,周末包是50-60镑重,包括帐篷,没个好包可不行。半路上带子断了,你哭都找不着地方。

  服装嘛,最好别一身短打进山,因为得防虫还得保护皮肤不被有毒的植物划伤,更别提一不小心摔一跤了。我从来不穿短裤圆领衫爬山。好几次看见那些偶尔进山的人胳膊腿划得血淋淋的,还没带创可贴,这些我每次都带,以防万一。

辨认标志
  忘了具体的标志尺寸是多少了,但是,所有的标志应该是同一尺寸的,用不同颜色来标志,叫做blazer。一条山道的开头,必是三个品字形的标志,把“品”字倒过来,表示这条道到底了。山道拐弯时,是两个长方形的标志上下列出,上面那个在左边,表示路往左拐。反之亦然。每隔若干米就会有标志,通常是在树干上,跟着路标走就对了。就连我这样毫无方向感的人在山里都还从来没有迷过路,在城里倒常常迷路。

野生动物
  东北部有黑熊,但我从来没有碰上过。有次在山野里露营 ,半夜里听见土狼嚎。碰上最多的是白尾鹿和野火鸡。还碰上过几次蛇,吓得我惨叫。夏天要小心响尾蛇,不过我从来没碰上过。这也是穿爬山靴的优点,高帮特厚,一般的蛇咬一口也咬不透。还要小心ticks,不过即使被它叮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一个月内吃点药就行了。我给叮过两次,啥事也没有。有种防虫膏也防ticks,用那个就行了。

环境保护
  爱山的人是自然的环保主义者。爬山者的伦理是简单的4个字:Nothing in,nothing out─什么也别留下,什么也别带走。我在“学徒阶段”跟着老山耗子们爬山时,他们通常把别人扔下的饮料瓶什么的也带出来,我因此也养成了习惯,每次进山不忘带个塑料袋,把自己的空饮料瓶什么的带出来,别留在山里破坏环境。

另外,在AT上碰上through hiker时,通常我会把多余的水和食品送给他。毕竟这些老山耗子在山里要走六个月,我特佩服他们。@(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所远离城市的山区县中里,只有两个外乡人,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是随母亲从省城下放来的。

  • 大幕徐徐拉开,灯光转暗。
    小提琴淌出低沉的旋律,手风琴送来呜咽的风声,琴声幽幽。东欧的原野。农田。村庄。树林。夕阳。


  • 喜欢那两只青绿的竹盘,一只盛月饼,另一只放上黄澄澄的梨,红艳艳的苹果,黑油油的李子,再放上一串紫盈盈的葡萄,一瓶清酒立在竹盘后。

  • 母亲节那天,与几位朋友在寺庙里禅坐。起座之后,朋友告诉我,她家的牡丹花开了。朋友家门前栽了一株牡丹,那牡丹年年都是在母亲节这天开。 “原以为今年母亲节不会开的,”朋友说,因那花一向由她母亲照顾,而她母亲去年往生。然而,今年的母亲节,一清早,花照常开了。真是好花知时节。


  • 第一次见到她时,真是惊艳。那样的一树淡红,或是雪白,独立小园,美的不仅是色,更是姿态。树型高大而不臃肿,树枝层层叠叠,平平地伸展,一层枝托着一层花,优雅地开着。花色粉红,然而看只是淡红,如同初起的晚霞,并不以浓艳夺人眼目,天然的优雅和柔美,却令人无法忽略。


  • 河岸边,我遗世般伫立。两岸枫叶如火,烧得半天赤红,一河滔滔白浪,穿过层层秋色,越过一万二千年的时空,向我奔腾而来。
  • 那年夏季,我独自一人来到以色列。我是由学校出资,到希伯来大学的夏季“乌尔潘”-短期语言班——来恶补希伯来语的。我的指导教授也希望我这个来自中国大陆,从来没有见过犹太人,也没有接触过犹太文化的犹太历史研究生到以色列去感受一下犹太人的文化之源和历史情结。

  • 严寒的冬夜,一家老小围坐在厨房的“火塘”边烤火,小火堆上挂着铁吊子,里面煮着什么,熬着什么,火炭边的热灰里煨着地瓜,当灰烬里飘出香味时,刨出一个,剥去皮,一边叫烫,一边丝丝哈哈地吃下去,香甜软烫,一直暖到心里。日后离家读书,尝到旅人的苦楚,方知道苦寒之夜,能与家人围着炉火,分享一块热乎乎的地瓜,实在是一种幸运。


  • 终于下了晚班,该回家了。出门来却见漫天浓雾。街上人影绰绰,行人似在雾中飘动;不远处,教堂的尖塔若有若无。教堂前的那座高楼,楼顶上的红字洇开来,看不清笔划,只见一团团红色的水汽,像女人脸上被热汗化开的胭脂。


  • 快到四月中旬了,纽约为什么还是这么冷?前天下了一场暴风雪,金灿灿的迎春花刚刚盛开,又被埋在了冰冷的白雪下。雪很快就融化了,寒意却迟迟不去。今早出门,天低云黯,空中飘着细细的雨。雨丝若有若无,走进雨中,脸上一片凉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