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月:衣食住行话北极(二)

寒江月 撰文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席卷全世界的今天,生活在美洲北极的因纽特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所改变? 2004年夏季里,我带着疑问和好奇前往加拿大北部,世界第五大岛巴芬岛北端的因纽特人村镇庞德口,在镇长彼德·阿格拉克家中居住了一周,实地体验了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美洲北极因纽特人的日常生活。

食 冻土苔原话饮食

  在庞德口村吃的第一顿饭,就让我这个长期素食者大伤脑筋:除了煮胡萝卜就是土豆泥,没别的可吃。我望着煮肉,近十年来第一次面对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两难:“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分菜的女孩手里拿着勺子看着我,后面还有人排队,我一咬牙:“吃!”

  在寒冷的北极苔原,除了动物性食物,没有别的出产,要是以前,新鲜蔬菜想也别想。现在,庞德口有两家超市,也卖新鲜蔬菜水果,但是价格高的令人咋舌。可是,这些蔬菜水果每周一次由飞机从“圈外”运来,运费是它们本身价格的一倍多,令人却步的价格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对我来说,还是很难接受--要比纽约贵上至少3倍呢,有的,比方说桔子,是纽约价格的5倍!不仅如此,蔬菜水果的种类少,质量也不好--毕竟是北极嘛。庞德镇的人通常买冻蔬菜,新鲜蔬菜基本上是在当地工作和居住的“南方人”买。

  与彼得一家同吃同住,想不“开戒”也难,他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反正也是超市买的冻鸡,猪,牛肉。既然已经“开戒”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居然还吃了一次驯鹿肉,其味……如同嚼皮革。

  因纽特人是彻底的肉食主义者,在渔猎时代里,他们的主食是海豹,驯鹿,鲸鱼,雪雁,狐狸,北极狼,北极熊,北极斑点鲑鱼等。春天,太阳回到北极,海湾里的冰开始融化,苔原上冰雪渐渐消融,在南方森林里过冬的驯鹿群回到苔原,因纽特人也离开冬季营地,带着帐篷,跟随着驯鹿群打猎,荒原上处处为家。他们必须在整个夏季里准备好冬天的食物和燃料,否则,在寒冷黑暗的北极长冬,没有足够的食物很难避免饿死的命运,没有足够的海豹油做燃料,也无法度过长冬。

  北极斑点鲑鱼是一种美味的鱼类,也是因纽特人的主食之一。夏季里,因纽特人在海边或河的入海处安下网捕鱼,把吃不完的鱼晒干储存。从前因纽特人的蛋是鸟蛋,现在,贝洛特岛被加拿大政府划为北极鸟类保护区,鸟蛋也就被超市里的鸡蛋取代了。

  因纽特人的食物加工非常简单,谈不上“厨艺”,做菜方法不是烤就是煮。塔碧莎做菜,不管是什么肉,往锅里一煮,加上冻蔬菜,洒点盐就得。大家每人一碗,切一块“巴诺克”面包,填饱了算,一日三餐都不讲究精致的厨艺。我想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毕竟,“南方人”的食物种类要多多了,才有可能讲究厨艺啊。

  夏季里,村里人仍然喜欢在户外烧烤,捕来海豹,在户外收拾干净了,几块石头围一个简易灶,找一块平整的石板搭在石头上,在荒原上找一些干枯了的苔藓类植物,点着火,用刀把海豹肉割下来,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村里常常看到黑乎乎的简易灶。有一次,我划着小划艇在海湾的冰排间穿行,看到岸上有几个人在收拾猎来的海豹,等到我上岸后赶过去拍照,已经“食尽人空”了。

  说起来,因纽特人有时候确实吃生肉。据说海象肉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海象皮,而且非生吃不可。告诉我的是我的导游,苏格兰人戴维,他在庞德口生活了15年,生活习惯也“因纽特化”了。他一边说着,皮得一边频频点头表示赞成。当然,有时候吃生肉是出于无奈。试想,在因纽特人享有现代生活方式之前,冬天住在地屋或雪屋里,如果燃料没有了,在没有猎到海豹,取到海豹油做燃料之前,除了吃生肉,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不知道是因为肉食还是因为天冷,茶是因纽特人不可或缺的。茶不是泡,而是煮,水壶里加上水,扔进几个茶叶包,水开了,茶也浓得发黑。村里有经过处理的自来水,但是彼得一家从不用自来水煮茶,煮茶的水来自山中的小溪,是融化的冰川水,非常纯净,还带点甜味。

  “苔原上有可以吃的植物吗?”我问彼得的小女儿皮雅,我们正走在村外的苔原上,苔原软软的,像厚厚的地毯。

  “当然有,”她说,“那种黄花的根就可以吃,”她指着一丛小黄花说,那黄花的茎叶贴在地面上,长成环形,像一只黄绿色的小花环。

  我们在一丛黄花边蹲下来,皮雅伸手去拔。一用力,根没拔出来,花茎断了。她找到另一株,用穿着短靴的脚在它四边猛踢,踢到根部露出,再用手挖,然后用力拔,终于拔出了一根半尺多长的根,根比茎叶长多了,样子有点像还没长大的胡萝卜。她甩掉砂土,剥去根部的皮,折了一段放进嘴里嚼起来,又递了一段给我。

  我接过那段乳白色的根,放进嘴里边嚼边品。青草味之后,有一点点甜味,至少不苦涩。

  山坡上有几株开着紫红色穗状小花的植物,德比揪下几片绿中带红的小圆叶子,擦了擦,放进嘴里。我也揪了一片尝了尝。酸酸的,像我小时候吃的酸浆草。她指着一片小小的,贴着地面长的“树”,告诉我说那是蓝莓。说它是“树”,是因为它不仅多年生,还有枝呢,只不过那些枝也是贴着地面长。我弯着腰,仔细看了看蓝莓“树”,“树”上尚未结果。后来有一天,我看到几个孩子蹲在地上,低着头,好像在找什么,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在采蓝莓,我也跟着采,成熟了的浆果才黄豆大小,我吃了几粒,既不酸也不甜。

  德比和皮雅指点给我好多种可以吃的植物,还告诉我一些药用植物,这种可以治疗牙痛,那种可以止泻,看来,北极荒原还真不是不毛之地。

  但是,植物并非因纽特人的主食,从前,没有冷冻蔬菜和空运水果时,因纽特人从哪里摄取维生素C呢?当年令欧洲航海家和水手们谈之色变的坏血病,就是由于严重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根本没有蔬菜水果的因纽特人,为何不得坏血病呢?

  皮雅告诉我,他们的维生素C主要来自于海豹肉,海豹肉含有很高的维生素C,吃多了会腹泻。我不知道这是否有科学根据,不过,我问了好几个人,他们都是这样说。可是,他们没有解答我的另一个疑问:以肉食为主的因纽特人为什么不胖,全村没有一个大胖子,我只看到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比起我在纽约见到的那些胖得几乎走不动路的青少年,他还算瘦的呢。

  在与欧洲人交接触之前,因纽特人除了肉和鱼,既没有大米,也没有面粉,据说他们是从欧洲人那里学会烤面包的。我很爱吃一种叫做“巴诺克”的面包,这是因纽特人从苏格兰捕鲸船上的水手那里学来的。“巴诺克”的做法很简单,面粉里加动物脂肪,发酵粉,水,也可以适当加一点盐,揉成一大团,直接放在烤箱里烤,烤成一个圆形的大面包,也可以搓成小长条,或者随便什么形状,放在油里炸,两种都很好吃。特别是油炸的,趁热蘸着奶油吃,特香。因纽特人基本不吃米饭,想必跟他们最早接触的是欧洲饮食习惯有关吧。我忽发奇想:要是他们最早接触的是吃米饭的东方人,也许他们现在会以米饭为主食也未可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年夏季,我独自一人来到以色列。我是由学校出资,到希伯来大学的夏季“乌尔潘”-短期语言班——来恶补希伯来语的。我的指导教授也希望我这个来自中国大陆,从来没有见过犹太人,也没有接触过犹太文化的犹太历史研究生到以色列去感受一下犹太人的文化之源和历史情结。

  • 严寒的冬夜,一家老小围坐在厨房的“火塘”边烤火,小火堆上挂着铁吊子,里面煮着什么,熬着什么,火炭边的热灰里煨着地瓜,当灰烬里飘出香味时,刨出一个,剥去皮,一边叫烫,一边丝丝哈哈地吃下去,香甜软烫,一直暖到心里。日后离家读书,尝到旅人的苦楚,方知道苦寒之夜,能与家人围着炉火,分享一块热乎乎的地瓜,实在是一种幸运。


  • 终于下了晚班,该回家了。出门来却见漫天浓雾。街上人影绰绰,行人似在雾中飘动;不远处,教堂的尖塔若有若无。教堂前的那座高楼,楼顶上的红字洇开来,看不清笔划,只见一团团红色的水汽,像女人脸上被热汗化开的胭脂。


  • 快到四月中旬了,纽约为什么还是这么冷?前天下了一场暴风雪,金灿灿的迎春花刚刚盛开,又被埋在了冰冷的白雪下。雪很快就融化了,寒意却迟迟不去。今早出门,天低云黯,空中飘着细细的雨。雨丝若有若无,走进雨中,脸上一片凉意。


  • 要搬家了,从遍地凌乱的杂物中,不知怎地一眼看到了它。
  • 只那么不经意地仰头一望,世界就悄然淡去,宛若一帧照片,焦点清晰,背景虚化,如雾如水,漫出画外又浸入画中,全部的存在都只为托出那个焦点:淡淡青天中的半轮春月。

  • 日子来了又去了,不知不觉间,园里的那棵双色樱花已花事阑珊。白樱花叶浓花稀,枝头只剩下一簇一簇细长的花柄,撑着一丛丛淡黄色的花蕊,晨风中落英纷纷扬扬飘落如雪。粉红樱花仍然开着,可是花枝低垂,花瓣半合,昂扬的生气已然不再。
  • 这是一棵嫁接过的樱花树,一半开白花,一半开粉红色的花。
  • 细数平生所爱, 皆平凡无奇,独特的是:观云。
  • 夕阳西下,微风轻拂。荷塘里,莲花玉立,水波荡漾。
    扑通一响,一只青蛙跃入水中。
    一阵风携来一片云。一片云携来一阵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