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去琉球的音乐—御座乐】御座乐的乐器(下)

廖真珮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琵琶是宝永7年(1710)开始到天保3年(1832)毎次演奏都会被使用的乐器。1710年的‘琉球聘使记’记载了“琵琶似此方者、四隔圆如横筒、更设九柱于其腹、极厚、而五长四短。手趋不用拨。凤眼纎。揺则铿尔有声、想其腹中有物、是为异耳”(标点笔者注)。就是说“琵琶是和这边的琵琶很相似的。相是圆的、有四个、而且琵琶琴身有九个柱。柱的厚度稍厚、这里面有五个是较长、四个较短。演奏琵琶的时候,用手弹不使用拨。凤眼较细。琵琶的音色很清楚又大声,琵琶的琴身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放着,可以听到奇怪的声音”记载这样的一段话。

关于这个记述,首先要注意的是演奏方法是用手弹奏的。(在其它的史料是没有记载演奏方法的)。在‘琉球聘使记’里有很有趣的一点“揺则铿尔有声、想其腹中有物、是为异耳”这一句。徳川义宣氏在看了水戸家的琵琶后,觉得“琴身好像有金属线挂在里面、如果使其倾斜的话,会听见像是音乐盒坏掉的声音”。这就正好和‘琉球聘使记’的记载一致了。因为笔者从没见过中国的琵琶有这样的构造,究竟是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是,笔者在平成14年(2002)11月27日和御座乐演奏研究会一行参观了冲绳县立博物馆所藏的津和野旧藩家琉球乐器的调查。调查时发现五个月琴中有四个月琴内部有金属的声音(看不见琴身里头)。只是在津和野旧藩家琉球乐器里有这样类似的声音出现是月琴这个乐器而不是琵琶。据陈焜晋氏的叙述,台湾早期的月琴里也有这样的构造。很可能是为了让以前的中国弹拨乐器的音色可以产生振动的缘故,装置了这样的构造。这对于乐器构造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

在很多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 “管”这个乐器在宝永7年(1710)到享保3年(1718)的上江户时被使用了。根据‘琉球人来朝记’的记载、享保3年的“诗歌事”使用了管、二线、三线、四线的乐器演奏;寛延元年(1748)的相同曲子“诗歌事”也几乎是同样的乐器组合,只是管改成了洞箫代替。寛延元年以后没有管这个乐器名的记录,很可能是同样的乐器只是名称改为洞箫了。在‘琉球聘使记’的宝永7年11月21日的记事里有这样一段话“管长二尺许、其声如尺八、较低”。管的长度有二尺多、音色很像尺八,又比尺八的音还低沉。因为可以确定的是“管”这个乐器和洞箫的长度或音色都很接近,所以御座楽使用的“管”笔者认为就是洞箫。很可能上江户时所使用的乐器 “管”和 “洞箫”是由不同时期中国传去的不同的洞箫。
 
上江户时,胡琴可以说是御座乐的楽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的乐器了。上江戸是从寛永11年(1634)到嘉永3年(1850)共计18回。御座乐的演奏记录最早可以看到的是承応2年(1653)。在宝永7年(1710)也就是上江戸的第7回开始,胡琴第一次被拿来演奏,从那年以后胡琴常会在上江戸时被使用。到底胡琴这个乐器是指什么呢?据水戸徳川家所藏的胡琴的展示说明:胡琴像是二线的乐器,但有四弦、有附弓一只。而在冲绳县立博物馆藏的天保3年(1832)“琉球人座乐并跃之图”胡琴是四胡的擦弦乐器。
 
但是在荻生徂徕的‘琉球聘使记’宝永7年11月21日的一记里“胡琴七弦、设柱如瑟、下有脚杖、轧戛作声、岂蓁邪”(标点为笔者注)。也就是说胡琴是七弦、很像瑟也有柱、下面有脚(台)、轧戛作声、不就是筝这乐器吗。还有在‘冲縄一千年史’的“琉球座乐器图”的胡琴也是筝的形状,和四胡完全是不同种的乐器。这些虽然被记录为“胡琴”的乐器其实指的是提筝。提筝虽然和筝的形状一样,演奏方法却不同,它是用棒擦弦演奏的。因为在寛延元年(1748)开始,胡琴名称的乐器和提筝名称的乐器同在相同年代里被演奏,我们可以知道在1748年以前的胡琴其实就是提筝名称的前身,也可以知道1748年以后的胡琴指的就是四胡了。

立笙是在1682年开使被使用的乐器。在中国的音楽史上并没有立笙这样的名称。要说起“立笙”的话、非得谈及“半笙”才行。在琉球近世的组踊的剧本里“笙”的意思是指横笛。外国人罗宾氏指出这是‘箫’的误字。用中国话说横箫是“hengxiao”,而立箫是“lixiao”。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话的横箫的发音和日本语的半笙的发音是很像的。原来很可能是横箫的,而在1653年由“はんしよう”被改为1682年的“半笙”的汉字被记录下来。然后立笙也是从原来的立箫即是(洞箫)而来的。
      横箫(hengxiao)→はんしよう → 半笙 → 横笛
      立箫(lixiao)→りっしょう → 立笙 → 管 → 洞箫

 在上江戸的演奏曲目也好,乐器编成也好,共通点是有“前例踏袭”的特性。这里我们可以来看看立笙和瑟的乐器编成的部分。          
 
唱曲的乐器编成
1682年 立笙、瑟(唐歌) 立笙、二线、三线、四线(唐歌)
1710年 管、胡琴(扬香) 管、 二线、三线、四线(寿星老)

 
‘琉球往来’的巻之二、巻之三,天和2年(1682)只有“乐”和“唐歌”二曲。这里的“唐歌”是中华歌,我们无法得知曲名、只知道被记录为“唐歌”。1682年的“唐歌”的乐器编成是“立笙、二线、三线、四线”。而宝永7年(1710)的“寿星老”的乐器编成则是“管、二线、三线、四线”。像上文之所述,假如管就是立箫的话、二曲的乐器编成是一致的。
 
1682年的另外一首“唐歌”的编成是“立笙、瑟”。1710年的“扬香”的编成则是“管、胡琴”。管和胡琴在前文已叙述过了,因为它们分别是洞箫和提筝,而且、立笙如果是洞箫的话,瑟很可能就是胡琴了。实际上在同年的‘琉球聘使记’里提及“胡琴七弦、设柱如瑟、下有脚杖、轧戛作声、岂蓁邪”(标点为笔者注)。换句话说,这个有台和柱子的胡琴是和瑟的形状非常相似的。
 
甚至在‘琉球聘使记’的“轧戛作声”看起来,胡琴这乐器的弹奏方法是和提筝完全一样,用棒擦弦演奏。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知道,最初有台(架子)的胡琴变成没有台的乐器,也就是后来把提筝放在手臂上演奏。根据史料记载,1748年以后改为提筝的名称的乐器是没有台的。因为1710年~1718年的胡琴有台(架),和1682年的瑟如果是同乐器的话,也应该会有台。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之前的1682年,这乐器被称为“瑟”。而提筝的源流就是中国的轧筝(枕头琴),用手持着演奏法和放在台上的演奏法二种。   

综合以上管和胡琴,还有立笙和瑟,我们可以知道1682年的上江戸被使用的立笙的名称是原来的立箫,在1710~1718年时被改称为管,1748年以后又改称为洞箫。与这相同的, 1682年的瑟在1710~1718年时被改称为胡琴,在1748年以后又被改称为提筝。         
由全文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御座乐的乐器名称也会随着改变。这是因为国和国之间有传达上的语误(发音),还有随着中国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也会发生乐器名称的变更,就原样的传到琉球,也是其中的原因。@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唐两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宜春院、太常寺等,其中的乐工、歌舞艺人多达数万人。士大夫阶层和豪富之家还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官伎、舞伎。这些人中间集聚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门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献身于艺术创造,将乐舞艺术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 俞伯牙创作了许多曲子,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 御座乐是从中国传去琉球的中国系宫廷音乐,因为没有广传给大众,随着废藩置县没有了承传、也失去了演奏的机会。这之后、乐器本来在中城御殿保存着,在二次世界大战被烧失殆尽!平成4年(1992)、因为复归20周年,首里城被复原(复兴)。
  • 说起中国和琉球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5年(1392),皇帝赐闵人36姓给琉球时,这些人在冲绳教了中国的礼乐等等,据说从那以后,中国传去的音乐便盛行了起来。
    根据上江户的演奏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御座乐的乐器跟曲子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增加。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764年(1764年以后,乐器和曲子都固定)。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御座乐初次传去琉球后,又时而会从中国再把曲子或乐器带回去琉球。
  • 近年来,发现御座乐的乐器在尾张德川家、水户德川家被保存下来,分别在名古屋市的德川美术馆和水户市的德川博物馆。但是因为这些乐器非常的贵重被珍贵的保管着,因此要亲眼见到这两批乐器实非易事。关于乐器的考察,笔者参考了这两家的照片及其资料。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