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地方产业》凤山溪皮革厂 藉环保深耕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4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蔡清华╱专题报导

高雄县被视为高污染夕阳产业的皮革工业,从极盛时间的36家,经历了严酷的市场竞争,与高环保标准的淬炼之下,如今存活下来的4家,但选择根留台湾的凤山溪皮革业者,改变自己向上提升,用更精致的经营手法与理念开创新路,他们不只是追求利润,更想当左邻右舍的好邻居。

皮革产业目前仍是南部7县市产业群聚最集中的传统产业,北起嘉义、台南,至高县、屏东,凤山溪沿着鸟松、大寮、凤山等区域,更是台湾最集中的皮革加工区之一。由于鸟松一带地下水井水质佳,加上气候稳定,非常适合皮革处理,全盛时期在方圆不到3公里的凤山溪沿岸区块共开了36家皮革厂。

也因产业太过于集中,污染的情况也就格外明显,大约在10年前国内环保意识逐渐抬头,皮革厂成了台湾污染河川的众矢之的,接着遇上产业外移中国的投资热不断加温,选择根留台湾,或外移中国,成了皮革业者无法回避的抉择。

高雄县环保局表示,过去皮革产业根本没有所谓“污水处理”考量,溪床明管、暗管林立,污水直接排入凤山溪,乳白色的污水分不清那家在偷排,捉不胜捉,整条溪流水面几乎是泛着一层浮油,经过环保局强力整顿、严格稽查,就业环境改变、以及市场严酷的竞争,凤山溪沿岸皮革厂慢慢减少到只剩下4家。

有学者研究发现,台湾皮革工业虽然下游皮革厂大量外移至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等工资低廉的国家,但是所需要的皮料目前还是仰赖台湾的制革厂供应,近年来台湾皮革制品出口金额大量萎缩,但是皮料的出口金额比10年前却成长了3倍之多,台湾皮革工业在世界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显示,台湾皮革工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产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接近市场,具快速反应市场能力;以及进入障碍高,台湾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少。

目前凤山溪紧存的皮革厂只剩下集福、福财、富欣及大新4家,为降低污染,工厂部分转型为处理后段的皮革加工,从生皮到成品,每1张猪皮都要经过2、30道加工手续,他们至今还能在高处理成本的凤山溪立足,全靠经验累积及不断精进的皮革加工技术。

集福�坚守家业�见证产业兴衰

记者蔡清华╱专题报导

高雄县被视为高污染夕阳产业的皮革工业,从极盛时期的36家,经历了严酷的市场竞争,目前凤山溪沿岸紧存的皮革厂只剩下集福、福财、富欣以及大新等4家,其中,规模最大的集福皮革厂,由蔡氏家族所经营,妈妈蔡最,带领儿子蔡文志、蔡文津、女儿蔡梅桂一起坚守家族事业,却也因此能完整见证了台湾皮革产业的起落与转型。

蔡最表示,他们前前后后共花了1亿5千万元投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厂楼高6层,比主体厂房大上3倍,她想用最实际的行动证明,皮革业在台湾不会被击倒。

蔡最说,当时看到皮革厂同业1家家的出走,她们也曾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处境,但她想到丈夫过世了,孩子如果又得远走他乡,1家人搞成四分五裂,1年见不到几次面,即使能赚再多的钱值得吗?

她想,到中国投资也得花上1、2亿元,还不如拿这些钱扩充投资环保设备,与其到对岸当个陌生人,不如留在台湾当鸟松人的好邻居!

从民国87年到91年间大手笔的投资扩建污水处理厂,扩建成本不说,每个月光投入的污水处理成本就超过80万元,工厂也必须改变制程,采用较低污染的皮革处理药剂,成本是增加了。

由于环保成本提高,产品的单价当然也要反映成本,每张皮要比别人贵上10元以上,面对中国皮革市场的削价竞争,在国内污水处理成本、劳力成本居高不下,逼得皮革厂只能往提升品质的方向走,也正因为如此,今天他们才没有被市场所淘汰。

过去,在中国靠着便宜劳力、低污染管制等优势,走低价位竞争的皮革同业,近年来也都面临对岸劳力成本提高,环保污染管制渐严格的变动压力,当时选择根留台湾的皮革业者,这时候反而显得老神在在!

现在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或是高级休闲鞋厂商,均是凤山溪一带仅存几家皮革厂的忠实下游客户,甚至也有来自欧洲高级皮衣、皮件工坊远渡重洋的订单。现在再回头看看过去曲折的经营之路,这4家仅存的皮革厂证明唯有让产业不断升级,才能永续发展。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