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寄焦炼师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3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李颀寄焦炼师

得道凡百岁,烧丹惟一身。

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

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

【作者简介】

李颀(690年─751年)盛唐大诗人,与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一起合称“王李高岑”,同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风格豪放而有情致,七言歌行尤其有特色。著有《李颀集》。

【字句浅释】

解题:这是作者寄赠给焦炼师的诗。焦炼师是隐居嵩山的得道之士,大诗人王昌龄曾拜访过她,大诗人李白不但写诗赞扬她,而且渴望成为她的徒弟。
炼师:对炼丹的修炼人的称呼。
烧丹:即炼外丹。据李白的诗序看来,焦炼师兼炼内丹和外丹。
三花:可指三花树,一年开三次花,其树叶即“贝叶”,古印度人曾用来写佛经。也可指道家修炼中的术语“三花聚顶”(在另外空间,因修出功而在头上形成的三朵奇花),两种用法都可隐喻经过修炼而青春常驻的意思。
翠微:青翠的山气。
黄精:一种灌木,还不能辟谷的修炼人把它的根当食物。
客:把世人比作暂居人间的过客。
颜色:这里指嵩山隐居处的美丽景色。
谢:辞别。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人间(特别是官场)生活。

【全诗串讲】

焦炼师已经得道上百年,她独自一人每天就炼丹。
居住在孤峰顶隔世悠远,每天见三花似伴着春天。
白鹤在青翠山气中飞翔,黄精长在幽深的溪涧边。
我才知客居尘世的俗人,哪里比得上隐者在山间。
这里的仙境美如梦中见,朝霞都像可以亲近一般。
谁若有缘看到这等佳景,自然挥手告别污浊人环。

【言外之意】

李颀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及第,一度任新乡县的县尉,不久便弃官而去。后来就长期隐居在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和长安之间。他的交友很广泛,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歌上的交往。

他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家修炼人,并且喜欢炼丹。王维在他的《赠李颀》一诗中就说过:“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可见李颀炼的外丹效果还不错,至少在改变人的外部形象和脸色方面使人印象深刻。王维还希望李颀早些“生羽翼”,羽化登仙,并对世人之不悟,深为感慨地说:“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

李颀在此诗中并没有很具体地写焦炼师得道后有些什么神通或惊人的表现,只是说自己醒悟到世人是无法和修炼人相比的,用这种间接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这是合乎修道人身份的作法,因为修炼人是不能随便把自己或其他修炼人的超常表现公之于众的。

不过李白在他的诗中却写了许多焦炼师的超常事迹。首先,他在诗序中说,“有神人焦炼师者”,“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可见焦炼师不但修性,也修命,至少两百多岁了,看上去只像五六十岁的人。

“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这是说她有神行的功夫,瞬间能行万里,人们无法知道她的行踪。李白找遍了三十六峰,也没找到她,最后只有“闻风有寄”,在诗中天马行空似地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焦炼师“宛疑麻姑仙”的形象,并在最后信誓旦旦地说“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其渴望向焦炼师学道之心溢于言表。@*#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与张林先生在2002年8月喜结连理,大约一个月后就到了中秋节,那时我和张林先生都沉浸在新婚的喜悦和对人生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心境中,所以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认认真真、欢欢乐乐地准备了好多天,虽然只是两个人“过家家”,但是我俩却自我感觉良好、郑重其事地操持了一番。到了过节那一天中午,我们两人喝了一瓶红葡萄酒,杯觥交错、其乐融融之际,张林先生兴致所至,突然出了一个谜语让我猜,谜面是一句唐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要求打一地名。我猜了好一会儿也没猜出来,后来他提示我说:“这个地方离我们很近,乘公共汽车20分钟就到,是咱俩的家乡”,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谜底原来就是“怀远”。(即怀远县,是蚌埠市的市辖县。)
  • 此诗语言简淡平直,但却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形像生动,颇具诗歌艺术的写作技巧。长策:好的计谋或策略。穷通:“穷”即“不通”,“通”指处境顺利、仕途显达。浦:水滨。
  • 华语世界的人们不会忘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堪为天宝年间令唐明皇的“后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千古流唱。今人亦未敢忘也﹐除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贵妃醉酒”经典流韵﹐几十年间另有几位娥眉﹐悉心创造过名头实在太响亮的杨贵妃。
  • 华语世界的人们不会忘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堪为天宝年间令唐明皇的“后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千古流唱。今人亦未敢忘也﹐除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贵妃醉酒”经典流韵﹐几十年间另有几位娥眉﹐悉心创造过名头实在太响亮的杨贵妃。
  • 在学校中普遍被批评的就是让孩子背颂古文,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弟子规》、唐诗,诸如此类让我们这些做父母、老师能保维持道德水平的东西,现在因为跟不上潮流,不符合所谓的“认知发展”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去年的今天,我在天下论坛写了一首歌谣:“老毛也是义和拳,唐诗宋词挂嘴边。好话说尽犹如歌,坏事做绝始入棺。老毛固然义和拳,四库全书读通篇,暴政愚民后半生,恶贯满盈尸必鞭。”----[摘自章笑拳天坛歌谣选]
  • 家住绿岩下,远离尘嚣,不受俗人烦扰。没有人造访,庭前杂草丛生又有何妨?新生的藤蔓缠绕着树枝和崖壁缓缓的爬下来,将生命的信息悄悄涂抹在自然的画面上。千年古岩,冲天而起,在风雨的侵蚀中始终保持着凌人的气势。
  • 他还在卧病时卖掉了自己过去游历时骑的骆马,决计不再游览;又将多年来伺候自己的两个贴身小妾“放归”了,这无疑是一种剜心的舍弃,但同时也必然积了不小的德。说来也奇,年高患者,又断了医疗,他居然又恢复了下肢的功能。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