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平:包尊信信仰的转变

李卫平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1月14日讯】包尊信先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史学者,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份子群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为中国的民主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八九”一代青年是在公众积极阅读传诵《走向未来》丛书的氛围中长大的。“八九”民运期间,他参与了“首都各界人民联席会议”的决策工作,是首都知识份子群体的重要领导人。“六四”屠杀后,他因所谓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刑五年,是所有遭受刑事迫害者中最年长者。日前,笔者有幸拜会了包老。

理想青年

笔者的第一个问题是:“您以前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吧?”包老坦承,读书时的确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但认识到那是在很远的未来,自己并没有受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的影响。也正因为此,他下定决心要为实现最美好的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共与苏共交恶,中共发表“九评”进行论战。当时,包老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说,那段时间腰杆子挺得特别直。因为社会主义的旗帜苏联已经变修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跟着它跑,只有我们中国起来与他们斗争。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呐!应该说,其行为基础不仅有意识形态色彩,还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成分。尽管如此,其中毒之深,也可见一斑。

“九一三”惊雷

但是,无论共产主义的理想如何美丽诱人,中国落后贫穷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全国民众饿肚子和同事朋友甚至亲人间无情斗争的事实,不能不令他深思。但他坦言,自己从未怀疑过毛泽东,从不认为根子出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毛泽东是神,共产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笔者想像,包老当时可能也与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的所有灾难归咎于国外的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封锁,以及国内阶级敌人的捣乱破坏。

“九一三”事件是转折点。包老说,林彪事件仿佛晴空霹雳,一下惊醒了梦中人。此前,林彪被吹捧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毛泽东亲手挑选的接班人,是中共党与国家的第二号领袖。但一夜之间,林彪成了十恶不赦的卖国贼。这种巨大的变化,让早已习惯于高喊“敬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的人们无所适从。人们不能不深思,如果毛泽东真如宣传中所言那么英明伟大,怎么会将一个一直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卖国贼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结论是要么毛泽东并非那么英明伟大,要么林彪并非卖国贼;或者毛泽东并不伟大,林彪也不是卖国贼;绝不可能毛泽东英明伟大,同时林彪是卖国贼。

怀疑一旦开始,便不会停步。毛泽东以前还有错误吗?他选择的道路就一定正确吗?如此等等。毛泽东与共产主义理论的画皮慢慢剥开了。1975年,包老在石家庄干校学习,期间他对一位朋友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通过进一步学习,他完成了思想从共产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

打“擦边球”

改革开放之初,长期的思想禁锢导致中国思想理论界一片荒芜,人们思想落后僵化,与改革开放的需要发生了巨大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中国欲要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民主自由的启蒙工作是当务之急。为解决现存的一系列思想矛盾,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包老考虑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推出一套介绍西方现代思想的系列丛书。《走向未来》系列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走向未来》系列丛书原计划出版一百本,由于“六四”血腥屠杀未能完成。丛书的第一辑与第二辑由包尊信先生担任主编。他说,书籍刚一面市,柜台前就挤满了人,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一时间洛阳纸贵。二十多年过去了,包老谈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兴致勃勃。

在笔者看来,《走向未来》系列丛书最伟大的功绩是培训了一大批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青年人。他们是“八九”民运的主力,很有可能,他们还将担当中国社会民主化转型的重任。在当代中国,惟有他们这一代人真正具有自由主义理念,而且正值年富力强。

“八九”民运

包尊信先生很客观地说,“八九”民运开始时他并没有打算走到风口浪尖上。包老说,他仍希望自己扮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角色,继续在体制内为民主事业推波助澜。他说,从根本上讲,自己并非战士,而是学者,并不长于冲锋陷阵。但形势的发展一步步将他逼到了第一线。

包老激动地说:学生已经上街游行了,你能不声援?学生们都在绝食了,你还能不积极行动起来,难道还能继续四平八稳地坐下去?于是他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演讲,支持学生民主运动。他参加了 “首都各界人民联席会议”,参与了全部会议与决策。他与严家祺等人一起组织了首都知识份子“5.15”大游行。那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胸前挂着写有他名字的大纸牌。事后,这成为他重要的罪状。

按照包老所说,前一天他与严家祺等人到戴晴那儿开会,决定要劝说学生停止绝食,撤离广场,以给党内改革派留下转圜空间。很遗憾,一直到很晚,他们的劝说行动始终没有奏效。包老想,既然劝说学生停止抗议,那知识份子第二天的游行就应该取消。他的意见得到了严家祺等人的支持。但是通知早已传达下去,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一个晚上根本无法将最新决定知会大家。

怎么办?最后包老想到,预先通知来不及,就现场通知。他设想第二天到集合点,当场向大家说明原委,解散游行队伍。他说,自己把问题想简单了。第二天他刚到游行地点,人们便蜂涌而上,不由分说将他推到游行队伍的第一排,并为他挂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纸牌。就这样他由告知大家解散的传令人,变成了领导游行的急先锋。这大概也是所谓广场效应之一吧!

任何一场社会运动,如同生活中一样,理性派总是极少数。大多数人不是保守派,就是激进派。理性派不仅要与对立面的保守派斗争,还要应付内部激进派的攻击。如果变革以和平方式进行,理性派还勉强能够应付保守派与激进派的两面夹击,如果变革以疾风暴雨的形式展开,理性派必然会被边缘化。最终不论是保守派战胜激进派,还是相反,社会变革都将以失败而告终。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九”民运的失败并非保守派战胜了改革派,而是理性改革派在保守派与激进改革派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激进派并非变革者,而是保守势力的同盟军。从客观效果来看,它是保守势力打入变革队伍中的力量。就对变革的破坏力而言,激进变革派往往较作为变革反对者的保守派高出许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进派来自变革力量内部,其破坏性往往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甚至常常被大多数人错误地看作最坚定的革命力量。这当是最为可怕的。

监狱生涯

“六四”血腥屠杀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包老不得不暂避其锋,开始了艰辛的逃难生涯。他与王军涛、王丹一起,先北上哈尔滨。他们只呆了几天,便感觉到暗中涌动的巨大凶险。他们三人立刻南下上海,但此处同样不是久留之地。他们三人于是到包老的家乡安徽暂避一时。刚到安徽,便传来了公开通缉的消息,经过慎重考虑,三人决定化整为零,分开躲藏。

包老来到安徽乡下他舅舅家里。时间不长,村里便有一些陌生面孔四处活动。他感到自己可能已经暴露,于是准备当晚转移。不想当局抢先下了手。

押回北京后,当局直接将包老投入了秦城监狱。他作了最坏的打算。然而一度形势有所缓和。他被从秦城监狱转移到一家宾馆接受审查,案件也由公安部转到了北京市公安局。但好景不长,他很快便再次被投入秦城监狱。可笑的是,前后两次将包老关入秦城监狱的理由是接受审查,而非拘留逮捕等刑事措施。这就是当局所谓的“依法治国”,其实质恰好是他的对立面——枉法治国。

履行司法程序——逮捕——是包老第二次被关入秦城监狱几个月后的事了。检察院指控他犯有反革命颠覆政府罪和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前一项指控非常严重,如果成立,必将面临十分严厉的刑罚。但最终他们没能如愿,包老被冠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刑五年。

1992年底,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包老假释出狱,结束了将近四年的牢狱生涯。即使在监狱中,包老也没有停止学习与思索。他阅读了大量史料和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著作,认识到中共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信仰,只不过是一支为攫取统治权的农民造反军,同时他更坚定了对自由民主的信仰。

分析中国政治现实

入狱后包老便失去了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依靠妻子与女儿的微薄收入生活。去年他大病了一场,几乎不起。高额的医疗费都是朋友们帮他筹措的。他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还真不知能不能过来呐!

尽管生活清贫,包老仍然很关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从没有放弃观察与思考。去年胡锦涛在中宣部文件上批示要学习古巴与朝鲜,包老认为此举十分丑陋,水平太低,但他对这位老乡仍抱有希望。胡锦涛上台后当局对待他的态度逐渐文明,他从中感觉到胡锦涛不同于前任的蛛丝马迹。他说,指望胡锦涛很快有民主化的举措不现实,他必须先坐稳了才能有所行动;也不能指望他会有多么大的举动,因为他毕竟是既得利益者。对于胡锦涛到底会不会在政治改革上有所作为,他与大多数不抱希望者不同,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005年10月16日星期日于北京香山@

(──原载《开放》十一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李卫平:法学良师  宪政鼓手
李卫平:尼泊尔危矣!
李卫平:人权大律师—莫少平
李卫平:二十一世纪的慕尼黑会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