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中国民俗文化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12月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仪编译报导)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 然而, 当前的政府在保护它们上却疏于其职,它为了箝制人民的思想而摧毁过去的道统, 为了经济利益而捣毁一切它认为的障碍。

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导,政府对中国文化遗产不计后果的不必要的破坏,引起了文化艺术界越来越多菁英份子的反对声浪。其中批评最激烈的是中国文联(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副主席,作家兼画家冯骥才。

60岁刚出头,因为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而闻名的冯骥才,在过去的几年里,放下了文艺工作,投身到民间文化的保护中。他呼吁中国象法国那样命名遗产日。他创办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与艺术学院,以培养工程和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他发起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工程, 希望记录、保存和复苏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

抢救工程包括农村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出生、结婚, 和死亡有关的民间风俗;民歌、舞蹈和民谣;典故及传奇;剪纸、木雕、皮影和表达宗教崇拜等的民间艺术。重点放在那些没有受到官方重视、而其文明濒临灭绝的地域。

冯先生特别关注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仍“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保护他们的文化就是保护他们”。古老的傩族(Nuo)歌舞或侗族对唱的求爱歌谣,就像”活化石”。其次像是民间艺术和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点。

凭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 冯先生担任着中国民间文学与艺术协会(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的主席, 他招募了许多专家和5万名志工投入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

实施这个10年计划的两年里,成果丰硕。成果报告汇编成册,其中收纳了自中国2860个乡镇搜集的民间传说等,部分已经出版,其中一个系列是与新年有关的年画,由传统木块雕刻拓印而成。从前,过年买年画是件大事。木版年画,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大都是农民刻印的,他们平常务农,闲暇时刻年画卖。年画颜色鲜亮,内容以描述神只、节庆、吉祥为主,悬挂在堂前避邪挡煞,在庆典中起”招神”的作用,或贴在门、窗,甚至是牲畜的围栏以象征招财进宝、人畜兴旺和快乐幸福。援救专家和志工们找到了仍然使用传统木版年画的30 多个地区,记录了那里制作年画的每个过程。

抢救民间文化最大的挑战是经费问题。冯先生卖了自己的画作筹到大约一百万元人民币,合大约125,000 美元,做为支援抢救工程的基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大陆只有在长江、淮河一带才有水牛,江淮地方古时称为吴所以那里的
    牛也叫吴牛。水牛有一对大弯角,喜欢在泥水里打滚,却十分怕热。南方气候炎热,太阳高照,水牛一见太阳便浑身发热,喘个不停。有一次水牛在晚上见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非常害怕,立即气喘起来,因此有‘吴牛喘月’的说法。
  • 美国纽约州宣布,一批中国制的餐盒,因为制造物料含铅量高而要回收。
  • 【大纪元11月30日报导】(中央社印度古瓦哈蒂三十日法新电)喜玛拉雅山王国不丹的官方媒体报导,不丹国会议员指控中国侵占该国领土,警告此举可能危及国家主权。
  • 【大纪元11月30日报导】(中央社北京三十日美联电)人权团体“西藏人权和民主中心”表示,中国当局关闭西藏最大的寺院哲蚌寺,逮捕其中五名僧侣,以加强扫荡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追随者。
  • 【大纪元11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倪国炎金门三十日电)国际名诗人郑愁予的离岛人文对话之旅,今天回到五个月前落籍的金门,在国立金门技术学院发表新作“三角形的波浪|给台湾海峡的现代讨海人”,他认为金门、马祖和澎湖是两岸文化三角平台,更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光体。
  •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中,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