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法籍魏明德八卦风中推出人籁 观照台湾人心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十一日电)在“八卦风”充斥的台湾杂志界中,一份带领民众多元思考的刊物─“人籁文化论辨月刊”仿佛空谷足音;虽曲高但不和寡,有愈来愈多的人认同它。如今出刊已满一年。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刊物是出自法国人魏明德的构想。

一九六0年出生的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是美国耶鲁大学硕士,一九八四年取得巴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一九八四到八八年曾先后担任欧洲议会和法国西南部Midi-Pyrenees省顾问,并在欧洲、非洲、以色列等地研究政治发展、种族主义与暴力问题。

一九八八年魏明德开始学习中文、国画和神学,一九九四年到中国四川师范大学美术系向画家李金远学习国画。

具有神父身份的魏明德十三年前来台,看到台湾人的热力与良善的一面,充分感受“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他说,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以外籍劳工为例,当媒体不断报导台湾雇主虐待外籍劳工,但魏明德看到的却是台湾雇主不断为外籍劳工解决问题。

一九九六年台湾利(利马窦)氏学社成立,魏明德担任负责人。利氏学社专责台湾、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事务,进行文化对谈。

在从事中西事务交流中,魏明德看到台湾文化不足的一面。因为对台湾的热爱和了解,加上台湾的条件,魏明德认为台湾极需要一份能够带领人们思考自己处境与挑战,进而为自己做决定的刊物。

魏明德说,这也就是“人籁”之所定位为论“辨”,而非论“辩”杂志的缘由。

魏明德解释,所谓的“论辩”,就是论辩,不过是大家逞口舌之快,而“论辨”是讨论、分辨;他说,不是逞口舌之快就好,而是讨论后还要做决定,也就是要培养人们的选择能力。他说,一个健康的国家社会,应有公共利益讨论的空间,大家讨论后,再做决定。

于是这样超越国界族群文化及宗教藩篱,锁定主流媒体忽略议题,透过不同文化与社会多元对话、激发人们深度反省思辨能力的文化论辨月刊诞生了。

一年多来,“人籁”带领台湾民众从安宁照护探讨回归生而为人的原点;思考尖石乡的灾情岂是人祸?有否可能制定宽恕节?选后民心何去何从?为何韩剧滚滚来?讨论城市的容颜、社会福利预算、基因食物、复制是魔术还是骗术?谈大陆知识份子反省社会与民主的发展;由欧盟东扩看东亚整合;以及企业爱上伦理;华人怎么看钱?从行天宫走到龙山寺,又有怎样的发现?

台湾文化界有一句名言:“要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杂志”。魏明德坦承出版这样的刊物十分冒险。就如同“人籁”工作伙伴在一周年纪念时的共同心声:这是一场赌注,一场不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却又如此值得一搏的赌注。决定成败的不是市场,而是“人心”。

但魏明德认为,台湾有足够的条件出版这样的刊物,一方面台湾高等教育人口比例高,二来台湾的杂志内涵日益小众,“人籁”提供的却是愈来愈宽的空间,举凡政治、经济、艺术文化都涵盖在内;第三,华人世界需要一份这样的精神食粮。

透过教育电台、台北电台等的广播节目的媒介,有愈来愈多的民众知道有“人籁”的存在。从去年十二月起,“人籁”的订单更是大量涌进,许多听众反应他们从“人籁”得到启发,为“人籁”建立了口碑。

“人籁”提供的是深度的思考,当有愈来愈多的人愿意面对自己的生命,观照人生时,台湾就有希望。

魏明德期盼台湾民众超越文化消费主义,有别于在咖啡厅随手翻阅杂志的那种阅读风气。他说,媒体必须决定读者需要什么,而不是随着读者起舞。“‘人籁’信任我们的读者’,‘人籁’与读者是相通的。”

因此,即便叫好不叫座,“原本预估三年才能打平的预算,两年内就可稳定了”,魏明德这样说。

“人籁”除了自己的编辑群,同时与法国文化论辨期刊Etvdes“文评杂志”跨国合作,摘译其中文章。魏明德说,文评创刊于一八五六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月刊,影响层面广大。魏明德期许,一百五十年后也还能看得到“人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