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评共产党”全球有奖征文参赛作品

【九评征文】浮生琐忆 (10)

巴凌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0日讯】3 疯狂的夏天

夏收夏种,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繁忙,意味着什么,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弄明白的。我的想象力只局限于上草村,每一个劳动力平均要负担十二亩水稻的收割和插秧,附加犁耙田及施肥。将近一半的田间劳动,要靠每个劳动力的肩膀(挑担运输)才能完成。所以,比平时要多出力,多出汗,甚至加倍的出力出汗,是可以预料的。

上小学,国文课读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一直为那种安祥自得的生活情调所陶醉。尤其是近十年来,以为解放后的新社会,可以过上‘和平民主’的新生活,不料土改运动、三反运动、肃反运动、反右派运动,连环扣似的,一个运动扣着一个运动,没完没了,多少人家破人亡,即使侥幸‘过关’,也要吓出一身冷汗。

‘安居乐业’四个字,不知不觉就成为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下放来到山高谷深的连山县上草村,自然而然就有身居‘世外桃源’的感觉。‘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等口号,这时听起来也不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觉得亲切实在。能有机会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出热汗,比起在政治运动中出冷汗,简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思绪仿彿展翅飞翔,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奇妙的世界:人们粗茶淡饭,衣着宽松,荷锄戴笠,太阳的余晖里,回到自己的家。当推开篱笆门的时候,成群的鸡、鸭发出音乐般的鸣叫,猫儿狗儿也显得特别亲热。一位宽袍阔袖的诗人,欣赏着篱笆下鹅黄翠绿的菊花,悠然远望,秋山如黛。这里没有官吏,也没有苛捐杂税。人们相亲相爱,自由自在,像鱼儿一般,生活在清澈透明的活水之中。

我不以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有什么不妥,也不以为‘超英赶美’是大话狂话。‘抗美援朝’虽然没有把美帝国主义打倒,英帝国主义仍然占领着我们的香港,但承认英、美比我们强大、富有、先进,要‘赶’上去,甚至‘超’过它们,显然是长民族志气的豪情。更何况,如果今后专心致意于农业生产,切实创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最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我相信,‘为人民服务’就不是一句好听而空洞的口号,而成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箴言,载入史册。

现在,我和上草农业社所有社员,还有地、富、反、坏、右这些非正式社员,都必须面对每人十二亩水稻田的收割和插秧的繁重农务。一亩水稻田 的面积是六十平方丈,每株水稻的株距和行距是七寸乘一尺,一亩水稻大约是一万株。收割和插秧的形体动作大致相同,就是两脚插在泥水里,九十度弯腰背朝天。收割快些,每人每天可收割半亩水稻,插秧慢些,每人每天约四分田。就是说,整个夏收夏种,每人都必须用‘两脚插泥背朝天’的劳动姿势,风雨无阻,连续干两个月。

我们下放干部,都是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体力劳动大大不如当地农民,我们的优势是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黄荣先、社主任邓昌淼,早就想出一条妙计,将农民的优势和我们知识分子的优势结合起来,如果处理得当,双方的优势发挥出来,就可能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完全没料到,在这条妙计中,我还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全社七十多名 男女共青团员,开了一次大会,宣布成立三个组织:共青团总支部﹔农业生产突击队﹔农业中学。在这三个组织里,我的职务分别是团总支宣传委员、突击队副队长、农业中学校长。突击队有双重任务:平时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生产突击队,阶级斗争就是‘不怕流血牺牲’的民兵队。团总支书记兼突击队长,姓岑名家煌,是当地一名受过小学教育的青年人。他身材比我略瘦小,脸色苍白,好像有什么病,我暗暗有些担心,夏收夏种这一关,是否能挺得过去,还是个未知数。

后来,我慢慢发现,岑家煌似乎在追逐一个叫海英的女青年。海英健康开朗,是突击队里数一数二的生产劳动能手,又是相貌出众的美人,对岑家煌的追逐,表现十分冷淡。而对我们下放干部中的小刘,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因为考虑到当地有‘打老表’的习俗,我只在适当的机会,略略提醒小刘,其余的事,我坚守一条原则:只看不说。后来,倒是海英的女伴告诉我,岑家煌从小就是个‘老表王’。我除了暗暗吃惊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当过教书的先生,更没有当任过什么农业中学的校长。如果硬要拉扯上这个关系,大概是三年前,我曾经在省政府机关业余中学,当过一学期的语文代课教师。由我主持的农业中学,既无校舍,又无教师,学生七十多人,虽不能与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相比,若论农业生产经验,不见得比亚圣孟夫子差到哪里去。

我的办法是,七十多名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十天放一天假,农忙季节不放假。教学则采取忙时少学,闲时多学,见缝插针,细水长流的办法,有些课我无法讲,就在下放干部中物色适当的人选。

七十多个青年男女在一起生活、劳动,有说有笑,生气勃勃。在水稻收割阶段,果然表现出优异的成绩。突击队里最强的劳力,一天可收割水稻一亩半,平均都在一亩左右,效率比以往提高一倍。大家正兴高采烈的时候,‘争上游,夺高产’的消息频频传来,令大家惊奇不已。

首先是潮汕地区出现了第一个水稻‘千斤县’。我结合农业课,给学生们讲解潮汕农民种植水稻获得高产的主要秘诀。我摆出一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同样是六十平方丈一亩水稻田,潮汕农民在株距和行距上,采取四乘六的密植,比我们上草的七寸乘一尺,就多插了五成以上的秧苗,成熟以后,多一条秧苗就等于多一穗稻谷,产量就相应增加了。现在我们上草一亩水稻年产四百斤,如果改成四乘六密植,产量就能增加五成,达到亩产六百斤。只要我们突击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按这个规格插秧,每亩就能多产两担谷子。大家说,好不好?

突击队员都是劳动能力极强的青年农民,听我说得头头是道,而且都是从来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简直听得入了迷,每人的脑子里都多出两担金灿灿的谷子,说不定都闻到白米饭的香味了。等到听我问‘好不好’,大家好像才醒了过来,同声山呼‘好’!跟着是一片掌声。

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感到意外,也得到额外的满足。我曾经到解放军的一个连队去采访,看到战士们精神抖擞,在连长的带领下,唱歌、学习、出操,同声同气,步调一致,很受鼓舞。我觉得这些充满活力的突击队员,和解放军战士一样,领着他们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战天斗地’,一定能够打造一片新天地。

整个形势在不断升温。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号召全省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到农田上去,亲自动手种‘试验田’,以‘试验田’产量的高低,衡量自己是否称职。凡是成绩突出的,都应当表扬、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凡不及格的,就取消干部资格,是领导干部,就请他下台。

这是一阵由省委领导人刮起的台风,顺风者伏,逆风者折,毫无例外。许多精明的领 导干部,纷纷在田头竖立起‘某某书记试验田’、‘某某县长试验田’、‘某某局长试验田’的大木牌,牌子上分别写明试验田的面积几亩几分,产量几千几万斤,规格是几寸乘几寸,施肥是氮、磷、钾各占多少,还有除草除虫等措施。田间忽然出现了一道史无前例的‘干部试验田’风景线,把农民群众都看傻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类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更有‘一天等于二十年’,‘叫英帝老狮子沉入大西洋,叫美帝纸老虎陷入太平洋’这样一些‘自慰自娱’的政治煽情,连空气里都散发出一种怪异的骡马尿气味,很难闻,又很刺激。

忽然间,就在‘三连’之首的连县,传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水稻亩产十六万斤。我和当地的农民都觉得这是风传,即使连稻草和泥巴一块过秤,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数量。两天后,广东省委机关报——由毛主席亲笔题名的《南方日报》,头版头条黑体字大标题,正式报导了这一项重要新闻,还标新立异地赞扬 中共连县县委,带头放了一颗‘水稻高产卫星’。并着重指出:省委书记陶铸,亲自带着一个检查团,前来核实验收。令人不容置疑的是,还登出一幅实地拍摄的照片,画面上一片密密实实的水稻,谷穗弯弯已经成熟,上面坐着两个五六岁的小孩。

我们连山县县委白书记拿着这份报纸,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发出伟大号召:我们也有一颗脑袋两只手,人家放卫星,我们也能放卫星,而且,要放出更大、更缥亮的卫星。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无论如何,我自己放的卫星,一定要有根有据,起码也要用算盘打得出来。

从小学开始,我的算术从来就没及格过。除了生背硬记‘九九歌诀’,对数字毫无兴趣。我请了下放干部中一位姓杨的同志,是演话剧的演员,也能打一手好算盘,喝了茶,吃了饼干之后,我就告诉他 :水稻田的面积是六十平方丈,我要知道,这六十平方丈的面积,可以容纳多少根稻禾?每根稻禾都长出一穗谷子,每穗稻谷都有四百粒谷子,两百粒谷子算它一两,一穗谷子就是二两,五穗谷子就是一斤。那好,六十平方丈的一亩水稻,你给算算,应该长多少穗谷子?加起来应当是多少斤谷子?只要你能算得出来,我们放个水稻卫星,就有把握了。

杨同志也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在他那架二十进的算盘上,打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稻高产数目字:二十七万八千三百六十三斤三两半!

他对我说出这个数目字的时候,有气无力,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好像已经精疲力竭。但是在我听来,有如百门大炮在耳边轰鸣。我不知道是惊是喜,连连问道:‘真的是二十七万多斤?你的算盘打没打错?’追问再三,杨同志才慢条斯理地说:‘你的算题属于小学水平,超不出加减乘除,我的算盘怎么可能打错。问题是数字归数字,谷子归谷子,总不能拿数字当饭吃吧!’

我已经高兴得有些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我说:‘老兄,这你就不懂了。连县的水稻卫星是十六万斤,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不知道,我只相信你老兄的算盘。我当然也知道,拉弓不能拉得太满,拉得太满了容易拉断。你的算盘不是打出了二十七万八千三百六十三斤三两半吗?我们大方一点,七万以后的零零碎碎全部扣除,取个二十万斤的整数,也比连县的卫星多出四万斤。同时,我们绝对不打无准备的战,从插秧到田间管理,采取潮汕经验,深耕细作。我亲自监督,就是不睡觉,也要把这颗卫星放出去!’如何放这颗水稻卫星,我已成竹在胸,说干就干。

我动员突击队,每人五担土杂肥,全部堆在一坵七分大的水田里。几百担土杂肥堆在一起,使水田的平面高出许多,这就必须相应加高四周的田埂。再放几担石灰,把田里的生肥沤成熟肥。用铁耙平整泥土之后,就可以插秧了。

我们这七分大的卫星田,插秧采取‘蚂蚁出洞’的规格,秧苗紧紧挨着秧苗,只有不到一寸的行距,这样插秧的速度自然极慢,我们五六个下放干部,弯腰驼背干了六天才完成一大半,最后不得不挑灯夜战,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把最后一把秧苗插完。我不得不佩服李、梁两位大姑娘,两只脚插在水田里,泥水淹及膝盖,一泡就是十来天,小腿的皮肤都泡肿泡烂了。

我在田头竖起一块大木牌,‘亩产二十万斤’的红漆字样十分醒目,还有各项措施。我顺便想校对一下文字上有无错漏,总数不到一百字的‘卫星牌’,未及看完,我已经站着睡着了,差点没栽到水田里去。

突击队的确是一支能吃苦耐劳的农业生产劳动队伍,在大家一致同意下,插秧的规格大致定在五乘八,这样就相应增加了许多秧苗、许多肥料、许多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常常是夜里挑灯拔秧苗,白天插秧,即使是滂沱大雨,也没有歇息。为了节省时间,干脆集体送饭到田头。为了保持体力,三顿饭任吃饱之外,下午三点来钟,加一顿点心,夜里十一点,再加一顿夜宵。即使这样,还是有些突击队员累病了,插秧也比往年拖长了将近一个半月。

忙完插秧,已经过了立夏。广东的农谚说:过了立夏,不插也罢。意思是说,晚造插秧,如果过了立夏这一节令,就赶不上季节,即使水稻长出谷穗,遇上寒露风,也不能灌浆,不能结成米粒。所以,立夏一到,再插秧也没用了。这时,转入农田管理,该除草的除草,该除虫的除虫。

我当然记挂着那块‘卫星田’,跑去一看,禾苗已长出两尺多高,叶色深绿,透出一派蓬勃生机,心里非常高兴。照这样的长势,如果没有特别的天灾虫害,这颗水稻卫星,绝对可以‘胜利升空’。到了中秋节前几天,禾苗已疯长了四尺多高,叶色更加墨绿灰暗,禾杆显得过于纤细,密密麻麻挤压在一起,几乎到了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地步。我知道不好,连忙向社主任邓昌淼求救。他看了看,说是氮肥过多,禾苗还会再疯长,将来能不能抽穗结实就难说了。这样疯长的禾苗,他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补救。就在当天夜里,一阵秋风秋雨扫过,天亮我跑去一看,糟了,禾苗全部倒伏,好像刚刚被人割倒一样,青青的叶子上还压着晶莹的水珠。

不过,我还没有死心。我又动员几名突击队员,在田埂上打下许多木桩,拉上草绳,把倒伏的禾苗全都扶了起来。经过几天的抢救,纤弱的禾苗更加萎靡不振,毫无生气地依偎在草绳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自己耷拉下来,再也无法站立起来了。

我的‘卫星田’是彻底失败了。但连县的‘卫星田’,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后来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几乎把粮食耗尽,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急了,发起一场‘反瞒产’斗争,一级压一级,把下面的基层干部逼得走投无路,才把‘卫星田’的真相,透露出来。

俗话说:变戏法五花八门,拆穿了就没酒吃。原来还是中国的传统戏法:上有好之,下尤甚焉。连县的所谓‘卫星田’,是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员的冒险杰作。

将七十多亩已经抽穗并灌浆,穗尾开始黄熟的水稻,用最短的时间,一兜一兜连泥带水,搬到一块预先准备好了的稻田里,组织了二百多名民兵,二十四小时轮班管理,有人往事先埋好的管子施灌磷肥、钾肥,有人定时开动电风扇,使过分稠密的稻禾通风降温,还有人定时用玻璃镜子反射阳光,以增加日照时间。经过这样二十来天的特别管理,谷穗完全成熟,就可以上报,请领导光临指导、验收。作为党的喉舌的报纸、电台(那时还没有电视录影),自然会有声有色、甚至难免添油加醋,大肆宣传。政治气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性越来越萎缩,我的‘桃花源’,能不烟消云散?

4/5/03(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退党潮来的时候,我感到欣慰,这一天终于来了。大纪元的《九评》,更使我全面、彻底地了解了邪党的来龙去脉,认识了它的本质,它对中华文化、道德、人类文明的破坏,它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身在邪党30年,受到的毒害也是非常大的,组织上的脱离是第一步,真正从思想上、行为上、思维方式上,在一切领域清除党文化的流毒才是最重要的。


  •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摘自毛泽东诗《七律.送瘟神》

  • 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将《九评共产党》一字不漏地读完,非常激动,现在的中国人,实在是太需要清醒了,而《九评》无疑是给了所有中国人一剂清醒剂。
  • 一、18世纪离我们有多远?

    如果人们以为历史是一部客观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们翻阅它,上面所记载的内容一页和另外的一页肯定不同,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并不存在问题,有问题的倒是每一页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说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我们中国人一般的看法认为,历史意义之存在就如同“物质”的存在一样,有着一种“客观”的性质,而没有注意到检阅历史的人对于这样的“客观”的东西的看法出入很大,因此,“客观”的东西并不客观的事情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对这样的事情都不能持否定的态度。可是,如果说我们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精神的东西,那么把精神这样的东西用划分物质的方式分别地放在不同的并且是以人的主观意向为转移的组织在人的偏好水平之上的所谓“历史阶段”之中去的做法到底有多少价值——这就是本文关心的问题。


  • 来美国之前,每到过年时,一对父女在寒风中抖动的画面就会从记忆的深处浮出,挥之不去。到美国后,中国新年在我记忆里渐渐淡化,那对父女的影像也随之消失。可是,最近,读着《九评共产党》征文,那对父女的影像又一下变得清晰起来,叫人想起三十年前,也就是1975年,那段令人心痛的经历。

  • 我们已反复的看了九评几遍,我觉得描写邪灵共产党过去的作恶多端比较细,但是,在改革开放的片段中,过度的比较快。我提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 2 桃花源里可耕田

    上草村只是农业社的一个生产队。我们在这个生产队落户,有点像后来的‘知青上山下乡’。我们带着自己的户口和粮食定额到这里来,和社员一样参加劳动,一样参加评工记分,一样领取工分票。不同的一点是我们的身份是国家干部,工资关系转到县委组织部,按当地的级别工资标准,每人比原来的工资额都少了一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