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悲伤 不是“我”的悲伤

周美慧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刚刚听完电视上谈范晓萱的忧郁症过程,又翻到报纸里的一篇文章——似乎这一切的安排就是一个提醒—该正视自己的忧郁了。

从老大刚出生未满月时,自己就开始忧郁了吧?!
望着柔弱娇小的刚出生婴儿,我竟惶恐忧郁无措,害怕没有能力将他好好照顾而放声大哭过;也曾因为心情郁闷,半夜三更跑进浴缸,希望藉由莲篷水柱将自己的坏心情一冲而净;再来就是回婆家之后一连串和先生不愉快的过程,造成藉酒浇愁的无数无数失眠与失序的那段梦魇般日子。

这样的忧郁过程确实曾让我一度想结束生命,却因孩子和老人在身边而放弃。
回首半生,竟是忧郁一路相伴。
从国中就被姊姊认为自闭,母亲也常说我一脸“澳头澳面”。寻根溯源,原来我的忧郁症早已发动,却一直责怪自己的个性不开朗、自闭……

今天,有一个声音进入脑际:勇敢抛开忧郁。

报上的文章这么写着:
蓦然想起《经集》的一段经文:“正如用水扑灭燃烧的房子,一位坚定、聪明、通达的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这是两千多年前佛陀对弟子们的开示,在这部古老的经典中,竟有着如此生活化的比喻,对照人生的处境,佛陀告诉世人,当心中的悲伤生起时,要如风驱散棉絮般迅速驱离它,而这需要时刻警觉的观照功夫吧!才不致使心陷愁忧苦恼而无法自拔。
——〈木棉花〉/“释见介”专栏/《中国时报》

我,坚定吗?正念足吗?
我,聪明吗?能意识悲伤的生起吗?
我,通达吗?有驱散悲伤的智慧吗?像风儿驱散棉絮。

心中的悲伤,原来是心魔。
心魔一直都在,却是考验自己坚定、聪明、通达的砥砺石。没有它,又如何磨练心智?
不希望心魔的存在,只是因为自己太软弱。当悲伤生起,心智完全失守,仅存一丝心念:是谁让我如此悲伤;我的悲伤是如此悲伤。

报纸另一个角落的文章也有这么一段话,似乎同时想来提醒我什么:
“我”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每一根毛发、每一个心情感受都是我,还有每个跟“我”有关的人、事都是我,任何侵犯到“我”的,我都要去斗争,那么,一辈子哪够“我”烦恼辛苦呢?
——〈我到底是什么〉/ 曹宇说故事/《中国时报》

所以作者选择放开、放下。
像风儿驱散棉絮。
我的悲伤不是“我”的悲伤,放下“我”,没有了“我”,那悲伤自然也随着我的消失而消散了,不是吗!@(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天,是种植希望的时节, 把握当时,周而复始在规律的往复中; 希望年年明春晓,年年迎新生。
  • 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是写给儿子苏过的,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浅白无比,却道尽了人生三重境界。诗中透着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宁静与豁达,蕴藏人生走尽繁华,历经风霜的心灵感悟。
  • 当你遭遇不公,我希望你敢面对;当你路见不平,我希望你敢出手;你即使不想如狗般累、虚伪地活着,我也希望你能勇敢地揭掉世俗的面纱——否则,你就不配喊累!
  • 总是不由自主扮起好人的族群,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举例来说,面对以下这种人,你会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总是满脸笑容、为人亲切、经常收到这个人送的礼物。可是,和这个人相处,总感到莫名疲倦。
  • 有一对年轻夫妻的育儿日记记录着家庭日常,但从记载中看起来并不是愉快的回忆,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倌来评评理......
  • 自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不会在对方面前表达自己,而是以迎合讨好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自卑的人,内心渴望变得强大,因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 人的情绪,光能罗列出来的就超过六十多种,在这些情绪中,像是兴奋、喜悦、安心等正向情绪,不会妨碍我们的生活。然而有些负面情绪会令人很难受,例如:愤怒、焦虑、孤单、自卑感等。当这些情绪太过强烈时,会让我们陷入情绪风暴中。倘若没有适当做好情绪管控,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 从一场意想不到的祸事中寻得幸福,这一切归于开阔的心胸和内省的自觉。如果能一直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一切失意与不顺,内心就会更加平静从容了。换言之,那不就是逆境中取得的胜利吗?
  • 原本以为美国不会被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武汉肺炎所侵袭,不料在欧洲沦陷之后,美国也跟着陷了下去,而且来势汹汹,让原本不以为意的川普总统慌了手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