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康熙真面目 只缘身在电视剧

标签:

【大纪元3月13日讯】 (中华网3月12日报导)
  
  “康熙”已成为一个商标

  正在北京台播出的《少年康熙》在荧屏上又刮起了一阵“康熙”旋风,然而由于“康熙爷”的历史资源有限,一些观众表示那点“史实”早已看腻,有专家说:“康熙爷”的号召力已开始下降。昨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作家刘恒以及专家学者。

  为什么是清宫戏?

  “康熙”上镜指数比时下的一些明星还高,作家刘恒认为:“康熙在影视剧中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商标,一个符号。大家总说清宫戏太多了,为什么还总搞呢?其实追求的就是品牌效果。”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分析:“清宫戏受宠是缘于其很强的可视性。比如拍一个战国时代的电视剧,虽然那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时代,但那时的服装、发式一上屏幕,观众看着不舒服。这说明欣赏习惯有惯性。而康熙人生经历是最精彩的、最具戏剧性的,当然被搬上荧屏的几率就高。”

  为什么多复制少创新?

  虽然《少年康熙》的画报上打着刘恒参与策划,但刘恒坦率地说,他并没有看过。刘恒认为荧屏上的康熙数量多,但“复制”性较强,他说:“很多制作人都拍,基本上故事情节雷同,历史背景相仿,历史所提供的资源一样,想出新就得有新的观点。”

  他说:“正剧中的‘康熙’形象没有相差很多,《少年康熙》讲述的是年轻康熙帝的成长故事,这个康熙不仅年幼,而且‘面善’。戏说的电视剧,受市场的控制,强调复制性,不强调独创性,是对观众的接受规律反复探索的结果。不过这几年戏说剧的品位越来越高,已经突破了言情的界限,已经广泛涉及到社会现实。顺着这个路子,还能有更好的戏说剧拍出来。”

  为什么不能完全写实?

  翻拍“康熙”就很容易触及历史剧改编的真伪问题。刘恒认为历史剧应该多些娱乐元素,他说:“邹静之写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不错,很多创作者强调历史剧的戏说,其实应该是戏剧之说,邹静之把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古装剧的表现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我看过康熙‘起居注’,他本人是最反对微服私访的。他说微服私访很容易上当受骗,被地方官设好的圈套所骗,他的办法是用钦派的‘特务’搜集各地的治理情报。所以一看还是微服私访记,学历史的人就不认同。但这就是标准不一样的问题。用知识分子的标准去衡量,剧中与历史记载不符的地方就很容易招来不满意,但用一般大众的立场去看,不一定需要(知识分子的)那个东西。当然,你给他真实的历史更好,但你给他一个精彩的故事,也挺好。有的时候,娱乐是有排他性的。”

  有多少康熙可以重来

  除《少年康熙》外,近年来热播过的康熙戏竟然有四部之多。你说人家题材撞车吧,可这诸多的康熙除了名字雷同,很难找出相同点来。你说人家歪曲历史吧,戏说剧回答说,本来就是琵琶别抱的事,你着得哪门子急?正剧回答说,电视剧是艺术,再正也得虚构。眼见得,康熙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谁才是真正的康熙?天知道。(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邓建国拍“康熙微服私访5”? 编剧:没谱
SBL三名球星参加康熙来了节目录影 爆笑连连
云上风:汉武之争
【影剧介绍】《跃龙门》剧情简介(1-5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