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竹编经纬 艺贯古今

造访竹编工艺家张宪平
采访报导:子嫣、陈文敏 / 相片:陈香云,林子善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爱竹 知竹 走入竹林

古人不乏爱竹的名人-东晋王羲之,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兰亭集序”书法;宋朝苏东坡吟唱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竹子的偏好。

竹编家张宪平因为爱竹、知竹,投入了三十年的心力,在竹编工艺里编出了一片典雅瑰丽的天地,将仅见中国民间使用器皿的竹编,提升至艺术的殿堂。


张宪平说,竹林里有竹枝、竹叶层层遮盖,凉风吹来非常清爽;竹子在轻风中摇曳的身影以及窸窸窣窣的声响,非常诗情画意,很能吸引大家走入竹林。他说只要走进竹林来,就可以体会潇洒飘逸的竹林风华。竹编家张宪平为了寻找适合竹驉A常常深入山区,因此漫步竹林,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休闲活动。

竹情竹性 细细品尝

自来,竹子便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食衣住行样样都有竹子的存在。而竹的中空、耿直、有节的象征,更是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历代留下了很多有名的咏竹诗及竹画;竹子和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不止文人雅士赏竹、咏竹,先民喜欢在住家旁广栽竹林,因为闽南语竹子的“竹”与道德的“德”同音之故,所以有“种竹”即“种德”之说,种竹不止是象征道德理念的奉守,更是藉以砥砺传世,对于“德”的实行,要像竹林一样着地扎根,还要如竹叶般繁衍茂盛。

竹子因为虚心、有节,正如一个人如果表现得虚怀若谷、高风亮节,这种人通常是德高望重的;竹子因为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张宪平说他特别喜爱竹子。

身怀绝技 家学渊源

自认骨子里有编织的基因,三代都是编织家族的张宪平,从小就在蔺草阡陌交织的世界里长大,从对竹子一无所知,到编织出精美的竹编器物,除了家学渊源、身怀绝技外,经历的艰辛与甘苦,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张宪平家族三代从事编织工作,祖父母从事手工大甲蔺草编织帽席的工作,之后,把蔺草编成席片,再裁剪加工成民艺品。他说在他将近三十岁的时候,因为要拓展业务,父亲的朋友,委托他在台湾寻找竹编的灯具。因为材质不同,编做方法与技法,跟蔺草不太一样,所以刚开始遭遇了很多困难。

竹艺天地 漫游三十年

苍翠茂密、高耸挺拔、姿态万千,大自然赋予竹林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一生爱竹的张宪平,无怨无悔的投入了三十年的时间,不曾停歇的对于竹藤编织的研究及探索,一圆编织的美梦。三十岁时,因缘际会,一脚踩进竹编的领域里,张宪平从此在竹艺天地里, 沈浸了三十几年的时光。


张宪平说,以前一些老师傅们,都很珍惜自己的手艺,不轻易传授他人。想拜师学艺,不容易找老师傅。他只好到处寻找一些竹器品回来,拆解分析操作方法,然后到卖竹具的店里,观察老师傅们如何编做,经过一段时间用心揣摩后,才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他还说做竹编器是一件很麻烦、耗时的事,要专心一志、且小心翼翼地勤练,才能得心应手。

巧夺天工 创意无限

张宪平的竹编创作,极富中国的人文意象;他独创的仿古髹涂技法,使竹编器看起来古拙朴实、风华内敛;他极为精密细致的编织技法,更创造出一个个古意盎然、庄重质美的竹编,令收藏家及鉴赏家赞赏不已,就连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张宪平一一介绍竹编创作品,细细欣赏, 那些拿在手上轻盈灵巧,看起来郤稳重厚实、尔雅温文的竹编器 ,令人惊艳也令人惊叹他的匠心独运与巧夺天工。


看似柔弱的竹枝挺立大地,大风吹起,尽情摇曳;既刚且柔的桂竹,是张宪平创作素材的唯一选择,在他的竹编中长留了桂竹特有的风韵。六角圆弧造型的作品,纵横交织着古朴的味道,细密的古钱纹织法,环环叠扣出竹器皿特有的优雅。呈现雕刻效果的作品,浮雕的那种效果,有一些树枝、树叶的那种感觉。


张宪平细密扎实的编织出雕塑的空间感,仿古的染色法,让轻盈的竹器皿,渗透出彷若古器的厚实沧桑。为了纪念千禧龙年,张宪平在编做工整的浅盘上,展现出翻腾回转的千禧游龙。他说迎曦这件作品,好像迎着朝阳的一株小花,有着强劲生命力。春湖这件作品,流动的、窜动的那种感觉,好像春天来到,新芽新叶开始生长。圆弧形状的成束竹篾,百回千转的穿梭旋绕着,仿佛在竹林间响起了春天的舞曲。


他喝了一口茶,津津乐道地诉说着他的作品。他说这件”福在眼前”的作品是蝙蝠,,或者是”赐福”也可以,四只蝙蝠叫”赐福”。接着讲到”寻迹”这件作品,他眼睛几乎亮了起来。他说为了寻找透空效果,用双层的席片重叠起来,透光的感觉,密密麻麻的很漂亮;用竹子的节编成图案,来自竹林中如梦似幻、光影晃动的映像,让它在浅盘上美丽重现。

一家三代的编织情,竹编家张宪平用”寻迹”的作品来表达继承编织的明志 ,祖孙三代心手相连,交织成一条条坚韧的经纬脉络。张宪平娓娓道出了编织中他即景所见的经验与感动。

顶尖高手 获颁薪传奖

常常得奖的张宪平, 在诸多奖项中的最高荣誉,当属在四十七岁时,成为最年轻的薪传奖得主。获得薪传奖是政府对竹艺家的鼓励与支持,因此得奖者莫不以此为至高荣耀。张宪平获颁薪传奖是得到政府肯定的国宝级工艺家,算得上是竹编技艺中的顶尖高手。

连续获得大奖荣耀的张宪平,并不眷恋名气的光环;反而如同所钟爱的竹子一样,有着虚怀若谷的胸襟。

尽忠职守 奋力不懈

年届六十的张宪平,成为最年轻的薪传奖得主,除了经历了不足与外人道的艰辛学习过程之外,当然不可少的是要有绝对的耐心和毅力,还有他独特的美学功底及对每一个作品力求完美的严格要求。虽已累积三十年的功力,但在自己专精的领域里,从来没有松懈过,持续精进不断的寻找创意。忠诚的执守着竹编领域,技艺精湛的工艺家,有着局外人难以想像的坚持和毅力。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创作之余,十几年来还兼任一些教学的工作,张宪平在教学相长之间,得到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张宪平教学的时候,不像以前老师傅们的教法,他突破创新,让学生在基本技法学习之外,能够培养创意。除了基本技法非学不可之外,张宪平认为要承传竹编,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创意的构思上,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张宪平认为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们最感兴趣及最适合的题材,学生们都学得兴致昂然且乐在其中呢?

薪火相传 生机无限

除了教学,张宪平乐于到各地方展示,让更多人看到精彩的竹藤工艺,启发人们的兴趣,而且像种子一样,把这一门传统工艺,散播、承传出去。

被赞誉为“工巧形美”的竹藤工艺作品,张宪平不但认真教学,更且不怕麻烦地到处展示他的作品,为的只是让竹编器不要从现代的洪流中消失了,他更希望美丽的竹编器,像生机无限的竹林一样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离,举凡君臣、师生、亲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现空间。故宫南院“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12月30日起以“情为何物”为题展出26(组)件书画,呈现人世间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爱砚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砚石各具风格,件件值值细细品味。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无界之涯──从海出发探索十六世纪东西文化交流》,集结北院及法国、荷兰、日本等12家国内外馆所的珍贵典藏,呈现16世纪亚洲、欧洲、美洲经由航行所展开的交流故事。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即起推出“祀与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让民众在近距离欣赏青铜兵器精湛工艺的同时,走入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认识古代“冷兵器”与“热血战争”交织出的权力故事,感受故宫版的“冰与火之歌”。
  • 无论古今,艺术家创作常以自然为师,像不像“几”分样,活灵活现的动物更是艺术家们汲取灵感的泉源,国立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人气国宝展11月起由郎世宁〈百骏图〉领军,搭配清代〈肉形石〉及明代〈贴金鸭薰〉等6组件器物精品,邀观众品味艺术家们出神入化的“写真”技巧。
  • 现在,公众可以参观米开朗基罗的密室。1530年,米开朗琪罗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像逃犯一样躲藏在那里,以逃避教宗的愤怒。
  • 近年来,韩国流行文化透过影视多媒体的传播,在世界各地掀起波澜,连带也带动探索韩国文化与艺术的风潮。故宫南院10月6日起推出“朝鲜王朝与清宫艺术的交会”特展,以朝鲜与明、清两个帝国使节往来的纪录,开启叙事脉络,通过书画、文献与器物等不同质材展件,呈现18世纪朝鲜王朝(1392—1879)的黄金时期,及其先后与明、清帝国交会的经过。
  • 呼应秋的色彩缤纷,故宫南院“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常设展9月19日起以“色彩魔术师”为题展出30件作品,包括宋代张即之〈上问尊堂太安人尺牍〉、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图〉及元代马琬〈乔岫幽居〉等3件重要古物,展期至12月10日止。
  • 相思树林后面的那一片杂乱而茂密的菅芒草开花了。它们同一时间抽花吐穗,竞相争艳,略带些嫩紫的白花在微风中轻柔地摇晃,撩弄一地的诗情。
  • 杜甫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所吟咏的大地是何等的恢宏壮阔啊。李白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同样也是气象万千,千古传诵不绝的名句——雄阔荒古又原始大块的壮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