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在台湾

廖真珮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歌仔戏是台湾地方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可能起源于台湾的宜兰,起初只是把小调套入剧情的方式,随时随地唱,这种野台戏就是所谓的《落地扫》。大约在民国十年前后,歌仔戏有了正式组班,做纯职业性的表演。然而在抗战期间,歌仔戏在台湾是被日本禁演的;但是歌仔戏以 《台湾歌剧》 《台湾新剧》的名义,继续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发展。台湾光复后,歌仔戏出现了鼎盛时期,剧团多达好几百个;而歌仔戏的唱腔,成了民间生活中的流行曲调,台湾歌仔戏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通常歌仔戏没有严谨的剧本,仅仅靠一个故事架构,剧情又可以随机变化,演员常依前辈经验或自己的揣摩表演,唱词、道白很多是即兴之作。虽然演出浅白、通俗,但是这也正是歌仔戏的特色和其广受欢迎的原因。歌仔戏的歌词基本上是七字体,俗称 《七字仔调》,语言是闵南语。歌仔戏里有时也使用家喻户晓的民谣如《恒春调》等等。

台湾从1962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台视、中视、华视三家电视公司。在电影电视的兴起之后,舞台的歌仔戏逐渐式微,于是许多歌仔戏演员转向萤光幕发展。

1965年,宜兰《宜春园歌仔戏班》出身的杨丽花进入了广播演出的《正声天马歌剧团》,接着进军萤光幕,从此一炮而红。杨丽花来自歌仔戏世家,从小就受过舞台历练,不但扮相佳、台风稳健,唱戏时咬字清楚、表情丰富;扮演的小生或英雄人物风流倜傥,迷倒不少女性观众。

在69、71年中视和华视也都组织歌仔戏团,中视并首创歌仔戏的连续剧,也造成一股新旋风。三台歌仔戏竞争虽然相当激烈,却一度被黄俊雄的布袋戏抢走不少观众。为了挽回声势,由台视策画,集中三台歌仔戏的精英,于1972年成立《台视联合歌剧团》。82年以后,叶青、黄香连两位名女扮男装的名小生华视、中视成立戏团、开创新的天地。

然而,近期由于各式各样新型娱乐的兴起,电视上的歌仔戏逐渐乏人问津。歌仔戏演员为了生活,不得不另谋出路。有时在连续剧里可以看见昔日的歌仔戏名角的演出,但是总令人觉得有点可惜。毕竟歌仔戏的要角是要相当的时间历练来的,用于普通的连续剧上,似乎大材小用了。

有人认为,歌仔戏的时代已经结束。目前我们偶而能在国家级演艺厅欣赏到歌仔戏剧团的公演,但是吸引的多是老一辈的阿公阿嬷;有时在庙会也看到临时搭建的野台歌仔戏,却门可罗雀;一些甚至受到色情表演的污染而变质…

歌仔戏陪伴台湾民众渡过了不少的悲欢岁月,紧紧和人民的生活情感扣连着。毕竟歌仔戏曾经带给老一代的人许多美好的回忆。要维护歌仔戏的传统,可能需要政府和民间投入更多的关注,培养人才,创作新的剧本和甚至音乐,才能再创高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