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进谏故事二则

李剑
font print 人气: 5804
【字号】    
   标签: tags:

(一)

魏徵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徵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徵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徵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徵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徵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徵:“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徵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徵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徵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徵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徵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徵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徵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徵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徵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拚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徵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徵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徵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徵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徵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徵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徵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魏徵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徵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徵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徵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齐声赞颂。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徵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徵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徵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徵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徵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徵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徵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徵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徵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正见网2005年09月06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政党是具有共同信念并力求予以实现的政治团体。就其性质与宗旨而言,无论于台上或台下,都必然要干预政事。这是因为,政治是一种治国安民的理念与权职,具有引导、操控、并影响国计民生的作用。不同的政党,对引导社会治理国家,有着不尽相同的理念和方针策略。古代封建王朝,实施的是寡人政治(或曰王党专政)。一言堂上,君临天下,舍得一身剐者,方敢直言进谏。威严固然是威严了,但王朝少则三五十年,多则数百年,也就沈屙不起,一命呜呼了。之所以如此,只因闭目塞听而一意孤行也。
  • 话说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常感叹无人可以共论书艺,于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荐了一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后起之秀,这位年轻书家即是褚遂良。
  • 针对中选会秘书长蔡丽雪调职一事,中选会主委张政雄晚间发布新闻稿指出,蔡丽雪职务的调整,是他向行政院提出后由行政院派任,不过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彰显改进选务工作的决心”。
  • 美国国会|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昨天发表的报告提及香港政治体制问题,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回应称,根据相关决定,二00七年及二00八年不会由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全部议员,但有空间改进选举制度,逐渐迈进最终普选的目标。新华社报导,这名发言人表示,香港将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推动香港政制发展。
  • 他有一个家臣名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次听朝,总是不怎么开心,大夫们请罪。简子说:“不是你们的过错。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毛还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值钱。诸位大夫上朝,我只听见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听不见像周舍那样的谔谔直言,我因此而伤心。”
  • 唐太宗即位后,谏臣魏徵有一次当着重臣面前激烈指责唐太宗,弄得太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回到宫中仍愤愤不已:“魏徵欺朕太甚,若不扔进大牢,难解朕心头之恨!”
  • 无为是魏徵所提出来的。无为,是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无为,是以无致有、有所不为;无为,也是王道,以“道德、仁义”教化天下!
  • 【大纪元7月3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自强台北三十一日电)今年十二月三日将举行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最近会召集主任检察官、检察官及调查、警察负责查贿人员共六百人,进行查察贿选座谈,希望改进以往执行查察贿选时所遭遇困难,提升查贿人员查察贿选技巧,增进选举查察绩效。
  •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旧唐书•魏徵传》称他“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他博闻洽见,嗜书如命,广涉典籍,冷静善思,是一个胸怀政治抱负的奇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