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乐:雄狮威风洒四海

2006年01月02日 | 12:47 PM

【大纪元1月2日讯】今天是2006年的第一天﹐新唐人新年晚会的准备工作进入了更加紧张的阶段。在这辞旧迎新的气氛中﹐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晚会的压轴戏“龙鼓乐﹐大唐风”中的四个生龙活虎的狮子。它们那威风凛凛﹐机智聪慧的风采﹐不正象为今年的新年晚会呕心沥血的工作人员吗﹖

中国的狮子文化真有一段历史了﹐据佛经上记载,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表示智慧的威猛。 在中国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 印度有狮,汉唐时期,佛教从西北丝路进来,狮子也随佛教文物传来。佛祖座前护法、金刚皆以狮子为座骑,狮子也便有驱邪、纳福、吉祥、柔和的象征。在东汉年间,就有人用石头刻狮守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如: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就是那时候的遗物。 唐朝发展本土文化,道教也把狮作为神兽。狮子文化更坚实地在中华大地扎根。

据说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貌、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

中国民俗丰富多采,每逢新年或庆典活动,盛行舞狮和舞龙灯,在锣鼓鞭炮声中,几只大狮子欢腾跳跃,一条长龙逶迤翻滚,平添了许多欢喜热闹。中国古代时,狮子舞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有关狮子舞的记载 ,最早是见于《汉书礼乐志》的,其中提到:《安世乐》鼓员二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皆郑声”,《安世乐》是一种在宫廷表演的大型歌舞,后人考证其中的“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宋代《东京梦录》记载,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到了明清两代,民间各地盛行“走会”、”社会”, 舞狮和龙灯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辈”、“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把生菜及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称作“大雄”﹐有“威猛﹑百折不挠﹑精进不止”的意思。其实是指修炼的人要在修炼的路上不畏艰苦﹐百折不挠地走向圆满﹗比如著名的佛教大殿-大雄宝殿﹐中的“雄”就具有此意。

新唐人电视台﹐宛如浊世中的清莲﹐在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勇猛向前﹐雄风洒四海﹗

@(http://www.dajiyuan.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