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使夫人郑丽园与她的美食畅销书

人气 582
标签:

  【大纪元10月6日讯】(大纪元记者林玉梅、朱江专访)由于纽约美食书《纽约不吃不可》的新书会,我们走近了台北驻纽约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夏立言大使夫人郑丽园。在之后郑丽园的温婉谦和善解人意的接待中,也开始了我们了解一位外交官夫人的细致侧面以及外交官们所思所行的更广阔的世界。

图﹕台北驻纽约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夏立言和夫人郑丽园

  郑丽园出生于桃园一寻常人家。她说母亲生她时,还正在喂猪。父亲是公务人员,她出生后,父亲到台北建设局上班,每日里规划设计公共汽车的路线图。
  30年前的那时,气氛封闭。她曾多次问已从事外交的哥哥,但他还是不希望她再走这条路,劝阻她不要参加外交特考。政大中文系的学习,为她打下深厚古文基础,以中文系前三名直接转入外交系。毕业后她进了一家报社。
  研究所毕业后,郑丽园在一次征文比赛中以《澳洲与中华民国是自然伙伴》之文获中澳文经协会及亚太文社第一名及访问奖学金。当时适逢新婚,结果蜜月都没来得及渡,就飞往澳洲。但因夫君赴牛津留学,所以她只享受了两周澳洲的风光,便转飞英国,陪伴夫君。
  随后她赴英国牛津社区学院进修,并通过牛津大学暨剑桥大学英文专精检定考试。后接受台湾驻英国办事处“自由中国中心”的一份工作。在伦敦,每天来回要三小时,但366英镑可以补贴家用,她就开始了这份工作。

  ● 点滴累积见不同
  那两年中,郑丽园每天七点起,骑脚踏车,至牛津火车站,再换地铁到伦敦上班。到了台湾驻英国办事处“自由中国中心”,她一手打理从接待、打字员、领务、秘书等各项工作。
  郑丽园回忆说﹕“伦敦火车很平稳,可以在火车上读书看报做一天的计划,每天来回三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所有文章可以在火车上做,平日在图书馆阅读后所作之杂记及要背诵的英文单字和佳句,都成了我在火车上的读物。”
  她的口袋里,包中装着各式需要强记的纸条,不想看大报时,就把这些纸条拿出来背。单词背的好多,不是单个单个的记,多是连带小说背景整句整句的一起背,不容易忘记。这些都对她日后的英文口语提高助益很大。

  ● 自信地与西方人交谈
  那段时光,对她的英文口语很有帮助。在牛津之前,她几乎没有办法开口。郑丽园说﹕“那时牛津常有SHERRY PARTY ,大伙罩着黑色长袍,拿着雪莉酒,不断周旋聊天,那种社交方式是要与每个人有机会交谈,参加这样的晚餐,因为紧张,常常不是肚子痛就是头痛。”除了简短的问候之后,其他谈话乏善可陈。除了能谈几句台湾的饮食,其它关于体育、电影、博物馆艺术等最为西人所爱的话题,都无法尽兴与西人交谈,更不用说能与别人深层交流或给予有建设性的建议。她当时感觉就是矮人一截。
  通过三年牛津语言学习,和之后大量的看小说、看报纸,大量的吸收充实着知识和时事内容,以及英国那几年的派对磨炼,郑丽园表示,以后在华府、渥太华等地晚餐宴会,我就自信多了。

  ● 相夫写作两不误
  在台期间,郑丽园曾任铭传大学英文讲师,在联合报作过五年编译。每天要翻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因还要给大家发包,从《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到街头小报,内容包括影剧、医学、文化、英国房地产。这些促使她博闻世事,深度了解当地民生民态。
  随夫外派,见多识广的机会自然多,作记者在哪里都有新闻写,也很容易融入当地的环境,如鱼得水。郑丽园说有同事的太太,也曾是硕士的,或从事过教师、银行职员等,随夫外派几次后,自己的工作只好放弃。
  为此,郑丽园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回头看,还是觉得兼顾家庭,走写作的路还是对的。”如果再要选择,她将还愿意走这样的路。

  ● 外交领事妇女团
  成立于一九七二年的纽约外交领事妇女团(简称 CWC),成员多来自各国领事代表的夫人或在领事馆任职的女性同事,每周固定安排活动,节目由各国提供。郑丽园说,从开始的不得其门而入,到台北经文处同仁程文玲锲而不舍的了解询问,终于成为其中成员。四年来,CWC台湾代表团在郑丽园领军下,做了许多展现台湾特质文化的工作,也承担了领事团日常联络运作等责任。
  郑丽园至今还记得的一次,“赏茶六月春”,三场茶艺表演,获得台湾艺术家和侨界大力支持,讲座与表演相间进行,郑丽园说﹕“三场茶艺表演使这些西方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之后的“状元媒”,美容美姿讲座,中国结,历代时装秀等等使得台湾团为CWC的活动增色增彩。


图﹕纽约外交领事妇女团台湾代表团“赏茶六月春”茶艺表演


图﹕纽约外交领事妇女团台湾代表团“赏茶六月春”茶艺表演

  身为摄影家的瑞士副领事夫人洪恩(Edit Hunn)为郑丽园的畅销书《纽约不吃不可》所需部分照片,四处拍照。今年夏天,当她调往俄罗斯时,在CWC的协助下,经文处以茶会欢送她,为其举办摄影展,妇女团代表的温馨送别给离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郑丽园说﹕美国台湾侨界藏龙卧虎。如“梦幻花园”的建造者、著名陶艺家蔡尔平先生特意在他的陶瓷坊教授领事成员每人做一个小陶瓷品。其他来自台湾的社会名人和贤达给予他们的外交上的帮助,他们在专业实力和来自台湾的教育和传统礼仪素养,都在另一面展示台湾,为台湾人争取被尊重的权利。

  ●饮食与外交


  在郑丽园的新书《纽约不吃不可》发布会上,作家王鼎钧提到外交之事在古时称“折冲尊俎”,尊俎为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在杯盘交错中谈外交重要事宜。到底是因为要为身为外交官的先生有所助益,还是始于“意外的发现”,总之,自三年前始,郑丽园遍访300多家纽约餐厅,研究餐馆写美食。
  郑丽园说,外交官的吃饭其实很辛苦,不免严肃沉重的外交议题,在陪夫君夏大使赴宴的同时,郑丽园使许多客人对纽约哪里有了新餐馆,那里的拿手好菜、趣闻轶事和礼仪讲究,这些都成为饭桌沉重内容外的轻松谈资。

  ● “为支持我们的友邦双倍的鼓掌”
驻纽约台北办事处处长夏立言大使对台湾不公正的遭遇一席谈﹕
  夏立言大使说,台湾人民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如世界卫生大会,拿中华民国护照的人不能进场,照理讲联合国会场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可是因为拿中华民国护照,不能入场。甚至有的拿美国护照不能入场,因为上面的出生地写的是台湾,如运动选手获奖,在泰国出现工作人员抢中华民国国旗的现象。在纽约空手道比赛,所有的国旗被悬挂,只有一面国旗被卷起。对我们的羞辱很严重,现在有少部分台湾人的行为会显得极端,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非政府组织在对联合国发挥很大作用。但非政府组织,只要是从台湾出来的,在联合国没有地位,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由于台湾政府不能进入联合国,受到很多不便和困难。
  在工作场合,我也看到一些中国领事官员,有时候我伸手出去他们却不跟我握手,虽是文明社会基本礼仪,但都违反了。
  做我们的朋友也会受到困难和挫折,有些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友邦被中共指称“一小撮”国家,国不分大小,国的基本尊严是一样的。做我们的朋友还会受到威胁,面临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义无反顾。
  “西瓜偎大边”并不稀奇,可贵的是“患难见真情”,有些友邦支持我们无怨无悔,有时他们为争取台湾人民的权益比我们还着急,还尽心尽力。 所以我们要为支持我们的友邦双倍的鼓掌。

  ● 记者的抗议
  夏立言说,也有记者为我们抗议的。三年前,SARS最严重时,我被联合国记者协会邀请做简报,联合国秘书处曾告诉记者协会,无论请什么人来都邀请,记者协会不认识我,中共还称﹕“记者协会被台湾政府收买了。”
  “其实我还真不认识记者协会的人,我只接到电话邀请我去谈谈SARS 的情况,我欣然前往。到前一天晚上,会长电话告知,联合国秘书处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让我去。那天我去了以后,五、六十记者看到安全人员把我挡在外面,他们就集体抗议,对他们而言,新闻自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联合国秘书处不应干涉他们邀请的客人。那次新闻闹的很大,因为中共的阻挠,反而引起很大反响。”

  ●中共对海外社团的威胁
  夏立言大使﹕对于来自台湾和传统侨社的侨胞,很容易认清台湾享受民主自由。只是中共用压制手法,有社团负责人被压迫,甚至被中共威胁若不按他们的方式做,就让会长本人做不成会长。 如对这些组织邀请经文处同仁参加列出一大堆条件,不能这样称呼,不能这样做,讲话先后次序,或邀请的方式,使得我们无法接受,因为我代表国家不能委屈求全,我们不愿为难主人。如果大家都很文明,按照文明社会的规则,我愿意接受邀请。

  ●郑丽园著作一览
  随夫外驻的驿站中,郑丽园笔耕不辍,著有《英伦随笔》、《牛津散记》、《英国女王有请》、《有礼走天下》、《礼仪宝典》、《胡志强的胡言胡语》、《日安大使先生》、《谈情说爱学英文》,并译有《白宫内幕》、《不可思译的旅程:动物的迁徙》、《狂恋大提琴》、《一亩心田》、《心灵点滴》等书。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选几本读读看。

  ●郑丽园谈纽约西方餐饮业

   ◇ 东西方的不同
  郑丽园说﹐西方的饮食文化跟我们是很不一样的,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吃饭不管是什么场合,小孩是绝对不可以发言的,所以每次家里一旦有客人来,我们被告诫﹕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但是这要发生在西餐中,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场合,用餐的时候一定跟左边右边的人不断地交谈,你不能冷落任何一方,不能只顾自己闷着头猛吃,单单这么一点,东西方是很不一样的。
  西方用餐,情绪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格外的讲究氛围,西方人认为赴宴,三到四个小时内人跟人之间很亲密的一种互动,所以大家会穿戴很整齐,很慎重,觉得是一种放松的愉快的社交。
  中国的酒席一般闹哄哄的,很热闹,喧哗,气氛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吃要吃饱,吃到撑,吃到物超所值,觉得这样才够本。我觉得这与中国过去两三百年一直处于战乱、分裂局面下有关,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以糊口为主。所以现在中国人潜意识里觉得要吃得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外国人讲究的这些我们就不是很注重。但并不是说高档的中国餐馆就不注重氛围,我只是说在程度上。

  ◇ 开眼界
  郑丽园说﹐我去过一两百家餐馆,有一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觉得它们肯花大钱制造这种让你一辈子都很难忘的经验。像我最近去的这家餐馆,光是它周边的空间的布置就花了一千万美元,我没有说这么做是好或不好,我只是觉得在营造视觉方面西方人很会做。
  中国餐馆就比较委屈一点,因为我们不懂这个窍门,不懂得运用公关的手法,像我通过公共关系的方式去他们餐馆,因为他们不让我拍照,怕影响其他客人,另外里面光线暗,拍也拍不好,我去他们晓得我是记者,就给我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他们很懂得怎么包装去推销自己,所以是大手笔的作法。Main dining room可以坐100多人,边上有一个吧台,还有一个休息厅(lounge),整个加起来可坐二、三百人。
  我起初有点担心,我六点钟到时,顾客大概只坐了两成,我想这么空荡荡的,它这么大的手笔,怎么能收回成本呢﹖可是到七点半的时候,已经八成都坐满了,等我离开的时候,全部都满了。而且据说越晚的时候,人潮就越多的涌来。所以店一直开到凌晨四时,那时处于半打烊状态,人群涌在BAR和休息厅里。这种餐馆大亨们不断的把纽约的餐馆文化向极高档推进,不是单纯的一种吃饭,而是五种感官的体验了。

  ◇ 异域风情
  纽约的餐饮文化能这么多元化,能这么精彩,得益于人种的多元化。十个纽约人中有五个出生在外国。因为多元文化,多种人种的关系,所以各种口味都有。又因为它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又是港口城市,过去它就很富裕,一个城市一旦富裕,它的饮食业自然就蓬勃,因为纽约人是不在家里烧饭的,纽约人平均一周三至四天是在外面吃饭的。想要了解美国时尚的餐饮文化,当然在纽约探索是最准确的。
  纽约人也没时间做菜,而且他们大部分住的公寓小小的,大概顶多在家里做点早餐,中午随便吃吃,晚上就在外面好好犒赏自己了,因为工作也辛苦。

◇ 《纽约不吃不可》 甫出新书 台湾畅销书排名第三


图﹕《纽约不吃不可》精选70篇,皆是公认为极具代表性或特色的餐馆及小吃。有“个性餐馆”、“大都会的浪漫”、“钱为身外之物”、‘欲望城市’的鉴味之旅、“穷耗不走”及“雅俗共赏大小通吃”等篇章。

  《纽约不吃不可》 甫出新书,已在台湾畅销书排名第三。郑丽园说﹐中国人对西方饮食有一点好奇,不知道怎么下手。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入门。这本书把我过去三年的经验和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台湾,年轻的一代看了《欲望都市》后,至少没有来过纽约的人很憧憬纽约市。这个剧里,主角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餐馆,三分之一的剧情是在纽约最精彩、最炫酷的餐馆里拍摄的,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她们的时装和对两性的看法,我就把餐馆的这部分拉出来,透过我的这只笔,带着读者去那四位女主角去过的餐馆走一下,也许你没有办法穿她们穿的名牌,但是她们去过的餐馆你也可以去。所以这就成了一个章节。
  有的餐馆很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餐馆只经营早餐,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三点都叫早餐,三点以后关门。有家餐馆三道菜都是甜点,前菜,主菜跟甜点全部都是甜点。也有的餐馆就卖犹太人的大三明治。你要想找怪怪的,很有特色的餐馆就看第一章。
  第二章,第三章的餐馆是以美景取胜的。有的餐馆可以看中央公园,有的可以看到东河,那些地方其实是看人的,吃什么不重要,去看人和被看。纽约其实很多这种地方。还有一种钱不是问题的。这一章里介绍的餐馆就是最贵的。
还有一章就是“权力午餐”,这种餐馆至少在台湾没有看到。就是说某些餐馆的中午,一些商界钜子去就餐,他们都有固定的座位,这样的餐馆在曼哈顿中城最多。这种餐馆的中午餐是非常热闹的,大企业的老板都出来了,有的时候是单纯吃午餐,有的时候则是工作午餐,在餐馆里他们签约、结识。一餐下来谈成很多笔交易,金额甚至超过一些小国家的全民生产总值。一些餐馆以此特点闻名。   还有就是咖啡馆,茶馆,让人很轻松的可以与人交谈的环境。还有吃素的餐馆,书中介绍了三家。还有的店小得不得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排队,因为店里设计得非常可爱。
  第九、十、十一章介绍的店是雅俗共赏的。价钱不贵,但你的享受不会因此打折扣,食物,服务和装潢都在水准以上,可是消费却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你在每一章里都去两三家的话,大概就会对曼哈顿的饮食现象有点认识。
  书末也罗列了餐桌礼仪小常识,与常见菜式字汇索引。不过,最重要的仍是服务读者,因此书中将有美食地图夹页,及每年两次餐馆周活动的资讯,供读者按图索骥。《纽约不吃不可》网站﹕www.eatbigapple.com,本书可于台湾各大书局及网路购买。北美洲的朋友们亦可在网站透过按钮,直接由美国国内快递所购!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知名散文作家王鼎钧赠书给纽约经文处
纽约保钓会抗议日本政府赴纽经处递交呼吁书
台湾参与联合国今年继续采用参与案及和平案
夏立言:中共是台入联合国最大障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