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之五:关于莲的问答

清源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7日讯】一、水滴在荷叶上为什么能形成滚动的水珠?

这要从荷叶的构造说起。叶片由表皮、肉叶和叶脉三部分构成。叶面的上表皮为一层细胞,外壁有角质和蜡粉,每个细胞都有脂质乳状状突起,故触之粗糙,有毛茸感。从电镜观察,乳突好像一座座毗连的陡峭雪峰。故雨水落在荷叶上,立即凝成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在叶面上滚动,并不浸湿荷叶。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不润湿现象。

二、莲叶为什么有自洁的功能?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植物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为什么“藕断丝连”?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 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四、为什么淤泥里长出的荷花洁净无染

荷花的叶片在出水、出泥前,对折卷成双筒、端尖,而且紧贴叶柄成一直线;花蕾出水、出泥前被萼片包裹、端尖,体形几乎与花柄同粗。这样,它们可以减小出泥出水时的阻力。叶与花的表皮部都有保护组织,外层有角质与蜡质,能起到防水作用,表皮上又有气孔与外界空气交流。花瓣表皮的每个细胞,都有一个乳头状突起,而且在花蕾阶段,萼片与花瓣层层紧抱。如此结构,自然水不能透进,泥巴也贴附不上。“出淤泥而不染”这句名言,不也是对荷花形态结构的写实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杀劫》和《西藏记忆》的作者唯色说,‘杀劫’是‘藏语’革命的发音;而“文化”藏语的发音与汉语的‘人类’发音相近,选择‘杀劫’两字表明廿世纪50 年代以来的革命给西藏带来的劫难,四十年前,又一场称为‘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席卷西藏,所以用汉语表达藏语中的‘文化大革命’一词,就成了对西藏民族而言的‘人类杀劫’”。
  • 中国种植莲的历史可追索到2千年以前。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帛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由于莲的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各地各方对莲花俗名雅称不胜枚举。这里采撷几枝供大家雅赏。
  • 【大纪元10月3日讯】目前大陆引人注目的重大社会问题中,除去被中共血腥迫害的法轮功问题、六四屠杀问题,还有新疆和西藏的民族问题等等。在大陆多年的走访之中,笔者发现大陆少数民族成员中普遍地存在着把因为受到民族压迫而产生的愤怒甚至是仇恨都针对了汉人,从49年之后是汉人在压迫其他民族吗?是汉文化在侵略少数民族文化吗?当然不是!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喻为美女。早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一男子将莲花比作久已倾慕的美女,许久未能见到,悲伤得不得了。如今醒着睡着,眼泪和鼻涕下雨般淌下来。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