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社会百态——一百个细节(8)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4月16日讯】
 三十六 当话剧也变得时尚
    
    林兆华开创了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后来被孟京辉发扬光大。后者超越了前
者,也使话剧变得很时尚。前者依旧坚持着话剧理想,虽然也在时尚中冲浪,但票
房依旧很惨。
    孟京辉继儿童剧《迷宫》之后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新话剧《琥珀》。编剧还
是廖一梅,孟的妻子,《恋爱的犀牛》也是她杜撰的。
    孟氏话剧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姑且不论这些特征是不是移植自国外。其
特征之一是比较荒诞。其特征之二是音乐歌曲助兴,运用各种姊妹艺术形式并加以
改造。其特征之三是布景的后现代风格。其特征之四是孟廖式的语言组合和各种知
识的奇妙灌输。其特征之五是情节比较简单,以各种插曲(小情节)来表现。《琥
珀》再一次表现了这些特征,讲述了一个现代中国版“唐璜”的故事。
    在演出完毕后孟京辉上台来说,《琥珀》在香港是彩排,在上海是预演,在
北京才是正式公演。想必大多数来此观看的都是受了媒体的教唆,被孟氏话剧的花
里胡哨所吸引。那天的保利剧场上中下三层观众席宛如大学里的集体宿舍,很多人
站着看。可见宣传力度之大,这是孟京辉的拿手好戏。
    而我辈早已是戏虫一般,对于这种明显带有拼凑痕迹的剧情不能恭维。纵
观此剧,了无新意。它实在不能和《恋爱的犀牛》相提并论,男女主人公的恋情也完
全落入某种悲欢离合的窠臼。过多的多演员表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显得非常混
乱。那场多床戏也没有演得尽兴,看的尽兴,草草收场。那个摇滚歌手的表演更像
插科打诨的臭虫,是严重的败笔。用银幕上的电影片段来诠释剧情的手法,当初古
榕在《孔乙己》里已经使用,它们都属于多此一举。
    孟氏话剧已经是一个时尚的标签,有着一切时尚该有的那些特点。上演之
前的宣传,类似国军追击红军时的狂轰烂炸。还要访谈主创人员,交通广播里有时
能收听得到。以前的孟氏话剧,是在小剧场。现在则换到了最豪华的保利,这里的
票价也最贵。在孟氏话剧里,最大的大牌儿当然是孟京辉。只是《琥珀》已经没有孟
氏的气味儿了,除去调侃还一息尚存外。
    
    话剧,至今和我的朋友们提起这个词来,还有人以以脸严肃对严肃艺术还
以颜色。啊,话剧曾经是那么严肃。《茶馆》,《狗儿爷涅》,《龙须沟》,《推销员
之死》,《阮玲玉》,《原野》,《蔡文姬》。这些虽然经典然而相当严肃的话剧根本就
不能让年轻一代焕发出时尚的激情。
    然而沧桑巨变,那些一脸严肃的朋友已经大大地落伍了。现在越来越多的
文化公司加入到这一行当中来,尤其是小剧场话剧,可以受到短平快的效益。
    各个文学经典被改编成话剧,有莫言的《霸王别姬》(比较火,说是话剧三
部曲之一,但另两部一直没出来)、石康的《晃晃悠悠》(很逗,惟妙惟肖的大学生
活)、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温情脉脉地)、萧红的《生死场》(场面火
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得臭,演得也臭)、歌德的《(盗版)浮士德》(很
奇特的观赏感)、鲁迅的《故事新编》(林兆华导,票房很惨)。
    话剧市场一片繁荣,每晚平均有三场话剧在北京的大小舞台上演。明星们
有些本身就是话剧演员出身,有些客串演出,有些当起了票友(当票友最多是模特
和主持人)。他们把话剧舞台当成了和观众亲密接触的媒介,水平良莠不齐、鱼龙
混杂,但都很认真地把这种高雅艺术涂上时尚的色彩。如果经营策划得好,一出话
剧赚个几十万没什么问题。这比电影的风险小多了,而且门槛低,几个人合计合计
租个场子就可以鸣锣开练了,尤其是小剧场。
    相对于荒漠化的各地话剧市场,北京可算极度繁荣了。这当然要归因于北
京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而更重要的是商业的参与,才从话剧中提炼出诸多
的时尚元素,如:
    搞笑 这个特点北京人艺已经在很多剧目里实验了,直到孟京辉发扬之后
才蔚为壮观,当然京味儿文学的贡献也不能抹杀;
    迷离 利用灯光制造特殊氛围,有似夜总会、有似卧室、有似洗手间、有
似初恋之夜,《恋爱的犀牛》在这点上做得非常棒;
    无情 胜过煽情,这也是《淡了,添点韭菜花》失败的原因,它的主演瞿颖
根本不会煽情,倒不如此时无情胜有情;
    模拟现实越逼真越好,就像何炅在《爱吃麻花我就给你拧》中表现的那样,
一会儿装香港歌星腔,一会儿做足球明星状,一会儿玩儿成作家老爷爷,一会儿又
成了秦始皇。
    无意义感 这点最重要,即使有意义也不要让观众看出来,把它留给评论
家好了。
  
  
  三十七 隐私就是保鲜膜
    
    啥叫“名人的隐私”?
    名人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本来没有隐私。
    但名人也是人,是人就该有隐私。
    这就是名人的隐私悖论。
    名人的隐私也是一种消费品,是名人这个消费品衍生出来的,属于副产
品,可能对社会会有副作用。
    名人的隐私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它不摆在货架的最显要处,而是放在仓库
里,不时拿出一点儿来。它不以质量取胜,而是以出人意料博得价值。它自身并无
多大价值,而是为了使名人更像个名人,这才是它的价值。
    一般人的隐私是无名的隐私。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可以叫“无名烈
士纪念碑”。一般人的隐私也就是人民的隐私,以无记名的方式组成民俗史。
    而名人的隐私,它是名人的副产品,更是给名人镀上的一层保鲜膜。也许
名人的社会价值、媒体价值、商业价值正在于有了这层保鲜膜。
  
  
  
  三十八 视觉艺术的重复收费策略
    
    《大腕》是个孙猴子,一出世就骇了娱乐天地。《大腕》确实大,制作大,排
场大,导演和演员名气也大。排戏在紫禁城,办丧事在太庙。真是以大开始,还要
以大收场。一年下来,就数《大腕》让中国观众感到了大手笔和大气魄。孙猴子不仅
有七十二变,他身上还有数不清的猴毛。孙猴子仙气一出口,猴毛就变成了无数的
小毛猴子。于是有了盗版孙猴子,盗版之多只要数数孙猴子有多少汗毛就知道了。
    《大腕》的VCD版也出来了,据说是为了打击盗版,只卖人民币十五元。如
此便宜的正版,让人垂涎。恐怕以后这样的事还会多,只要不想着紧跟时代,落后
一二个月的,满可以买个正版碟回家看,就不必踩着点儿到影院去了。虽说关着灯
和素昧平生者一起做梦也是一种享受,可自己关起门来一个人做梦也没什么失落。
但我还不满足,就在床上辗转悱恻,终于有了一个大梦。这个梦太大了,折腾了我
老半天。我梦想着进电影院再不用买票,电影院二十四小时轮番地放《大腕》,人们
随到随看出入自由。
     以下是我和一个网友的对话:
    
    这能吗?这可能吗?要是真的可能了,总得给个理由吧?
    看看,说着说着,你又在想《大话西游》了。这需要理由吗?需要吗?眼球
啊,兄弟。
    大话眼球?
    张朝阳不是有个眼球理论,凭什么不能用在这里。要知道,发现真理并不
可耻,可耻的是不会应用真理。
    怎么应用?咱们已经是很可耻的人了。买了盗版碟,在家庭影院里看了个
够,还要怎样,够丢人的了。怎么还能进电影院不给钱,是不是有点过分?
    过分?作为一个消费者,你不能对自己说,这样太过分了,对不起电影工
作者啊。你只能对商家说,太贵!即使已经很便宜了,你也要咬着牙根说,真是
太、太贵了。知道么,商家永远有赚头,只要他还站在这里吆喝。你到底还是不清
楚他的利润从哪里来,这就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十块钱的盗版碟你还觉得贵?还要让电影院免费开放?盒饭都八九块呢,
你看了一个电影,一个哦好多艺术家奉献给你的艺术精品你还觉得贵?
    你用词不准,说明你对这个世界体会不深。首先,不应该称艺术家,而只
能称大腕。其次,这不是艺术品,而是商业片。它也不是奉献给我的,因为我买了
盗版光碟。盒饭和商业电影的性质类似,都应该在十元之内,别管它是用旧锅做
的,还是用故宫做的。那么,为什么要开放电影院呢?就是为了更公平。我们每天
都要工作,每天都去消费,每天都给政府纳税。你也看到了,哦,你看得比我印象
深,你有家庭影院。《大腕》里有可笑可乐,有搜狗网,还有报丧鸟,这些都让我们
时不时联想到现实。我们总有憋不住的时候,会像冲进洗手间一样冲进商店和超
市,用振翅欲飞的钞票换回来那些可笑可乐的报丧鸟。
    哦,我好象明白了,有点意思。喔,好象冯小刚也是这样规劝那些知名厂
家的。他说,别告我,我已经给你们做免费广告了,你们还要告,你们真是得寸进
尺,拿我当广告箱了,别这样没完没了的,好吗?
    你说得有趣,可你还是没悟。我打个比方吧。比方说你在自己的电脑上用
搜狗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结果得到了两份账单。一份是时间账单,你的邮件用了
一分钟时间。另一份是比特账单,你的邮件用了三万个比特。结果你被收取了两份
钱。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谁让你用搜狗网来着。知道你为什么穷吗?
    知道……,又不知道。
    就是因为你总是被这个社会、被别的人、被商家重复收费。
    噢,我懂了。那难道我在看《大腕》的时候也被重复收费了?
    你怎么还不明白?你可真是一只可笑可乐的报丧鸟。
    影视歌大腕们通过电影、电视和MTV等娱乐产品向社会重复收费。电影改
编成电视,电视插曲又派送成金曲,影视剧本又出了书用以挤兑那些从不抛头露面
的作家。最后,他们都成了广告明星,直接干预大众消费。大众,也称消费者,不
仅义无返顾去买大腕们推荐的报纸、防寒衣、汽车,还要掏钱买他们的娱乐产品
(书、VCD、电影票、DVD)。大众们自身到底拥有什么?大众们只拥有眼球,所以
必须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球。对大众而言,购买盗版就意味着一种权力,也就是对
眼球资源的自主权。这是避免被重复收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大腕》提示了我,让我灵感勃发。既然尤优和查理王想用厂家的广告投资
来免费操办泰勒的喜丧,同样的,大众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球资源来迫使电影院免
费开放。而如果正版免费了,那么盗版还存在吗?如此一来,一个压在大众心头十
几年的道德负担也就迎风消散,真是利国利民啊。
    在冯小刚的嘴里只有两个词:商业电影和盗版。二者看来是矛盾的,却也
是唇齿相依的。被盗版的,大多是畅销的商业电影。商业电影靠着大众的眼球活
着,不关乎人的心灵。而盗版正是利用了眼球的复性,赋予大众眼球选择的权利。
而商业电影也离不开盗版。这里的离不开,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被动的离不开。既
然是商业的,就是复制的,就是拷贝的。那么,商业电影就不可能逃脱被拷贝、被
盗版的命运。还有一种主动的离不开。靠商业电影活着的大腕们他们的真正需要只
是两个东西,人的眼球和商业投资。而盗版正好将商业电影送到了更多的眼球面
前,它如实再现,现伪存真,扩大了大腕们的影响。商业投资者看中大腕的地方,
也正是大腕们作为公众人物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大腕们可以去拍广告,可以当
形象大使,可以做一切有益于商品流通的工作。
    既然盗版给大腕们带来了更多关注他们的眼球,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商
业投资,那么大腕们为什么还要反对盗版呢?说白了,就是想不劳而获,就是想重
复收费。大众已经在他们购买大腕们做过广告的商品时付钱了,可大腕们却还是要
用他们赖以维持他们知名度的商业片来再赚一笔。
    我有点出离愤怒了。大腕们这么干,早晚有一天砸了自己的饭碗。艺术既
然无价,就应该彻底免费。应该让厂商、赞助商向电影院支付大众观影费和固定资
产折旧费。
    你混淆概念了。《大腕》不是艺术,是商业片,是商品。
    那当然,商品摆在商店里,难道我进商店也要钱吗?
    你又弄混了。电影院不是商店,它只卖……
    哎,电影院就是商店,就应该把商业片搬进商店。商业片就是广告,看广
告还要花钱?
    你的意思无非是,以后的商业片和广告片可以同流合污了。《大腕》就是这
样的典型。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从没有什么同流合污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艺术应该回
到它的本位。
    什么是艺术的本位?
    无价。在消费者眼里,无价就意味着免费。当然,作家的书还是要钱的,
因为作家就靠这个维持生计了。
    虽然你有点同情弱者,可你的想法还是很前卫。那么音乐厅呢?
    和美容院合并。
    有点意思,美术馆?
    搬到地铁站、车站、飞机场里去。
    那样一来,误点的一定很多。
    正中下怀了。误点了,可以让乘客多花钱,多滞留就多消费。
    对,这仿佛正是艺术的魅力。
  
  
  
  三十九 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几乎年年都会出现若干重大矿难,许许多多矿工因此葬身。一发生重大事
故,那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人就会立马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人。据统计,我
国每生产一百万吨煤,就要死三个矿工。这样的生产死亡率是美国的一百倍,还是
印度的十三倍。
    我们还在以这样原始的方式来采掘能源矿藏,来增添不夜城的美丽,来标
榜形象工程的魅力。我们每开一次灯,每开一次空调,每开一次灶,每开一次暖
风,都会有几滴矿工的鲜血从天花板上滴下来,从墙壁里渗出来,从地板下洇上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也就习以为常。这是很自然的,死者长已矣。
那么,这样的死亡到底是正常的呢,还是非正常的呢。说它正常,可以说每年都肯
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故,不在这里便在那里。说它不正常,这毕竟是事故啊。而所谓
“事故”,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正常规则不应该发生的事件。
    
    不如这样来表述:在中国,发生矿难就和人死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没见过不死的人,于是就说人是必死的。我们没见中国的矿难有减少
的趋势,只好说那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规定操作流程,发明更先进的机械,采用更安全的控制系统,却
不能改变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向。这些原始资本就是要用人的生命来换取廉价资源,
这是它的既定方针。
    我们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法律,规定更高的人命赔偿价格(可参考吴思的
《血酬定律》,也建议吴思在《血酬定律》修订版中增加“矿难血价”一章),却无法使
那些矿主在事先感到丝毫的畏惧。
    我们可以继续开展各种教育运动,把精神文明和人文关怀置于经济发展之
上,却难以让那些和矿主勾结的贪官污吏们享受到教训二字。
    我们可以加强新闻监督的力度,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升格为总局,却从
来也没有动摇过那种垂直的监督体制。这样的体制,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发挥着
事后诸葛亮的效能。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四十 废话的力量
    
    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有时候被简单地归咎于说话的多少。但仔细地研究人
话,我发现那些爱说废话的人一般都很外向。而内向的经常语出惊人,同时也惜字
如金。
    话语基本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表意,一个是表情。而废话的功用只在表
情。为了表情一味地说废话,这样的人就容易被看成很外向。以话载情的人有着希
望被了解、被理解的冲动。
    说的废话越多,这样的冲动就越强烈,给听众的感受也越深。如果这个听
众是说者的知己,他定会以默默点头的方式表示会意。如果这个听众是一般的朋
友,那么他很可能要打上两个哈欠。
    还有就是,说废话的人说废话的时候,是在努力把握这个闪烁其辞的瞬间
不定的世界。说者会出现一些焦虑的现象,像流汗、咽唾沫、不停地喝水、抖腿。
说废话的人明白,冷场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废话充实了会面的气氛,就像有的人喜
欢泡在温泉里看报纸或者听着音乐吃饭一样。
    
    爱人之间的情话一般都是废话。女人最爱听这样的废话,她们更容易陶醉
在只表情的语言里。越是无意(而非无意义)的话,越是纯粹的有情。男人在这方
面说得多了,就叫嘴甜,肯定能讨女人欢心。但女人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多多
变换废话的内容,不同的废话还能传达不同的情意。这也是废话的一个复杂之处。
    现在的时尚主持人也是说废话的大户,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废话就是“谢
谢”。像《超级女声》主持人李湘,她的“谢谢”不绝于口,一旦没啥可说了就“谢
谢”,连别的废话都省了。主持人的废话更多地是要向他看不见的非现场的观众
(听众)来表情,所以需要更多的技巧。好在他们在广播学院里上过废话学的课
程,一般都能运用自如。有的还会自己创新,比如(非常6+1》的李咏,他的废话接
近于表意,并在接近的过程中掺入不同的情感元素,类似情话当中的复杂废话形式。
    说废话最多的地方就是会场。中国人不光爱开会,而且善于在会上废话连
篇。这样的废话肯定不表意,但也不表情。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那些发言者
说废话是想表意,间或偶尔也表表情。但他们弄错了废话的功能主项,所以这样的
会议大多非常枯燥。
    
    有一个传说,说上帝规定了每个人说话的总量。如此说来,年轻时说得太
多,说的废话太多,到了老了就会失语。这样的人外向而易冲动,由于废话过多逐
渐对世界失去了新鲜感。他们一般寿命不高,也就躲过了失语期。
    而那些废话比较少的人,他们更喜欢琢磨这个世界,讲究说话的效率,努
力控制谈话质量。他们活得更加长久,可以不断研究更新的世界。他们不多废话,
养着一口人间的正气。他们把这口气运到著书立说上,塌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路,
把由此凝结出的思想流传子孙。
    废话就是这样,淘汰掉无聊的、无意义的品质,把世界让给那些做先于说
的人,让他们走得更远。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转自互联网论坛﹐未经本站核实

相关新闻
普立兹奖得主勉文藻学生勇于挖掘真相
大陆社会百态
大陆社会百态------一百个细节(2)
大陆社会百态------一百个细节(3)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