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科学家

【风云人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下)

文/宇生 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35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5月20日讯】
三、詹天佑的遗文逸事
詹天佑不仅为今人留下了见证中国人尊严、荣誉、勇气和智慧的铁路,他本人走过的人生之路同样引人深思。詹天佑之孙詹同济在其编撰的《詹天佑照片手迹故事集》一书中,讲述了祖父詹天佑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慈禧太后的赏赐
1903年春,慈禧太后乘坐火车到西陵谒祭,感到一路行车快速平稳,遂传令将她乘坐车厢上的摆设用品奖给主持修路的詹天佑。詹天佑谦虚地声称,铁路的建成是大家努力的成绩,非我一人之功,于是只拿了车厢上产自英国的小座钟,其余由众人分领。

为车钩正名
詹天佑曾在全国大力推广美国人姜尼(Janney)创制的“姜氏车钩”(又译为“詹氏车钩”),同为出洋幼童的郑廷襄在美国也发明了一种类似的挂钩,两种车钩均被人误传为詹天佑所研制。后来詹天佑专门在他编写的我国最早英汉工学字典《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使用“郑氏车钩”的译名。

廉洁奉公精神
詹天佑对挑选修筑铁路的包工人员极为慎重,认为“开得价廉者,未必即是稳练老手”。有的包工头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看出花盆内埋有金钱,识破来人用意后,告诫对方,不得以行贿手段来取得包工权。詹天佑还曾在1918年撰写《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强调选择包工人员要格外谨慎。

讽刺张勋为“贵皇帝”
辛亥革命前夕,广州城内富有者多逃亡香港。时任广州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司的詹天佑,带头坚守岗位保证革命期间列车照常通行。1912年,孙中山专程到广州视察铁路建设,受到詹天佑的热情迎接。张勋复辟时曾快电催请詹天佑来京上任,詹天佑以“位卑职小”等理由,请他人“代达不能就职之歉意于贵皇帝”。一个“贵”字,名似尊敬,实乃借用对外国君主之称呼,暗含“非尔臣民”之意。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热心慈善事业
詹天佑工薪收入优厚,但一生积蓄极少,原因之一便是热心慈善事业,多次捐资给各地学校、医院、慈善团体。1914年和1915年广东连年遭遇特大水灾,詹天佑在汉口成立救灾会,被选为会长,为灾区捐助重金。他平生为公,临终亦语不及私,唯陈三事:发展中华工程师学会,兴国富民;慎选代表管理中东铁路(中国东清铁路),以扬国光;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路。

鹣鲽情深
一张詹天佑1899年任关外铁路驻段工程司时的工地生活照片,留下了詹天佑夫妇常年奔波途中的一个剪影:詹天佑睡在一张简陋的吊床上休息,神情安然,身后是墙柱倾颓的临时居所,夫人谭菊珍在一旁低头做女红。两人感情极好,夫人吃饭慢,饭菜易凉,工科出生的先生,便特意设计了一套用于吃饭的保温餐具。

综观以上所述,“铁路之父”詹天佑留下忠诚的爱国思想、严谨的科学精神、清廉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实在精神、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诚值得后人敬仰与效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中国人所称炎黄子孙的“黄”就是指黄帝。他原本是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不但整合了四分五裂的中原,为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追溯中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根源,几乎可以说都肇始于黄帝时期,故他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 谢安年轻时就很注重修养品德,他的思想敏锐,举止沉着稳定,风度优雅翩翩,喜欢读书和艺术,才华洋溢,写得一手好字,颇得名门世族遗风。
  •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开创了我国史学直笔的先河,后人为表彰他的贡献,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不偏的人,称为“董狐之笔”。
  •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人,他和管仲是知己之交。管仲之所以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一番历史的霸业,幕后的功臣就是鲍叔牙。
  • 1829年,英国人史蒂芬逊驾驶其创制的“火箭号”蒸汽机车行驶于铁轨之上,是为世界铁路运输之始。当时的中国,交通运输依然是古旧的车马驿道,舟楫水运,自京城至广州约需要56日;百余年后的今天,从北京乘火车到广州,不用一日即可到达。这一巨变与一位中国铁道工程师密切相关,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 庆忌一惊,回头用手挥向要离,没挥中;再挥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挥,庆忌揪住了要离的头,接着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庆忌说,“你竟敢动矛来伤害我!”
  • 椒丘䜣一听,沉默片刻后,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的剑,对要离说,“过去,从来没有人敢轻视我的勇猛。要离,你的勇敢超过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壮士。”
  • 岳阳大观
    从明朝永乐三年开始,郑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横跨十万余里,时间跨越28年。在海上,郑和的船队风帆高张,日夜不停穿越于狂涛之间,他们为何能够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历史的大使命?
  •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鉴真东渡为寻“真法”,抑或寻觅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进修行的鉴真、长屋王、圣德太子等一众人,若生于当世,定会八方寻找未来佛,并笃信修得真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