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体字具文化传承功能 推行简化字得不偿失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21日报导】从文字演变历史探究正体字简化字问题专题(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一日电)中国大陆在国际上以政治力推展使用汉字简化字,企图排挤正统的中文正体字;文字学者从学术层次分析认为,简化字虽适用社会低层次,但正体字才符高层次文化需求,两者本质孰优孰劣立见,不宜以劣币驱除良币,从文化传承意义来看,推行简化字是得不偿失。

南台科技大学教授季旭昇说,文字目的是要达到记录生活所需,做生意所要用到的字不多,例如“A菜”、“寸衫”,需要表达的内容很少,简化字符合需求,但对文化丰富的民族来说,追求精致的生活,简化字绝对不够。

他表示,战争动乱年代往往民生凋敝,文字易简化混乱,战争过后,文字发展又会回到正轨。汉字发展在历史上有三次陷入混乱,即在战国、魏晋、一九四九至今。

最混乱是在战国,季旭昇指出,当时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如今战国楚文字大量出土,相当丰富,季旭昇分析说,一般印象都以为战国时代因为动乱,文字简化应很严重,但针对学者整理的楚文字统计发现,繁化字比例竟是简化字比例的两倍。

历史演变则显示随着精致生活需求,文字繁化也会增加,民国初年学者郭沬若提出文字发展繁化是趋势的看法。季旭昇指出,时代愈进步,中文正体字责任愈重大,除非要回去过简陋生活,否则,文字怎能往简化方向走?

文字需求性之外,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赖明德从文字结构分析指出,简化字违背汉字构造原理,从字形上无法解释构字的道理。例如,形声字“凤”从鸟、凡声,古文是一只大鸟形状,是天下安宁才会出现的神鸟,简化字变成“又”在“几”内,看字形不知其意义。

再如“余”字是吃饱,从食、余声,字的构造是与吃饭有关,但简化字作“余”,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变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从“骂人只会坏事”变成“坏事一定有我”,再如“咸死了”写简化字变成“咸死了”,意谓“都死了”,令人啼笑皆非。

赖明德又说,推行简化字的后遗症是民间自行造出极多的简化字,例如“热狗”简化成一个字,就是狗字下直接加四点,根本混淆了文字的原理和系统。

台大中文系退休的汉字学专家黄沛荣教授曾赴大陆多次,搜集许多大陆民间使用的简化字,深感大陆民众不懂传统汉字就不应乱用。

例如南京的饭店有“理发室”,东北吉林浦仪皇宫导览标志是“理发室”而给日本观光客看的是“理发室”;洗照片的招牌“即冲立取”,以更复杂笔画的“冲”取代“冲”;厕所的自动干手器变成“自动干手器”;到东汉许慎故居参观,看见“许慎故里”路标,正确的“故里”不见了,令人感叹。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教授孙剑秋说,如果文字本身结构有问题,自然会在时代演进下被淘汰或改换结构,不可以用人为力量强力改变。

孙剑秋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方言虽多,数千年文化却能一脉相传,形成一种文化的持续力,从汉字的完整性、统觉性、稳定性、艺术性等文字特性分析,简化字大都结构欠方正、失去图画意象,也失去哲理意涵,简化字形无形中破坏文化持续性与民族凝聚力,从文化传承意义来看,推行简化字是得不偿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