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过大学的农民 成了高中生的家教

标签:

【大纪元6月7日讯】没上过大学的农民 成了高中生的家教
2006年6月7日,是38岁的曹湘凡,第12次参加高考。他指望高考能改变命运。因为那个马路不通、没有电灯、到处都是茅草屋的村子与城市相比,他决定不再待在农村!1999年,他辅导的一位高中生考上了大学。此后,主动找他做家教的人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是,没上过大学的曹湘凡如今竟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师。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曹湘凡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全班60多人,只有10多人取得了高考资格,曹湘凡便在其中,但离最低的录取线还差60多分。

第二年高考,曹湘凡又一次落榜。这一次挫败,让他几乎不敢出门。有时上山砍柴,一大早就出门,天黑了再回家,怕撞见熟人。

1989年第三次高考前,曹湘凡病了,有一个多月不能读书,因此又一次失利。
也是这一年,一位高中同学考上了太原的警校。9月,曹湘凡穿一身白色中山装,来到太原。宽阔的林荫道,戴着白手套、踢着正步吼口号的警校学生,叠得像豆腐块一样的被子,这是曹湘凡最初的大学印象。同学给他找了一个铺位,借来一套警服,穿上去,“俨然警校生的感觉,仿佛一只脚已经迈了进来”。

一个多月后,曹湘凡又病了,自言自语,神经兮兮。1990年元旦前,他不得不回到湖南家中。他在村里跑来跑去,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他到处发表演讲,慷慨陈词:要在村里修敬老院,铺设火车轨道,修建飞机场,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后来他被诊断为“躁狂症”。父母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让他少动脑,多干体力活。于是,曹湘凡被介绍去县城做蜂窝煤。然而,跟煤炭打交道的半年里,曹湘凡看到几位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回到县里实习。“一个学校出来的,命运怎么就不一样?”他不甘心,心想,“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还是要读书!”

1991年,曹湘凡又参加了高考。这回,他以467分的成绩上了专科线。可是,已经欠下近2万元债务的家人,觉得读个专科不划算。

这年11月,曹湘凡偷偷跑到广州,开始了打混凝土的生活。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中山大学的校园去转转,趿着一双烂拖鞋,身上还沾着水泥浆。至今,这所大学的校训,他还能脱口而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建筑“民工”生涯维持了4年,他又开始复读。一度,班主任是他过去的同学。几次高考,曹湘凡还在考场遇见了当监考老师的中学女同学,“很丢面子”。

有意思的是,没上过大学的曹湘凡如今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师。1999年,他辅导的一位高中生考上了大学。此后,主动找他做家教的人越来越多。据称,他辅导过的300多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考入大学。

一位家长说:“曹老师辅导孩子三年,孩子最明显的变化是很爱读书了。”几年来,曹湘凡在长沙以此为生,每年要带四五十个家教学生,能挣两三万元。“这是我感到最风光的几年,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能挣到钱,举手投足已经摆脱了村里人的气息。”曹湘凡说。

这位一心想改变农民身份的青年,在长沙市繁华商业中心附近的老居民楼里租了一间房。曹湘凡就和妻子挤睡在一张连翻身都困难的小床上。没有电视。桌肚里塞着《状元之路》之类的参考书。 每天,曹湘凡跟几位卖菜、打工的邻居共用一间厕所,一个水龙头。他们称他“曹先生”。

“曹先生”依旧在高考。不过,这几年他也为家教而考。“每年的高考题都有变化,不考,我明年就会失业。”他说。

曹湘凡对高考“又爱又恨”。他认为自己,“并不是高考的牺牲品”,“只是不适合高考而已,是高考的低能儿。”去年,他的中学母校把他作为勤奋执著的典型写进了校史。

2006年6月7日,曹湘凡又再一次坐在考场上。不过,曹湘凡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最后期限:考到45岁。到时他会放弃一切考试。如今他对待高考的心态淡多了,“高考就像农民每年都要割稻插秧一样”。@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高考  九百五十万考生报名创新纪录
考前营养:七种食物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高考“考”糊全家 百万家长博客释压
中国高考首务﹕反制学生电子舞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