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孔子论儒行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4日讯】鲁哀公问孔子儒者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孔子说:“儒者平时的起居十分庄重严肃,坐立都非常恭敬,讲话有信用,行为不偏邪。走路时不走险路捷径以贪图便利,居住时不争冬暖夏凉的住处。他们珍惜生命,等待时机发挥作用。”

“儒者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以忠信为宝;不求拥有土地,而把树德立义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敛财货,而把掌握渊博的知识作为富有。他们以事业为先,报酬为后,是很容易供养的。不是正义的事业儒者就不会合作,儒者与人交往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会见利忘义。面对众人的威胁和武力的恐吓,至死也不会改变操守。儒者对于错话,不说第二次;对于流言,不会追究。时时保持威严的仪表,对于应做的事情能够当机立断。这就是儒者立身的独特之处。”

“儒者以忠信作为盔甲,以礼义作为盾牌,行为处世以仁义为准则。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会改变操守,儒者的立身处世就是这样的。”

“长官采纳他的建议,就坚信不疑,竭尽全力;长官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会巴结谄媚。儒者从政就是这样的。”

“儒者学问广博又勤学不止,品行笃实仍不断提高自己。不得志时不会放纵自己,仕途通达时也遵行正道。奉行以和为贵的礼仪,并以忠信为美德,以宽厚为法度。仰慕众贤而又容纳众人。儒者的宽容就是这样的。”

“儒者听到有益的话就告诉别人,见到有益的事就把它指明。有爵位,互相谦让;有危难,也不逃避;自己升迁时,等着和朋友一起升迁;朋友在远方,就设法把他招来。儒者推荐朋友就是这样的。”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土壤,宽大包容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质,歌乐是仁的谐和,捐献钱财是仁的施行。儒者兼有以上的美德,仍然不敢说自己达到了仁的境界。儒者的恭敬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因贫贱而丧失志向,不因富贵而失掉节操,不因君王困辱、卿大夫干涉、官吏刁难而背弃道德,所以叫作儒。现在的人对儒的看法是错误的,常常用儒者来讥讽别人。”

鲁哀公听了孔子讲的这番话,从此,哀公的言语讲究信用,行为合乎道义,并说:“我这一生,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出自《礼记》)──原载《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认为吕夷简是德行高尚的人,人们也都赞美吕夷简不念旧恶,宽宏大量。范仲淹感谢吕夷简说:“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没想到你竟然还赞赏提拔我。”吕夷简说:“我怎能总是记着以前的旧事呢?”
  • 诚信是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 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孔子曾赞赏“行己有耻”的士大夫精神,他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

  • 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明志”就是明确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胸怀大志,不计一时的得失成败,最终实现宏伟的志向。
  • 陆元方,唐朝大臣,武则天时官至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为人诚实不欺,信守约定,为官清廉谨慎。
  • 春秋时晋灵公荒淫无道,他的所作所为与一个国君的身份相违背。大臣赵盾为此多次劝谏,晋灵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麑刺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来到赵盾家,发现大门已经打开了,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只是由于时间还早,赵盾就坐着闭目养神。见此情景,鉏麑退了出来,感叹说:“国家有这么恭敬勤奋的人,百姓就有了依靠。刺杀百姓依靠的人,这是不忠;不执行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我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对的,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头撞槐树而死。
  • 在古代,有一个叫秋的,他是整个国家棋艺最高的人,因为他善于下棋,所以人们也叫他弈秋。由于弈秋在棋手中的地位很高,在百姓中的影响也很大,于是有人对他打起了歪主意,想破坏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
  • 颜阖被请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他去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
    个人,天性残酷。如果不对他进行管教,放纵他,就会危害我们的国家,如果对他进行管
    教,用法度来规谏他,就会危及自身。他的聪明足以知道别人的错过,但不知道自己的过
    错。遇到这种惰形,我怎么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