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散文:人比人

子敏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有一个美国笑话:

有一位父亲,责备儿子说:‘华盛顿在你这个年龄,早已是一个测量员了。你现在一事无成。’

儿子说:‘华盛顿在您的年龄,早已是美国总统了,对不对?’

华盛顿是一位令人崇敬的伟人。他一定料不到他的名字竟会“伤人”,竟给一对父子带来伤害和痛苦。

儿童心理学家说,每一个小孩都恨一个“邻居的小孩”,因为那个“邻居的小孩”样样都比他强,他总是因为那个“邻居的小孩”的存在而受责备。

有一位母亲责备弄脏了衣服的儿子:‘你看隔壁的王小弟,出门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哪像你,泥塘里的水牛似的!’

那个弄脏衣服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所想的恐怕不会是衣服脏不脏的问题。他最有可能的想法恐怕是:‘可恶的王小弟!’其实王小弟并没有得罪他。

有一个人,有个儿子。他本来很快乐,因为家里人丁兴旺。有一天,太太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别以为你儿子多。人家隔壁王家,就有七个!’

这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就说:‘那是人家有个争气的太太。’

一对好夫妻就为了这两句话吵了一架。

有一句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拿人比人,实在很伤人。一个心理学家风趣的说:‘想伤害一个人很简单。你只要找个人跟他比一比就够了。’

尽管“人比人”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但是大多数的人却舍不得抛弃这一比。佛家说,人生有四大痛苦:生、老、病、死。其实,人生的痛苦有五项:生、老、病、死、比。

我们最常犯的无心的“口孽”,就是用“比”伤人。

有一位先生对他的太太说:‘你看人家王太太把屋子收拾的多干净。’

这就是拿别人来比亲人,无心伤害了亲人。

听到这句话的太太,很可能也就用“比”来自卫,像前面提到的那一对“讨论华盛顿”的父子一样。太太不得不说:‘人家的先生会挣钱,太太用不着上班,有的是时间。’

被激怒的先生就会说:‘不是先生会不会挣钱的问题,问题全在太太勤快不勤快。’

发了脾气的太太就会说:‘有了不懂得清洁的先生,再勤快的太太也收拾不过来。’小小的一“比”,把家庭幸福都破坏了。

除了拿别人来比亲人以外,还有一种“比”,就是拿自己来比别人。 

有一个工头对工人说:‘才来第一次就喊累。你看我,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工人说:‘你是你,我是我。’

工头说:‘这话怎么说?’

工人说:‘你拿的什么钱?我拿的什么钱?’

除了拿自己来比别人以外,还有一种“比”,也应该列入“坏比”。那就是用比来虐待自己。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家产累积到千万。他本来很快乐。他不该认识另外一个也是白手起家的商人,家产竟有一亿。从此以后,他只要跟那一亿富翁在一起,忍不住就会拿自己去跟人家比,这一比,立刻就觉得自己不如人,心里非常痛苦。平日在家,本来没事,但是他偏偏忘不了那一比,所以心里也不舒坦。他越比越苦恼,最后连脾气也变坏了,时常跟人发生争执。大家可以料想到那个结束──度过了失败的后半生。

“比”是有毒的,既能伤人,又能害己。可惜的是,我们总是忘不了那一比。要是我们能摆脱那个“比”,要是我们能从“比”里获得解脱,日子是不是能过得幸福些呢?那答案是肯定的。

人不比也能照样过日子,而且过得很好。

父亲希望儿子学习一种技能,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何必请华盛顿出面?

母亲希望孩子保持衣服的干净,尽可以作坦诚的表达,何必请隔壁王家小弟出面!

先生希望有个干净的家,尽可以跟太太商量两个人该怎么样分工,何必请隔壁王太太出面呢?

不当的“比” ,往往造成紧张的局面,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破坏了人跟人的和谐。改革这种不当的语言习惯,似乎是比较容易的。较难摆脱的,恐怕是“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思想习惯。

把“比”转换成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转换成一个自己的计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就是把“人比人”转换成“自己比自己”。

“人比人”往往容易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使我们失去了自我,完全成为“情绪的奴隶”。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的“自我建设”是极端不利的,除了苦恼以外,我们还会变得一无所有。

如果我们把那“比”,转换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转换成自己的计划,情况就会好得多。至少我们可以活得有目标,有计划。但是我们仍然要关心那计划和目标是不是仍然还是情绪的产物。如果那目标根本不是你做得到的,如果那计划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那么,苦恼就仍然存在。

对个人的幸福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自己原来追求的目标、原来拟定的计划更可爱的了。为了“比”而动摇原来的目标和计划,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从这个观点来看,“比”有时候也是一种诱惑。这诱惑使我们叛离了原有的目标,原有的计划。

幸福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的人生计划。为了一“比”而动摇这一切,也很可能使我们丧失了幸福。能够不比,或者不受“比的诱惑”,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幸福人生的道理是: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比,无法比,永不比。

爱迪生童年在学校念书,老师曾经批评他“比别的学生愚笨”。

这一比,使爱迪生的生命布满了阴影。幸运的是爱迪生有一位好母亲。她把爱迪生带回家来亲自教他读书,使他逃脱了“比”的阴影,过不比的日子,“自己跟自己比”的日子。她培植了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后来爱迪生终于有了“跟人家不一样”的成就。

“比”,往往使我们的思想僵化,使我们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纳入一个对我们并不适合的模子里去。“比”,也往往使我们为无意义的事情所套牢,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为“比”而灰心丧志的人,为“比”而愤慨激动的人,往往不知不觉的造成生命的浪费。

有一个有名的笑话:

父、子、孙三代生活在一起。有一天,爷爷因孙子不听话“体罚”了孙子一下。孩子的父亲看见了,就狠命的“自己掌嘴”。爷爷问他这是干什么。孩子的父亲说:‘你打我的儿子,我也打你的儿子!’

为“比”苦恼,为“比”生气的人,往往也会做出这种傻事。

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就可以使我们摆脱“比”的纠缠,不浪费自己的生命。

有一个优秀的转学生,在学校编班的时候,被编进一个不爱读书的班级去就读。他看到许多不用功的同学仍过得好好的。他越比越愤慨,竟下了一个决定:‘不用功一样过日子,我又何必用功呢?’

“比”,有时候也会使人变愚蠢。“比”,固然是有毒的,但是聪明的用“比”,有时也能做好事。这就是使“坏比”变成了“好比”。

前面提到的那个故事:

先生对他的太太说:‘你看人家王太太把屋子收拾得多干净。’

太太说:‘人家的先生会挣钱,太太用不着上班,有的是时间。’

这个时候,先生如果能善用“比”,把话题一转,说:‘不过,你烧的菜比她好多了。’这就是一个好比。

太太也把话题一转说:‘你不像王先生那样又喝酒又打牌的。’这也是一个“好比”。

有了两个“好比”,局面就会改观。不过,这“好比”还不是很好的,因为这两个“比”毕竟是无端伤害了别人。

最好的“好比”应该是这样的:

‘你实在比我强多了。’

‘我实在不能跟你相比。’

有一对美国的教授夫妇到报社来访问。

我对那位先生说:‘我的英语实在很“破”。’

那位先生说:‘跟你的英语相比,我的中国话简直等于零。’

他是一位为最懂得用“比”的人。

──转自麦田出版《丰富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次,望着冉冉上升的国旗,听着“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的旋律,内心的激荡往往难以平伏。每次,我会默默暗和着旋律,数算国旗上升的速度,是不是在第二次“……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结束的同时,准确而俐落地将国旗升到杆顶。每次升旗时,总要特别注意一下旗手站立的姿势,心中老想着也许可以看到二十五年前的我,一个羞涩的小男孩昂然站立的样子……

  • 穿衣服的目的,很少人在是只为保暖了。阳光下亮晒着衣衫,淡淡的风,粉红骇绿,生活是富裕得多了。
  •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
    “让它荒芜着怪可惜,
    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
    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 山后深处,长了成片的过沟菜蕨,深可及腰。

    路旁,山水顺着凹处,一路倾危冲出一道涧渠,长长的涧渠两岸也是满满的过沟菜蕨。

  • 莎士比亚书店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
  • 老村长告诉我,她的婆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长辈,在以前大家忙着在外工作时,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会收全部落的衣服,并且还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读国小时,每天穿“皮鞋”沿牛车路到学校,牛车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过两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减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虽然农田主人好心的将田埂做得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