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乳糖不耐受 变个法子喝牛奶

人气: 487
【字号】    
   标签: tags:

似乎我天生喜欢喝牛奶,百喝不厌,每天一大杯,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小时候还被人叫“牛奶妹”。当然,小时候并不知道牛奶的好处,仅仅是喜欢而已。直到长大以后,学习了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我才了解到喝牛奶的确很有好处,并逐渐意识到,五十来岁的我,没有许多同龄人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烦恼,这与长期喝牛奶的习惯不无关系。于是,当初的“牛奶妹”摇身一变,成为“兼职”的“牛奶推销员”。一有机会,我便鼓动别人喝牛奶。但是,“推销”过程中却碰到不少人说:我对牛奶过敏,一喝就肚子痛、肚子胀,甚至拉肚子,实在无福消受呀。我听了觉得特别惋惜,想请教《家庭医生》:这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办法改变?
(忠实读者 晓芸)

这位读者提到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因为牛奶含有乳糖,人体的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就会影响乳糖的消化吸收。

【乳糖酶缺乏,极少与生俱来】
乳糖酶缺乏可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的包括继发性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出生时体内即无乳糖酶,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腹泻,停止喂养乳类或以米汤类食物代替,腹泻则消失。这种情况很少见,可能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发生在一些疾病之后,如感染性疾病、严重的营养不良等;或由于某些药物的作用,造成小肠黏膜受损,导致乳糖酶生成障碍。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绝大多数乳糖不耐受者均属此类。他们出生时体内乳糖酶并不缺乏,长到一定年龄,才开始出现乳糖酶活性的逐渐下降或消失,并导致乳糖不耐受。有关研究认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与世代相传形成的不同饮食习惯所造成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它的发生率也因民族和地区不同而异。我国大多数儿童从7~8岁开始出现乳糖酶缺乏,欧美国家的人2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世界上完全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仅占30%左右。

【简单战术,喝奶“难受”变“享受”】
牛奶是营养最全面、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因乳糖不耐受而不喝牛奶实在太可惜。其实,完全可以变个法子喝牛奶。

“偷袭”——少量多次,渐渐适应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往往与一次摄入乳糖量过多有关,不耐受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多次少量进食牛奶,每次的量应限制在能够耐受的水平。待适应后,量可逐渐增加,次数减少。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或避免乳糖不耐受,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肠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逐渐消除乳糖不耐受症。

“夹攻”——混合膳食,延缓胃排空 避免空腹单独喝牛奶,适当选择一些其他食物一同进食,最好是固体食物及吸收较慢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等),也可以在吃饭时喝一小杯牛奶或将牛奶加入麦片粥中食用。混合膳食使乳糖得到稀释,也避免牛奶迅速从胃里排空,从而减缓乳糖的转运,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伪装”——用酸奶代替牛奶 酸奶是用牛奶加入乳酸菌发酵生成的。在发酵过程中,牛奶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得到了分解,利于消化吸收。因此,乳糖不耐受者能更好地耐受酸奶。

“持械” ——添加乳糖酶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采用在牛奶或奶类制品中加入乳糖酶制剂来治疗乳糖不耐受症。这一类酶制剂是利用乳酸杆菌或酵母菌所含有的乳糖酶制成的,使乳糖在食用前就被消化,可以显着减轻不耐受症状。也可以在喝牛奶时,先吃一片乳糖酶,同样起到预防或减轻乳糖不耐受的作用。

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新生儿、婴幼儿的乳糖不耐受,治疗较为困难。而且母乳或牛奶又是其主要的营养来源。这类患儿可选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对于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则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选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减轻肠黏膜的负担,让肠黏膜逐渐恢复功能。简单几招,可减轻或消除乳糖不耐受症状。天天喝牛奶,享受牛奶带来的健康。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奶类中特有的糖,每100毫升鲜奶中大约含5克乳糖。乳糖需经体内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但由于有些人体内的小肠黏膜无法产生足够的乳糖酶(即乳糖酶缺乏),当饮用奶类后,乳糖未能被分解,便从小肠直接转运到大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乳糖被发酵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和有机酸,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胀、肠鸣、腹痛甚至腹泻,有些人还会有嗳气、恶心等。这种情况一般称为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