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

【艺海漫游】“云、水、光、影”廖慈伦画展

黄子嫣 / 秋慧 采访报导
font print 人气: 81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场“云、水、光、影”的油画展,由目前在云林县担任教职的专业女画家廖慈伦举办。自五年前双亲纷纷过世的打击下,在失去人生重心的历程中,在书店里她看到了《转法轮》一书,因而走向修炼的道路。而她的画作也在一次次心灵升华中更加的纯净。

《海边云天》

教育学到专业画家之路

廖慈伦毕业于政大教育学系,如今却成为一名专业油画家,这条路确实让许多人跌破了眼镜。廖慈伦表示,最初接触西画是在政大念书时加入的社团——“彩虹社”,毕业担任教职后随着进修去了美国,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美术研究所就读。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到许多实作方面的课程,也就奠定了之后成为油画家的基本要件了。

《夕照》

美术创作中尚有许多表现手法,如素描、水彩、版画、雕塑等,而为何对油画特别情有独钟呢?廖慈伦带着稍微腼腆的笑容说:“我后来发现油画的材质,跟我的个性可能会比较相合一点,因为我的个性比较慢嘛,非常的慢。”廖慈伦举例说:“在画作中水彩是需要在水分的控制上面要很熟练的,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就坏掉了,那会给我一些紧张跟压力。”而油画的特性,油彩可以容许干后再画,所以有很大的修饰空间,所以后来廖慈伦便以油画为主。

《山云对话》

那么这场主题为“云、水、光、影”的画展,又带着什么样的涵义呢?廖慈伦原来当初并没有这样的构想,而是随着画作一件件呈现后,汇集了这样的手法表现。廖慈伦在展出长廊中边走边叙说着:“那时侯我也没有想那么多,但是就是说云的部分基本上可能跟我妈妈有点关系啦,因为妈妈很喜欢看云。有一位诗人叫张秀亚,我记得她有一首诗给我印象蛮深刻的,‘悲伤的时侯让我们去看看云吧,那云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的,那么快乐的时侯也去看看云吧,云告诉你欢乐意识。’”在画作中,廖慈伦不只呈现了一个物理和色彩形状的变化之美。同时,也对应到人的生命状态,悲欢离合变幻无常的部分且蕴含着对母亲浓浓的思念。

双亲的最后礼物 — 大法修炼的机缘

谈到双亲,廖慈伦提到曾经开过一次名为“花容、景韵、思情”的画展,和这一次的作品比较起来,当时展出的画作,在感觉上呈现出比较阴郁的格调,廖慈伦说:“我两年前有开过一次画展,那次事实上是为了纪念我父母亲逝世三周年满的一个画展。”廖慈伦回想到,五年前双亲纷纷过世,让她急于寻求人生的真谛,进而她在书店中看到了《转法轮》一书,进而走向修炼。廖慈伦若有所思的说︰“感谢过世的父母留给她最后的礼物。”

廖慈伦

提到修炼后的一点体悟,廖慈伦平和的说︰“修炼之后常常在生活当中有一些小小事情,确实会让你去反省自己﹕你这样的想法是对的吗?有没有符合真、善、忍这样的一个特性?”而在这次的展出中,廖慈伦也说︰“在修炼法轮大法的这个过程中,我由师父的这些讲法里面,体悟到我们要回到一个正统的艺术的话,我们就不能够把外界事物的形象故意扭曲或是变形,所以我又好像又觉得说我应该走回到比较写实的路上面来,所以这次的画作呈现是比较细腻写实的方式。”

经由修炼后,让原本追求完美的廖慈伦,面对自己的学生,态度也由严厉、一丝不苟,变成了和蔼可亲。廖慈伦微笑的分享说:“有时候学生下课后会来说,老师我今天什么时候去看了什么画展之类的,那我就会觉得很高兴。有同学会跑来跟我说﹕‘老师我画一些什么东西我拿给你看好不好?’那我也会觉得非常高兴,说﹕好啊你拿来,看看我可不可以给你一点意见。”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了。

云、水、光、影

对于此次画展的介绍,廖慈伦前面稍微提到了云的部分,其中一幅描绘嘉南平原景色的部分,田地在收割后,映着一点彩霞的颜色,土地呈现一点点紫红的色彩,夹杂着尚未收割的绿色,展现对于那块土地的写实。因为主要表现云的部分,所以将地平线压低,让天空的部分表现的比较多。

《天地辽阔》

《乡野》

这也反映出廖慈伦从小的成长背景,和她对辽阔田野的喜好。“我生长在乡下地方,小时候常常跟玩伴到田里去摘野菜、去钓青蛙、去玩。所以土地对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所以在很多作品里,我会刻意要去表达对土地的感觉。”

以水为主题的画作,画面中呈现出既深邃又宽广的意境,水面映照着天和树;廖慈伦好像借着画作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心境,不但要能够包容万事万物,还要能隔绝外界的纷扰,让自己常保平静、祥和。

《湖边诗意》

《海景》

除了湖面清澈平静的画作外,廖慈伦首次尝试海景的构图,“跟我之前会表现湖面比较平静的感觉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也是我比较新的尝试,画的结果还算蛮满意的。…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水的颜色的变化。我们看水好像都是一个深蓝色或是蓝紫色的,如果你仔细去看,事实上还有不同色彩的变化。”坚硬的岩石对应着柔软的水,以及静静伫立的岩石对应着时时波动的水;廖慈伦认为这些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画面,看起来非常的生动、活泼。

《鹿港古巷弄》

而在鹿港系列的作品里,画中除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还将当地古厝、古风藉由光影的变化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自清朝时期的繁华至今日的种种。廖慈伦说:“因为我妈妈是鹿港人,事实上也是想说画几幅来纪念她。”对于画的呈现,廖慈伦认为﹕“光线的变化好像跟生命情境的变化有一些关连,所以我会想去表现这个东西。而且呢,这个古老的房子对应着背后比较现代的建筑,也有一种时空转换的对比,现代的跟过去的、旧的跟新的这样一种对比。”

《树的光影》

一次廖慈伦的舅舅来看画后,高兴的说︰“你就在画我们家的后院,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家就是住在这里啊!你在画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因此在展出后,廖慈伦便打算将画作送给他。用光影去表达时间的流逝、时空的转换,虽然里面有思念母亲的心情,和淡淡的乡愁,但是原本多愁善感的廖慈伦经过修炼以后,在她创作的作品中,已经再也看不到让人感到伤感的情境了。

结语

最后,廖慈伦提到,其实美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事实上每一个健全的人都应该要有这方面的素养。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能力、本能,但是怎么样在后天的环境里面去加强这样的一种能力,那教育当然是很重要的。廖慈伦稍带有感慨的说︰“美感的培养还是应该从小开始,而且是从生活环境开始。很遗憾!我觉得台湾的这种美感教育,这两方面似乎都没有落实。”

爱《美》既然是人的天性、本能,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却遗失了这种能力呢?或许大家除了多欣赏、品茗美好的艺术品之外,就像艺术理念所传达的真、善、美一样,还得把日渐迷失的真诚和善良的心找回来,有了《真》、《善》之后,就更容易贴近《美》了。@*
(http://www.dajiyuan.com)
<--ads-->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最北边的基隆是个依山傍海的港市,地狭人稠。在基隆土生土长的自学画家叶春新,对基隆有着浓浓的乡情。他的作品大多取材自成长经历中最熟悉、最亲切的景象,从旧门板到小巷道;从渔船到港口,从山颠到海湾,无不流露了作者对家乡深情的观察和表述。
  • 人生百岁对老画家陈慧坤来说,可说是最荣耀的时刻;超过半世纪被画坛忽视,终于在近几年获得肯定;他的多元创作风格、融合东西技巧,加入台湾风情的画风,被画界以“众音交响、台湾品味”评断这位台湾画家成就。
  • 刺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在丝帛上绣出所设计的图样﹔绣画之精彩,在于以针、线代笔,几乎让人分不清是画是绣,甚至比原画更增一分光泽与质感。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刺绣的起源可溯及殷商,可以说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工艺。
  • 在台南县的假日兰展里,有一间展览室,长期展出名为魔法金工的林纤颖珠宝设计个展,她的作品别出心裁,像是在材料的使用上,不受传统的限制,而有些饰品是用编织的缠线串起贵重的翠玉、宝石或者是银饰,样貌十分的繁复
  • “寻找国宝新感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推出“沉浸故宫数位展——捕捉灵光:寻找新感动”新媒体艺术展,结合投影、互动科技与沉浸式剧场等创新体验,全新演绎故宫《谿山行旅图》等经典文物。故宫欢迎民众阖家莅临参观,感受艺术的灵光。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时节,故宫北部院区推出第二季“国宝聚焦”等珍品,邀请民众品味书画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时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离,举凡君臣、师生、亲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现空间。故宫南院“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12月30日起以“情为何物”为题展出26(组)件书画,呈现人世间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爱砚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砚石各具风格,件件值值细细品味。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无界之涯──从海出发探索十六世纪东西文化交流》,集结北院及法国、荷兰、日本等12家国内外馆所的珍贵典藏,呈现16世纪亚洲、欧洲、美洲经由航行所展开的交流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