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正直、良善 成为科学家之路

font print 人气: 9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巧蓉台北报导) 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吗?你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吗?你知道自己适不适合朝科学领域发展?科学深造是否一定要出国进修?

一场由大科学家台大医学院院长陈定信、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洪兰教授、清华大学分子与生物研究所李家维所长,以及15岁的徐安庐、14岁的徐安祺等小小科学人精彩的对话,9月18日的午后在台大集思会议中心举行。

在家自学的安庐安祺兄弟

现年15岁的徐安庐,11岁即赢得华盛顿州高中组科学展大奖,成为历届年纪最小的大奖得主,12岁即进入华盛顿大学就读,被称为“台湾之光”、“台湾的骄傲”。

“多思考”,是所有科学家们对年轻学子的期许。安庐和安祺两兄弟都是“在家自学”完成中学教育,妈妈提到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确下了很大的工夫设计一些“思考技巧”。

“碰到任何事,就去想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安庐和安祺的母亲试着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自己想办法找答案,问老师,问同学,上图书馆找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不会为了节省时间,就把大人现有的条条框框的观念灌输给小孩。

除了医学,徐安庐还关心的是世界上受压迫的儿童,他和弟弟徐安祺小小年纪即创立“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希望能帮助世界各个角落的贫苦儿童,让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一个科学家具备的特质?

与会的所有科学家都不认为,学科资优生是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陈定信院长谈到“要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家”时说,科学最吸引他的地方就在“探索未知”,渴望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心”加上客观的观察是奠定科学的基础。

他表示,一个科学家必须很真诚,“诚实”和“正直”是成为科学家必要的人格特质。

洪兰教授则说,想像力、毅力和领袖魅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教室里学不到的。当然宽广的背景知识,好的工作团队都是必须的。

徐安庐以他在英特尔工作时学到的经验分享了科学家正直、真诚和团队精神的可贵。

身兼科学人杂志总编辑,也是清华大学分子与生物研究所所长李家维则认为,科学工作是要投入很多时间,科学人的特质中,要有足够的毅力挑战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要有对科学的热情,要认识自己,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研究,又须具备“挫折容忍力”,才有办法接受实验时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清华大学分子与生物研究所李家维所长(左)台大医学院陈定信院长(右)。(大纪元记者林巧蓉摄影)

科学,是否一定要出国深造?

陈定信强调,他的求学过程都是在台湾完成,可见台湾的教育环境一样能培养出一个科学家。李家维和洪兰也同意科学家未必一定要出国深造,但是台湾的科学教育确实存在待改进的空间。

陈定信说,“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学科最好的实验室不在台湾,出国深造应该是以能否找到更好的实验室,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作为考量。”

例如洪兰从事的“brain science”领域,出国进修是必要的,国外才会有较完善的设备,参考资讯和共同研究的团队。

洪兰表示,台湾目前科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科学最主要的是“反证法”,而学生不去想问题,不去思考,满脑子知识,换个方式问问题,就找不到答案,台湾的科学教育的确让人忧心。

李家维同意洪兰的说法,他指出,有一些高中学校的图书经费和仪器设备好几年来都是零,经费不足造成高中教育的失落,而且教师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有待努力。

陈定信也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不理想的,他提醒学生不要过于重视成绩,要学会发问,常保持好奇心,并且主动查询资料。

徐安庐(左)和徐安祺(右)都是人道关怀者,他们创立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希望帮助世界各个角落的贫苦儿童。(大纪元记者林巧蓉摄影)

科学家养成路上的品德教育

谈到科学家的生命教育,陈定信指出,科学家容许彼此热烈的讨论,但科学伦理与道德观却是每个科学家的沟通基础。例如,“尊重生命,不伤害病人”是当医生要具备的信念,伦理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做起。

目前中国大陆正发生一群父母因修炼法轮功遭受中共当局的迫害,甚至被拘捕后惨遭活体摘取器官高价卖入器官移植市场,安庐安祺兄弟得知此讯息后,直呼不可思议。他们对这些流离失所,失去家庭温暖和受教育机会的小孩,表达了关怀之意。

洪兰则强调,人要守本分,压低生活的欲望,不要老是去争,就不会老是有挫折感。科学家是要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同学的品德教育是她最重视的。

李家维则建议,建立制度来规范科学家应守的准则,组织出成熟的科学社会。

“科学月刊”总编辑,同时是这次对谈的主持人林基兴说,科学家是社会上有成就的社群,科学家要发挥“善”的力量,同时重视整个社会的科学教育发展,期能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影响。@*(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爱知县防癌中心的科学家自行研发一套利用红血球膜检验脂肪量的方法发现,多摄取青花鱼、沙丁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的食物,有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危险度。
  • (一)据《科学美国人》网站2006年9月7日报导,长时间以来,在宗教界、或者是人们说起话来经常将净化身体与洗涤心灵联系起来。最近科学家们对此也进行了研究。
  • (大纪元记者文华综合报导) 据英国《每日电邮》报导,普通的安眠药能使植物人奇迹般苏醒,这样的案例在南非和美国发生了多起。尽管科学家不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但不少研究成果和苏醒案例表明,有的植物人具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是否对植物人施行安乐死,值得三思。
  • 香港名人邵逸夫设立的“邵逸夫奖”,星期三举行颁奖典礼,香港特首曾荫权和邵逸夫为6名获奖者颁发大奖。邵逸夫奖的奖金同诺贝尔奖一样,都是100万美元。今年的邵逸夫奖得奖主包括华裔美国教授王晓东和中国科学家吴文俊。 (w2006-09-13-voa25.cfm)
  • 美国“海洋与大气科学总署”科学家表示,周期性气候现象“圣婴现象”,已经在太平洋海域开始出现,这一波“圣婴现象”,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初,变得更明显。
  • 【大纪元9月14日讯】美国政府科学家当地时间13日宣布,严重破坏全球气候状态及导致太平洋海水极度变暖的圣婴现象(又译厄尔尼诺,El Nino)已经在太平洋形成,且将持续至2007年。
  • 包括新泽西的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在内的科学家对北极生态圈在过去30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北极生态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北极熊在灭绝,北冰洋上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的冰层正在消失,从而使得气温升高。
  • (大纪元记者于止戈编译)科学家将于明年在瑞士与法国接壤边境的地底深处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实验,寻求解开宇宙的奥秘,甚至可能借此发现新空间。
  • (大纪元记者丁诚编译综合报导)据《科学》杂志网站报导,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新太阳系外行星,但它的重量却比预计中轻,这使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对行星形成的理论进行审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