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文人篇

【风云人物】大器晚成的苏洵

宇生 , 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4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9月5日讯】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三苏”之首的苏洵。苏洵(1009——1066),乃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自称“西蜀匹夫”,可见其一生是“尝有志于当世”、“方不见用于当世”的文人。

青年时代的苏洵,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十九岁那年,与眉州的名门闺秀程氏结婚。程苏两家,一家富豪,一家清贫,但程夫人安于清贫,勤俭持家。到了苏洵二十七岁那年,他已经是一女两男的父亲了,苏轼已经三岁了,苏辙才一岁。这时苏洵对夫人说:“我衡量了自己,尽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读书,还是可以成才的。但是,全家要靠我养活,还是无可奈何!”程夫人听了这话十分感动,她将陪嫁的金银首饰拿去典当,悉心操持家务,不让丈夫分心。

胸怀炽烈报国热忱的苏洵,开始刻苦攻读,但都未考中,他自觉不该为应试而读书,愤而烧去平日所为文章数百篇,关门读书五六年,并将研究所得撰写为文。后来,他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此外,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也竭尽全力,希望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在儿辈中实现,他在《名二子说》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要做到养气为文,治所养心。

嘉祐二年,苏洵偕二子进京应试,同时将自己所着的《几策》、《权书》、《衡论》共二十二篇政论文章呈现欧阳修,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当时,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苏门三士,名动京师。许多文人学士都争相传诵和模仿他的文章,时文为之一变。有歌谣说:“眉山出生三位姓苏的人,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后人为了纪念苏门三杰,便在他们的家乡四川眉山县建了一座“三苏祠”。

苏洵享年五十七岁,后追赠为“文安公”及“光禄寺丞”。对苏洵的不幸早逝,上至天子宰臣,下至闾野之士都非常惋惜,认为他不仅是“一时之杰”,也是“百世之家”,苏洵一生虽短,却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为文学史上的一大美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早期受封于召地,爵位为上公,故称召公。他辅助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北燕,是燕国的始祖。
  • 曹雪芹(1716~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上本是汉人,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后因军功,逐步升为官吏。曾祖父曹玺开始,至曹雪芹的养父曹頫一代,都是担任江宁织造。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由此可见曹家的荣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
  •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他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宋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尊为一代儒宗。
  • 关汉卿,字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的领袖级人物,《录鬼簿》将他列于“前辈才人”56人之首。关汉卿的创作力十分惊人,所作剧曲,是元人中最多的,其中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他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蝴蝶梦》等。
  •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朝大都人。生于富豪家庭,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年轻时曾热衷功名,但仕途并不显达,虽曾担任江浙行省务提举官一卑职,却常受正职的蒙古官吏牵制。所以,抑郁不得志的他到了五十岁左右,看破了官场浮沉荣辱,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不再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
  •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