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过失与缺失

李家同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我建议我们天主教会至少应该多多地使我们教友关怀全世界,祈祷的时候也不能只提到“国泰民安”为止,我们应该替全世界祈祷。

我曾经比较过我们中文的悔罪经和英文的悔罪经,我发现在英文的悔罪经不仅要对what we have done表示悔意,我们更应该对what we have failed to do表示悔意。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做了坏事,当然应该忏悔,如果我们没有做坏事,但也没有做什么好事,我们也应该忏悔。在中文的悔罪经里,仅提到了我们所做的坏事,而对于我们没有做好事这一节,却没有提到。

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教友们对近人漠不关心,对不认识的陌生人更是漠不关心,我们总认为只要我们没有做错事,就可以了。至于我们有没有关心别人,其实是无所谓的,这种想法非常普遍,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毛病,只是在天主眼中,恐怕这是一件严重的事。

德蕾莎修女说的话,我们该牢牢记住。她说“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耶稣基督其实早就对这件事情讲很清楚了,祂固然说“凡是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祂也说了“凡是没有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没有替我做”,可见得我们漠不关心是一件耶稣基督非常不以为然的事。

有一次我在竹东碰到孙达神父,他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将悔罪经中的“过失”改成“缺失”。所谓缺失,就是做得不够好的意思。

最近一位爱尔兰籍的歌手邦纳(Bono)先生,为了第三世界的债务而四处奔走,见到了美国总统,也见到了教宗和英国首相,他们都支持他的想法;有钱的国家应该不再向穷的国家要债,因为第三国际欠债高达六仟亿美金之多,如何还得起?他们不论怎么努力,都永无翻身之日。这位爱尔兰歌手四处奔走,鼓吹这种种消除欠债的观念,颇有成就。

我们的教宗也在各种场合提到第三国际的债务问题,但是我们教友们却很少知道教宗的想法,我们祈祷的时候,大概都是为了我们的家人或亲友,最多也只替我们的国家社会祈祷。至于远在非洲的穷人,我们大概是不会去关心他们的。

最近莫山鼻给有一个空前未有的大水灾,我们整个国家的各个电视台都对这次水灾一字不提,也忘了我们在九二一大地震时曾经接受过外国人对我们的关怀,因此我建议我们天主教会至少应该多多地使我们教友关怀全世界,祈祷的时候也不能只提到“国泰民安”为止,我们应该替全世界祈祷。(04/01/2000)@(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为什么凶残文化没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因很简单:社会的主流人士仍然没有感到这种压力。的确,我们一般人被凶杀的机会不大。就像那两位中学生吧,对于建中同学而言,他们一定会觉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一女中的同学更加不会有这种恐惧了。我们大学教授中有不少是社会学专家,可是他们也都不会亲身地感到这种凶残事件的可怕性,因为他们极少去KTV,也根本不会去酒廊。
  • 基督徒应该常常低头问问自己的是: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但我们有没有像耶稣基督那样地爱人呢?
  • 虽然城南旧事借用了小孩子的口吻写,却是给我们大人看的,我之所以喜欢看这些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写的全是小人物的故事
  • 不久前报上有一张彩色的大照片,一万个尼加拉瓜的饥饿儿童排队领食物,大部分孩子的脸上都含着泪水,如果这张照片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使他们增加了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世界上的穷人总有消失的一天。如果大多数的人看了这张照片以后,仍然无动于衷,恐怕一百年后,我们还会看到这张饥童流泪领食物的照片。
  • 美国有二亿人口,民间有二亿枪支,看起来,连才出生的小婴儿都可以配到一枝枪。当年美国人推翻英国暴政,就因为当时的美国人人人带枪,因此宪法保护美国公民带枪的权利。理由很简单,如果美国政府又变成了独裁政府,老百姓还有机会,推翻政府。他们忘了美国政府武力强大,老百姓有这种枪是无法推翻政府的。
  • 我们对于已经到了末期的病人,应该有一种特别的看法,我们无须再给他们做各种试验,各种治疗,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乃是要尽量设法减少病人的痛苦,给病人爱与关怀,使病人在有尊严的情况之下离开人世。
  • 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应该就是“童谣凶杀案”了,理由很简单,这本书的确充满了创意。
  • 这个世界如果有很多穷国家存在,他们的国人一定会对耗资亿万美金的奥运会感到不舒服的。奥运会的丑闻提供了一个人类反省的机会,在这个大批穷人处于饥饿状况的时候,我们该举办任何如此豪华的活动吗?
  • 我仍有一个梦想,在我的梦想里,这个社会里充满了好人,爸爸一定是个好爸爸,妈妈一定是个好妈妈,官员是个好官员,民意代表是个好民意代表,谁也不会用造谣方法获利,更不会作出凶残的事。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里的媒体工作者,都不会做出使人犯罪的媒体。
  • 莎士比亚书店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