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的由来为何?

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2611
【字号】    
   标签: tags: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当小孩子长到一周岁时,大人们会将工具、文具、文书、兵器、日常用品等物品放在其面前,任其随意抓取,以其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以后的前途和兴趣,这种活动称为“试儿”,民间称为“抓周”。据说十分灵验。

《红楼梦》第二回就描写了贾宝玉在“抓周”时抓取了脂粉和钗环,气的他的父亲贾政骂他将来必定是酒色之徒。在后文中描写的逐渐长大的贾宝玉,果然是一个喜欢与女孩子厮混在一起的人。

相传“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江南一带流行。北齐颜之推着的《颜氏家训》中就记载了这一习俗:当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为其沐浴,穿新衣,然后在男孩子面前摆上弓、箭、纸、笔,在女孩子面前摆上刀、尺、针、缕衣,外加食物和珍宝等,让孩子随意抓取,以此验证孩子将来是否贪婪、廉洁、愚钝、聪明等,这种活动称之为“试儿”。

到了唐宋时期,“抓周”已经成为汉族人生礼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北宋《东京梦华录》卷五中详细记述了东京汴梁地区的“试儿”风俗,南宋《梦梁录》中也记录了当时杭州城内的“抓周”,具体方法与南北朝时期差不多,但摆在孩子面前的物品更丰富了,甚至包括佛道经卷等。

民间传说宋朝时的著名大将曹彬在“抓周”时抓到了兵器和官印,令围观的人惊异不已。后来,曹彬果然以武功挂印,并先后担任节度使、检校太师、枢密使、鲁国公等职。《宋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明清,甚至到了清末时期,“抓周”的习俗仍在民间传承着。

一般来说,“抓周”时摆的物品各有象征意义:纸、笔、砚、书籍为儒生的兆头;官帽、诰敕、印章等为出仕的兆头;刀、剑、戈、矛等兵器为武夫的兆头;金银、珠宝等为富人的兆头;算盘、升斗等为商人的兆头;刀剪、针线、农具等为农工的兆头……

据说“抓周”的习俗源自物人相互感应的观念。相信神明的古人亦相信通过物人感应,就可以预测出人的未来。至于“抓周”的灵验程度究竟如何,由于缺乏具体的统计,自然是无法断言了。但其习俗可以流传一、两千年之久,应当不只是一种所谓的游戏吧。

转载 正见网: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1/18/49399.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一遇到有好事就会想到让当事者请客请客,有时候我们会把这样的动作联想到“敲竹杠”。就像时下流行的“乐透”,要是有人中了头彩,都不愿意曝光,一个是怕被人敲竹杠,一个是怕被偷抢。但大家可知道这“敲竹杠”一词是出自于何处呢?
  • “上巳节”的主要内容原为祓禊,在暮春三月举行,所以也称之为“春禊”。晋以后,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动逐渐有了变化,人们除了祓禊袪邪,传达对天地的虔诚敬仰外,文人雅士还开始饮宴赋诗。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觞”的活动了。
  •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护驾感人肺腑的故事,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宠妾骊妃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为了逃避骊妃的迫害,而被迫逃离晋国。
  • “清明”是节日,也是节气的名称。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节气的“清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来看,清明节是从“清明”这一个节气演变而来的,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演化为节日;从区别上看,节气只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
  • 传说古代在没有墨的时候,写字和画画很不方便。周宣王时,有个叫邢夷的人,他很擅长绘画。
  • 满清末年清政府颟顸无能,朝政腐败,然而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骄纵自大,闭关自守。当时欧美列强日渐壮大,并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
  • 孟宗竹生长于高海拔山区,不但长得俊秀素雅,而且是高经济作物。那么为什么叫“孟宗竹”呢?
  • 人皆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所以,自古以来,少女们拜月时都会祝愿自己,希望能“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