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用“第三只眼”审视静观

font print 人气: 1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沉静新加坡报导)11月24日下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在新加坡美术馆举行座谈会。300多名观众挤满会场,座无虚席,中间、台边的席地而坐。两侧、后面的一直站着听。在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和翻译小姐主持下,高行健畅谈了他用美术、文学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的创作理念和心得,其间穿插放映了《八月雪》和《叩问死亡》的戏剧片段,最后回答听众的提问,笑声掌声不断。

美的意境和心像之光

高行健认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尊重,但也不是重复,更不是打倒,而是重要的参照。他非常看重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这种独特的审美。“进入意境就进入我的创作中。” 西方绘画非常讲究光源,他把西方光的观念引用到水墨画中,捕捉内心的心像,“在内心、在梦境中,都有一种光的感觉,性灵所在,无处不发光。”

他的画简洁洗炼地表现内省冥想的世界,天人感应,生命的困境和孤独。充满诗意和禅味儿。

你我他,三个不同的角度认识自我

八十年代初,大陆当局发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高行健的作品遭批判查禁,当他得知将被送入劳改营时,便逃离北京,在长江流域漫游了十个月。他深入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地区,有时走一天也见不到一个人。走着走着,自己开始跟内心的声音说话。讲话的对手变成了“你”,这种形态走到更远,就变成了“他”。在小说《灵山》中,高行健以你我他,三个不同的人称来描绘主人翁。


高行健的作品:潇洒(画廊网页)

他说:“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角度,有了这三个不同的角度,那种盲目的自恋就开始销减,那种内心的混乱、妄念就开始销减,对自我认识越来越清楚。”

人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包括各种妄念,怎么办?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用慧能的话叫“明心见性”。

三个人称的意识在绘画中也有体现,是主观性很强,还是中性的客观?高行健讲,他的方法是凌驾于自身之上的另一只眼——“第三只眼” 审视静观。

冷静的观察者和良心

暴君和牺牲品,上个世纪见的太多了。高行健认为,知识份子、作家首先要争取思想的自由,赢得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但社会或政治或权势,到处都要扼杀这种自由。作家要保持自由,首先要自救,要成就他自己。既不做政治权利的工具,也不做政治的牺牲品。

他说:“作家的身份不是一个斗士,也不是一个烈士。更好的作用,更恰当的能承担的作用,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摆脱所有的政治和社会的压迫,冷静独立地观察社会变化,还得去掉各种妄念,冷静地观察自己,唤醒清醒的意识,摆脱各种现实的利害关系,达到一种良心……对这个事件,也对人、自我做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文学存在的理由。”

1989年“六四”后,高行健在海外宣布退党,并写了以天安门屠杀为题材的戏剧《逃亡》。大陆当局公开点名批判,开除公职,查封他的住房,所有作品被禁。他对中共那套体制彻底反感,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土。

流亡写作使高行健摆脱了滥施淫威的政权重压,冷锐超然地反思,脱颖而出。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百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超越新加坡

郭建超馆长问他,您这两天讲我们应该超越新加坡,是什么意思?高行健笑道,新加坡文化界的朋友很多,他们对这个问题思考很深,我的观察应该说是非常肤浅的,但不妨提出一些看法。

新加坡是最小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国家里,民族主义很难有生存的余地。新加坡处在历史的、地理的、传统的、东西方文化、跨国文化的交点上,因此,在这个交汇点上应最具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这也是新加坡的有利条件。

他提到本地宗教和谐,“这是知识界、文化界,包括新加坡政府的基本态度,而这种态度下,自然是应有超越的文化艺术。”

郭建超馆长说,超越文化,不是为了颠覆、挑战文化。看了高老师捐赠给美术馆的《昼与夜》,体会到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由。让我们超越新加坡。(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1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十五日电)和华人首位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合作“对话与反诘”、“逃亡”、“生死界”等作品的法国马戏剧场先锋菲力普‧高达(PhilippeGoudard),在高行健的推荐下,和台湾戏曲学院综艺团合作演出“漂流马戏集”;高达希望透过这计划让观众发现“马戏的本质”,看见“马戏表演者的灵魂”。
  • 正如中国电影人一直想拿却从未得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国文人也有很深的诺贝尔情结。然而百年来,具有五千年历史、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险些剃秃挂零,1988年5月,沈从文溘然长逝,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直到2000年高行健摘取了桂冠。
  • “寻找国宝新感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推出“沉浸故宫数位展——捕捉灵光:寻找新感动”新媒体艺术展,结合投影、互动科技与沉浸式剧场等创新体验,全新演绎故宫《谿山行旅图》等经典文物。故宫欢迎民众阖家莅临参观,感受艺术的灵光。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时节,故宫北部院区推出第二季“国宝聚焦”等珍品,邀请民众品味书画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时光。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