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1) 周王势微 诸侯崛起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 ,

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的下一幕。
※ ※ ※
西周时,虽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但周王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并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但敢于领兵抵抗,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当时周王的声望、地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而已。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列国之间的竞争也从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后世史家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缘于孔子所着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而得名,西汉刘向曾著书《战国策》。不过,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却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开始下滑,从上古到西周时 期人们所尊崇的 “德”让位于了现实的权力欲望和利益,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开始确立。孔子认为,此时“天下无道久矣”。 而《史记.秦本纪》中有一段秦穆公与戎王派臣由余的对话也反映了中原各国出现纷争的根源。秦穆公问由余:“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的出现祸乱,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由余回答道:“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 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学说纷纷出现,以期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并让有缘修炼的人可以 达到更高的境界。不过,虽然学说众多,但代表整个时代变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真道就在其中。

平王东迁之后,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 “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在中原一带,处于今天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国、鲁国,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 先后强大起来,成为了大国。而以前周王室的西土为秦国所有。秦国逐渐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为了西方强国。不过,这一时期,各大国间的战事尚不频繁,处于发展自己势力的时期。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首先崛起的大国是齐国。齐国的开国者是吕尚,又称姜尚或姜太公。因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大业,并最终推翻了商纣政权有功,武王在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后,将齐国营丘封赏给了他。后来封赏之地又进一步扩大。齐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而且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姜太公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在政治文化上,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的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的结合,“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

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后,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

管仲在政治上要求齐桓公“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他还规定了选拔人才的三选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的世卿世禄制,为下层士民进入仕途开创了条件。

春秋初年,各国的对外政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关系:一是华夏对夷狄,二是诸侯对周天子,三是诸侯对诸侯。齐桓公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便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他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权利的前提下,联合其他国家攻打蛮夷之邦。

转载 希望之声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4/63920-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穆公和百里奚谈了三天,非常高兴,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他,称他“五羖大夫”。
  • 四川人简谦居,天资过人,凡是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康熙辛亥年在江南视察学政,江南以前贿赂成习,简谦居到任后,极力反除其弊,不管是谁威逼利诱,皆不为所动。
  • 陈平从小就胸怀大志。一次乡里祭祀土地神,让陈平负责割肉,陈平分肉分的很均匀,大家都说:“陈家这孩子分肉很公平啊!”陈平说:“如果让我负责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公平!”
  • 张良年轻时遇到一位老人,送他一本《太公兵法》,说:“读了这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很相信老人说的,就反复的读那本书。
  • 文姜是春秋时代齐僖公的女儿,容貌天下无双,诗经里说她“颜如舜华”。
  • 汉朝人李广英勇善战,一生经历大小七十多战,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封候,李广至死仍然不过是个二千石的太守,后人感叹说“李广难封”,使他成为历史上怀才不遇的象征。但是仔细想来,李广不能被封侯也许是有道理的。
  • 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 朝实行典型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分封建国制,把全国的土地分给各诸侯王, 用这种方式自上而下治理国家。
  • 康王去世之后,儿子昭王瑕继位,这时王道已经衰落了。一次,昭王到南方巡视,再没有回来。相传是因为当地人憎恶他,让他乘座一只用胶粘合的船,结果淹死在江中。
  • 周幽王任用为人奸诈、善于奉承、贪图财利的虢(guo,国)石父执政,百姓非常不满。幽王三年,幽王宠幸妃子褒姒(si4),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并生下了儿子伯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