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肉颂”想到的亲子之乐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209
【字号】    
   标签: tags:

今天来点儿轻松愉快的故事,那就是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苏东坡)的一篇虽是苦中作乐,但却笔调轻巧、短小优美、语言简炼的散文:猪肉颂

“净洗锅,少着水,柴头﹝古时大灶烧柴火﹞罨炳﹝掩埋、覆盖﹞焰不起﹝意思是控制火候不可过旺﹞。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苏轼因得罪变法新党,贬谪黄州时所作。虽然处在那种境遇里,可他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的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本篇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写的。前四句,讲煮猪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闷炖。其余写的就是自己吃猪肉的悠闲自得的心情。这是如假包换的,最原始的“东坡肉食谱”!从文中看,苏轼是把自己归入贫人又懂得煮法一类的人中的。他这种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通晓煮猪肉的妙方,大概都从田野父老处学来的。

虽然古代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可是从苏东坡的文章里发现也有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东西都把它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买回来,一“微波”,再张口,五脏庙就填饱了,方便到很多孩子不知制作过程的艰辛,相应的也就更不知要珍惜得来不易的一切了。

其实家居之乐不用刻意营造,想一饱口福是个催化剂,浓浓的亲情是个润滑剂,轻巧的体力活儿是个促进剂,同心协力是个接着剂,找个周休二日或放寒暑假的空档,一家大小都到厨房实习,在烹调过程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

孩子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将青菜掐根去叶,捡烂弃黄,然后冲水、清洗、沥干;学学打蛋、腌腌肉片、烫烫时蔬;再就调调沾酱、摆摆碗筷,观摩观摩父母的手艺、刀工、切法、下锅的先后……。如此这般,花“小”钱,吃“大”饱,尝到“家”的原始风味,没有“外食”那么多的味精与油腻,却有着付出后得来的喜悦,丰收后换来的满足。

以笔者的两个儿子为例,从小就跟着我在厨房里转,一来是好吃,二来是有兴趣,虽然没动手参与,可观摩了不少。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即刻成为个中高手,而且乐此不疲!经常电话打过来,不是为了问候,而是请教如何处理这道菜,怎样把牛肉丝炒得鲜嫩软滑而不干柴,怎么样抢救不成丸的狮子头……。而媳妇在一旁乐呵呵的坐享其成。孙子也经常挂来电话:“爸爸今天做了很好吃的菜,我吃了两碗耶!”

从帮忙家务事、煮饭、做菜当中,孩子会体悟一切都来之不易之理,懂得爱物惜福之道。偶尔来个全家烹饪大赛,不但满足了口腹之欲、调剂了身心,而且节省花费、举家同乐,好处多多。长此下去,每个孩子都耳濡目染、训练有素,相信不出几年,操劳的母亲很可能可以提早从厨房退休呢!奉劝忙碌的家长们,别老买现成的,别老上馆子,有机会经常下下厨,让孩子当您的副手,享受家居之乐,别流失掉亲子同乐的宝贵时光,别舍弃那一家共处的甜蜜时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传说郑板桥诗、书、画三绝,读了他的全集,才知道家书更绝!传说郑板桥列名“扬州八怪”,他们一个比一个怪,读了家书,才知道他是那么平凡,就好像生活在我们周遭的寻常百姓、慈爱父母。他的家书仅留下十六封,可封封展现出来的却是真挚可感的“民胞物与”的胸怀。
  • 做为教育工作者,对很多事物总习惯分析或探讨它的教育意义,事实上,这样的习惯也是督促教育工作者自省的一面镜子,观赏韩剧“大长今”亦提供我这样一个思考的机会。
  • 亲爱的家长!您是否苦恼于孩子课余之暇,总是沉浸在那些荒诞不经的卡通剧情里,和一些走暴力路线的电玩游戏中,导致言语不雅、举止欠妥,用的都是些怪腔怪调的辞汇,学的都是些不合时宜的动作,虽然知道不对,想扭转纠正,可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 敬姜听了,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接着又纺起纱来,一边纺一边说:“鲁国真要灭亡了!让你们这些人做官,国家命运掌握在你们手中,而你们却不懂得持家治国的道理。给我坐下,听我慢慢道来。”
  • 看看先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亲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和她“断机教子”的故事之外,还流传着这么一桩动人的<田母诫子>故事:
  • 耳边传来媳妇的叮咛:“要记得吃早点啊!”那两小孩早已不见人影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知道这两块三明治的命运,除非他边走边吃,否则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屉的角落里被遗忘了,一天天的变硬、长毛、发霉、发酸……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这个“信”字,在中国传统美德里,被视为“立身立国”之本!其实,信,是一种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态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诚实对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体的两面,两字经常连用。
  •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注重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方面对孟子谆谆教诲,数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而且上自皇帝、贵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认为特别应该受到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老师之所以特别受到尊重,还由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