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小子

【字号】    
   标签: tags:

说起我的顽皮,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这样说,也许你很难意会,不过只要我举个例子,你就清楚多了。
比方说,前些日子,妈妈带我去医院看耳鼻喉科,在医生还没看病之前,我已偷偷潜入候诊室,大玩他的仪器,有喷鼻子的;也有喷口腔的,好玩极了。等医生开门准备看病时,地上、墙上、桌上、椅上,还有唯一的盆栽上,已被我喷得不成样子。

那时候的妈妈,脸上被我气成X型,护士则扮出“魔鬼党”的嘴脸,医生更是七窍生烟的在办公室踱步。请不要问我结局,你、我心知肚明!

老师早已把我列名为“顽劣分子”,在他给爸爸、妈妈的纪录卡上,常常记载一些不利于我的“罪证”,最常被提及的是,我的“橡皮筋打人近代史”。他说,刚开始我只会单纯的使用橡皮筋打同学的脑袋瓜子,然后发出哈哈的笑声。后来似乎不太过瘾,居然做起了“纸”弹,将书本、笔记簿撕下来,揉成坚硬的纸团,攻击别人。最近,我开始改采我自己研究发明完成的“筷子枪”,炮轰左邻右舍。

对于我的“成就”,老师无法苟同,他以近乎愤怒的口气告诉妈妈:“请你为她转个班,或带去给心理医生诊断,看看是否有好动儿的倾向。”

这下妈妈可急了,她想:“如果再不下狠招,这个孩子就完了。”
她甚至自言自语的说:“我到底哪里造孽,怎会生出这种小孩?”

不论她如何难过,如何埋怨,总得想出一套法子来对付我。脾气不怎么好,情绪又不太会控制的妈妈,首先想到的策略是:“洛基计划”,她把我当成了“拳靶子”,只要我稍稍顽皮,便使出足以一拳把我击倒的劲,痛痛修理我一顿。

几个月下来,我已主演了好几遍“悲惨岁月”。

对于老师及妈妈的“恐怖主义”,我也有话要说,其实,我真的不是什么顽劣分子,就如同那位心理医生所说,我是“资优儿”啊!

我的顽皮来自于老师所教的,父母所给的,已不符合我的基本需要,我要的是更深入,更需要花脑筋的东西,像飞机、火箭怎么造的,我可就很有兴趣喔!可是妈妈就是不买这一类的书给我看,她说,数学都还没学会,就想看课外书,等你考第一名再说吧!

嘿!真奇怪,考第一名跟看课外书,有什么关联嘛!

如果妈妈能多了解我几分,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我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妈妈常对别人说,我不爱念书,但真正的重点却是,我没有看她“指定”的书。真奇怪,我看的书就不算书吗?我爱书《小叮当》、《西游记》、《忍者龟》、《白雪公主》、《拉拉与我》、《福尔摩斯》……,你说,这些算不算书呢?这么多的书,我每天看,她还说我不读书,你说这公平吗?更令我不解的是,每次我要求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她不是说“没空”,就是叮咛我不准看《西游记》,好像那是一本很毒、很毒的魔咒一般。

我想,如果妈妈再不放手让我看想看的书,有一天,我真的会不想看书哟!

最后,我想埋怨的是,妈妈的毒打手段。因为,天下没有一个小孩喜欢被“修理”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很顽皮。

我们的顽皮,往往建立在你们的“不了解”上,只要爸妈都多花一些时间了解我们,就可发现,我们真的非常“可爱”。

哈!这可是我的肺腑之言喔!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平移往那一头,人生就成了什么模样,在我着手写下这本书的第一笔时,南亚大海啸结束没多久,大批人员失踪,罹难者高达四十万人,很多人只是去当地渡假,一个无常便把他们卷进浪里,不再回来,毫无准备的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归零。
  • “恐怖分子在你家”,每一次远从宜兰的小姑来我家作客,都会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告诉我这句话,言下之意是,我们家的小邦太会破坏了,什么玩具到他手上一
    定缺手断脚。
  •   “紧张”已成了我这一阵子的最佳代名词,自从一连串的孩子受到歹徒性骚扰,以及加害弃尸的消息,一再地被报纸披露以来,我相信一定有不少父母和我一样“歇斯底里”的紧张起来。
  • 人生一事,在我看来有其目的性,读书是为了求得一技之长,有个待遇丰厚的工作,过着优质生活,最后的标地显而易见,就是让生活回归美好,这是我们辛苦读书,有了工作之后,最美丽的酬偿。
  • “跳蚤”是我替儿子取的绰号。只要他一张开眼睛,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个令人心悸的跃动者,他会把地板弄得脏兮兮的,把杯子弄破成好几片,会把卧房搞得乱七八糟。
  • 《易经》关于不变之变的道理一直盘据我心。该变什么?不变又是什么?每个人都该花一点时间好好想清楚,依照我的理解,变其实就是调整,遇上危机、困顿之处,如何调整、转折很重要,这有如太极生两仪,不停的转动为了使之平衡。
  • 英国作家高尔基华绥说:“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但得与之争取。” 忙一事也是如此,我们不一定可以匆容不迫,但一定得与之争取,让自己看来更不忙一点;在专家眼中,忙的坏处,多得一箩筐:
  • 很少人相信,生气与坚持,只会使问题愈变愈僵,传统告诉我们,大吼大叫可
    以解决问题;很少人想到,亲子冲突也需要“脑筋急转弯”。
  • 没有小孩足以幸运到一生都在温室中过生活的,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害的保护站。那么你又该演什么?

  •   然而,假如孩子已“成功”的将他人的东西带回家后,该怎么办呢?痛殴一顿、嘉许一番,或晓以大义?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