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日记(四):农民与土地

标签:

【大纪元2月5日讯】(BBC记者 王荣加尔各达报导)BBC推出“印度周”大型报导,对南亚次大陆这个正在崛起的人口大国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从多角度分析报道。中文部记者王荣将通过“印度日记”,陆续跟读者分享在印度的见闻。

听到一则趣闻:西孟加拉邦一个地主在厂商征地时卖地成了暴发户。但是他虽识字而数学不好。于是有一天开着豪华车到村里的学校,问在那里当校长的朋友,能不能找个学数学的女生给他当儿媳妇。朋友说,找学生不行,太不道德,人家家长也不会同意。他说,那找个教数学的女老师吧,长得要漂亮。

朋友问,你为什么到学校来找媳妇?还要数学好的?他说,你看,我一下子赚了那么多钱,算不过来,也不知道该怎么花合适,儿子也不好好学,不会理财,所以想给家里找个会管账的媳妇。

结局如何不知道。对这个刚刚脱离地主阶层成为阔人的农民的做法,不想作道德判断,但他显然不认为没有土地自己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就不配受尊重。

农民与土地

西孟加拉的农民对土地的看法是,土地定义一个人,没有土地的人抬不起头来,在村里没有地位,不算是个人。这是一位印度曾主管土地改革的退休官员说的话。

但是,工业化意味着有些农民要脱离土地,也就意味着农民对土地的态度的改变。卖了地的农民就不再是农民了。他得用卖地的钱重建生活。如果真找到了才貌双全的儿媳妇,或许他的家道真会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呢?当然,才貌双全的姑娘是否愿意嫁到他家,是另一个问题。

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进工厂,要么给别人种地,要么进城讨生计。

工业化
center>

加尔各达市区街景,图为街边的出租三轮摩托车。(BBC)


加尔各达城里的流浪者和下层市民中许多来自农村。看上去一辈子没洗澡,在街边随地睡觉或在市区街边搭窝棚的人,不少是从贫穷的外邦来的,比如比哈尔邦。稍好一点的是有亲戚、同乡在城里,便来投奔。有的找到了一个摊位,或者开了个小铺摆个点心摊,或者在铺子里谋了个职,或者开上了机动三轮车,或打零工,有某种收入,他们属于城里的下层社会成员。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密集型的工业化,是不是意味着加尔各达城里的贫民、流浪汉会大增呢?

一位印度同事不同意。他认为工业化不会导致城市贫民大量增加。失去土地的人会进城找工作。他们中不少人受过教育。西孟加拉邦奉行无文盲政策,农村不少耕地的人有学历,可以在城里找到办公室的工作,或者工厂企业的工作,再不济的也可以找到保安、开出租、摆摊或者临时工的工作。

再者,因为印度没有户籍制度,所以农村来的人如果在加尔各达找不到机会,就会搭汽车、火车到其它城市其他邦去谋生。

这个说法似乎哪儿不大顺。但我对印度社会了解太少,现在不敢妄加推论,判断。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印度日记(一):加尔各达印象
印度日记(二):西古地区农村采访
印度日记(三):新古印象
曼谷极端高温警报 体感温度或破摄氏52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