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孩子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为什么年仅六岁的孩子,就那么喜欢争雄斗胜求第一?记得有次我跟孩子说,爸爸最好,妈妈第二,玉凤第三,她马上开口反驳:“我才是第一,我是最好的。”我心想:“孩子真的知道什么是第一吗?”

  “强出头”也是她的专长之一。有次她和弟弟一块儿玩堆积木的游戏,竟突然地把所有的积木都推倒,说自己是“蓝波”,这些行为真令我们毛骨悚然,你能为我分析原因吗?

*观念交流道
心理学家将这样的行为称为“叛逆”,我则称它“反抗期”。以生涯发展的观点来看,一生大约有两个反抗阶段,一是“三至六岁”,另一个则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像吃了“回童丹”,退到三岁的“自我中心”阶段。
 
  他们开始认为世界是跟着他运转的,期待每个人都喜欢他、爱他、欣赏他、尊敬他,甚至崇拜他。这当然会引起父母不悦,与亲子的冲突,因此我们才会经常听到父母埋怨:“你不要老是以为只要你才能受到特殊待遇。”或“你再乱发脾气,我就不理你了。”另外,则有一些父母忧心忡忡的说:“这样的孩子不会有问题吧!”老实说,当然不是问题行为,只是成长必经的轨迹罢了。

  三至六岁的小孩子,确实不会轻易礼让别人,他们只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习惯,并且认为唯有他们才是正确的,别人应该向他俯首称臣。当他们的想法未被接受时,便会表示反抗,或忍不住的大发脾气。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学会“进退”之道。“进”的原则是,以“鼓励”、“赞美”的方式加强孩子安静、友善的行为,并在他心情良好时,提醒他:“喜欢和别人争执或推倒积木的人不是真英雄哦!真正的第一名应该是那种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或者告诉她:“玉凤啊!你最近常发脾气咧!这让爸爸觉得很难过。”如此将有助于孩子反省自己。
 
  “退”之道则是,当孩子正在发脾气时,不要跟着怒火中烧,和孩子“对战”起来,暂时“回避”!俟孩子情绪平息之后,再设法倾听他的感觉,或与他探讨生气的原因,或将他那种根深柢固的“争胜”观念,引导到如功课、学琴、涂鸦、唱歌、跳舞等方面。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次听到“小丑”这首歌,就想及我那七岁的儿子,他啊!其实什么都好,就
    是喜欢扮演“小丑”。在家里老爱打姊姊、学蜡笔小新掀她的裙子,或做出各种“款
    式”的鬼脸。
  • 我本以为老爸会给我的智商极高的评价,没想到他还是说:“捡角啰!(就是完蛋、无药可救的意思。)这个孩子再这么下去,不捡垃圾才是奇迹咧!”
  • “恐怖分子在你家”,每一次远从宜兰的小姑来我家作客,都会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告诉我这句话,言下之意是,我们家的小邦太会破坏了,什么玩具到他手上一
    定缺手断脚。
  • 脾气不怎么好,情绪又不太会控制的妈妈,首先想到的策略是:“洛基计划”,她把我当成了“拳靶子”,只要我稍稍顽皮,便使出足以一拳把我击倒的劲,痛痛修理我一顿。

  •   倘若上帝愿意安排一个不睡觉的狂欢活动,我家的杰敏一定会第一个报名。哎!你可能不敢相信,杰敏还经常问我:“人为什么要睡觉?”言下之意是“不睡觉的感觉真好”。
  • 大人们常说:做人真难!来到这个奇怪的世界这么多年,我终于同意大人的这项结论:做人真难,尤其是做小孩更难。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