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书记

文/郑振铎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的历史上,有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烧书”之举。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便来了一次烧书。“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是最彻底的烧书,最彻底的愚民之计,和一般殖民地政府,不设立大学而只开设些职业、工艺学校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毁于兵火之劫
此后,烧书的事,无代无之。有的烧历史文献,以泯篡夺之迹;有的烧佛教、道教的书,以谋宗教上的统一;有的烧淫秽的书,以维持道德的纯洁。近三百年,则有清代诸帝的大举烧书。我们读了好几本的所谓“全毁”、“抽毁”书目,不禁凛然生畏;至今尚觉得在异族铁蹄下的文化生活的如何窒塞难堪!

“八‧一三”后,古书、新书之被毁于兵火之劫者多矣。就我个人而论,我寄藏于虹口开明书店里的一百多箱古书,就在八月十四日那一天被烧,烧得片纸不存。我看见东边的天空,有紫黑色的烟云在突突的向上升,升得很高很高,然后随风而四散,随风而淡薄。

被烧的东西的焦渣,到处的飘坠。其中就有许多有字迹的焦纸片。我想,我的书能否捡得到一、二张烧焦了的呢?那时,我已经知道开明书店被烧的情形——当然,这想头是很可笑的。就捡得到了又有什么意义,还不是徒增忉怛与愤激么?

按家搜查抄书
这是兵火之劫;未被劫的还安全的被保存着。所遭劫的还只是些不幸的一、二隅之地。但到了“一二‧八”敌兵占领了旧租界后,那情形却大是不同了。

我们听到要按家搜查的消息,听到为了一、二本书报而逮捕人的消息,还听到无数的可怖的怪事,奇事,惨事。

许多人心里都很着急起来,特别是有“书”的人家。他们怕因“书”惹祸,却又舍不得割爱,又不敢卖出去——卖出去也没有人敢要。有好几个友人,天天对书发愁。

“这部书会有问题么? ”

“这个杂志留下来不要紧么?”

“到底是什么该留的。什么不该留的? ”

“搜到了,有什么麻烦没有?”

个个人在互相的询问着,打听着。我那时正忙于烧毁往来有关的信件、有关的记载,和许多报纸、杂志及抗日的书。

我硬了心肠在烧。自己在壁炉里生了火,一包包、一本本,撕碎了,扔进去,眼看它们烧成了灰,一蓬蓬的黑烟从烟囱里冒出来,烧焦了的纸片飞扬到四邻,连天井里也有了不少。

心头像什么梗塞着,说不出的难过。

踌躇选择难割舍
连秋白送给我的签了名的几部俄文书,我也不能不把它们送进壁炉里去。我觉得自己实在太残忍了!我眼圈红了不止一次,有泪水在落。是被烟熏的吧?

实在舍不得烧的许多书,却也不能不烧。踌躇又踌躇,选择又选择。有的头一天留下了,到了第二、三天又狠了心把它们烧了。有的,已经烧了,心里却还在惋惜着,觉得很懊悔,不该把它们烧去。

但有了第一次淞沪战争时虹口、闸北一带的经验,自然不能不小心。对于发了狂的兽类,有什么理可讲呢!

整整的烧了三天。我翻箱倒筐的搜查着,捧了出来,动员孩子们在撕在烧。

“爸爸,这本书很好玩,留下来给我罢。”孩子在恳求着。

我难过极了!我也何尝不想留下来呢?但只好摇摇头,说道:“烧了罢,下回去买好一点的画给你。”

在这时候,就有好些住在附近的朋友们在问,什么书该烧,什么书不必烧。我没法回答他们,领了他们到壁炉边去。

“你自己看吧。我在烧着呢。但我的情形不同。你自己斟酌着办罢。”

这一场烧书的大劫,想起来还有余栗与余憾!不烧,不是至今还无恙么?

但谁能料得到呢?把它们设法寄藏到别的地方去罢。但为什么要“移祸”呢?这是我所绝对不肯做的事。

一车车载运而去
这还是出于自动的烧。究竟自动烧书的人还不多。大量的“违碍”的书报还储藏在许多人家里。有许多人不肯烧,不想烧,也有人不知道烧,甚至有人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件事。

过了不久,敌人的文化统制的手腕加强了。他们通过了保甲的组织,挨户按家的通知,说:凡有关抗日的书籍、杂志、日报等等,必须在某天以前,自动烧毁或呈缴出来。否则严惩不贷。

同时,在各书店、各图书馆,搜查抗日书报,一车车的载运而去,不知运向何方,也不知它们的运命如何。

这一次烧书的规模大极了!差不多没有一家不在忙着烧书的。他们不耐烦呈缴出去,只有烧之一途。最近若干年来的报纸、杂志遭劫最甚。有许多人索性把报纸、杂志全都烧毁了,免得惹起什么麻烦。

外间谣传说,连包东西的报纸,上面有了什么抗日的记载,也要追究、捕捉的。因之,旧报纸连包东西的资格也被取消了。

最可怜的是,有的朋友已经到了内地去,他们的书籍还藏在家里,或寄存在某友处。家里的人到处打听,问要紧不要紧,甚至去问保甲处的人。他们当然说要紧的,甚至还加上些恫吓的话。

于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他们把什么书全都付之一炬;只要是有字的,无不投到了火炉里去。

但愿书劫不再有
记得清初三令五申的搜求“禁书”的时候,有许多藏书家的后人,为了省得惹祸,也是将全部古书整批的烧了去。

这个书劫,实在比兵、比火、比水等等大劫更大得多,更普遍而深入得多了!

这样纷扰了近一个多月,始终不曾见敌伪方面有什么正式的文告。又有人说,这是出于误会,日本人方面并没有这个意思。

于是烧书的火渐渐的又灭了,冷了,终至不再有人提起这件事。

不烧的人,忘了烧的人,特地要小心保存这类抗日文献的人,当然也有。许多抗日文献还保存得不少。像文汇年刊之类,我家里便还保存着,忘记了烧。

书如何能烧得尽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烧书为统制的手法,徒见其心劳日拙而已。

但愿这种书劫,以后不再有!◇

摘自《失书记》 网路与书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去年10月23日的日记“尊重”那篇,曾提到一位遭遇姑姑骤逝的阿珍。那时候,我给了阿珍一套信纸、信封,请她想念姑姑时,就写信给她。然后我们约定好,等到她觉得自己不再难过时,我就会带着她跟那些信,到一个很美的地方,把这些祝福烧给姑姑。
  •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开国帝王。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更替,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不朽业绩。他们中既有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也有锐意改革、举贤任能的开明之君。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中华的文明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以往改朝换代,都要大杀大抢,你们不能这样,如有违反,格杀勿论!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家境贫苦。在他幼年时,父亲赵弘殷曾经一度携带妻儿,外出逃难。

  • 这真是一部好书,活的人生管理教材!玛莎以她自己的创业经验及周边合作伙伴的故事,编织成一幅幅激励人心的动人彩绘。这本书不仅是教人成功创业的法则,也是一部教人面对人生奏出灿烂生命乐章的指引。
  • 开创一个成功的事业构想,是件令人振奋的事,也是件美妙的事。然而,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想像自己是个身穿实验衣的科学家,把你的构想放到高倍数的显微镜下检视。你得了解开发新产品或新事业的构想,必须符合一些特定直接的实质标准。
  • 生命中最深的渴求是一个秘密。一个人必须愿意打开内心的锁,显露出隐藏的部分,这个秘密才能揭开。古老的传统智慧把这种追求比喻成,一个人潜入深海寻找最宝贵的珍珠。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说法,你必须离开浅海,游到远方,潜入内心深处耐心探求,直到寻获这颗无价的珍珠
  • 你要从何处开始解开一个奥秘?这个奥秘无处不在,却从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讯息。像福尔摩斯那样的杰出侦探,会从一个基本的推论展开搜索:某种未知的东西希望为人所知晓。一个不希望被人明了的奥秘,你愈是接近它,它退得愈远。生命的奥秘不是这样运作的:只要你晓得该往哪里看,它的秘密当下就会揭开。但是我们究竟该注视什么地方呢?
  • 她有好些非常动听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监察委员、国统委员、社长、总经理等。但是,她宁愿被人叫她记者。

  • 在与郑振铎辈分相当地位又大致接近的那批作家中,他是仍与我们关系较多的一位。

    诗歌当行时,我们看郑译泰戈尔《新月集》和《飞鸟集》;图文书时兴时,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被不止一次翻印;“书话”走运时,后人所编《西谛书话》也成了范本之一。这未必是多大的缘分,却颇为持久。现在《失书记》在台湾出版,也是一个证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