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舞:唐代的《绿腰》舞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4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幺》。据说在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得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幺》,大概为别名。

乐曲《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蹈者的舞姿、神态。

诗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你看,那美丽的女子,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像翠鸟,像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幺》舞的场面。画中舞蹈者穿着长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像正要从下向两边分开,长袖正欲飘起。而韩熙载敲着羯鼓伴奏,观者有的拍板,有的击掌。虽然这只是舞蹈的一个瞬间的描绘,但亦非常传神。

宋代,《绿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欧阳修有“贪看六幺花十八”的诗句。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大部分皇帝或信道,或信佛,因此也制作了一些崇道尚仙类的舞蹈。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就制作了《八卦舞》。从舞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舞蹈与道家有着密切的关联。
  • 元顺帝时期制作了赞美佛的乐舞《十六天魔舞》,舞蹈主要讲的是十六位天魔以菩萨的容貌出现,迷惑世人,后来被佛陀降伏的故事。
  • 汉代有一种踏在盘与鼓上表演的舞蹈,时称“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多在宴享时助兴。表演者多为男性,通常头戴冠帽,身穿长袖舞衣,脚穿特制舞鞋。舞时将盘和鼓排列在地,表演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屈身折体、翻扑倒立,表演各种舞姿,同时在盘和鼓上踏出富有节奏的声响。也有女性表演者。表演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
  • 大汉帝国不仅盛行轻盈飘逸的长袖折腰舞,还盛行持兵器舞和持乐器舞。通常持兵器舞中所持兵器有剑、刀、棍、斧、盾牌。
  • 大幕拉开,雄浑的圆号响起,气氛凝重。只见江水滔滔,雾气弥漫,一艘艘战船正在行进。诸葛亮一袭白衣,羽扇轻摇。面对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们奋力摇桨,向曹营进发。接近对方水寨时,诸葛亮命士兵擂鼓呐喊,鼓声引来曹军箭如飞蝗,射中船上绑扎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万余支,满载而归。
  • 皑皑白雪,连绵青山,芳草萋萋,悠扬的笛声缓缓而出。随之,乐曲节奏转而明快昂扬,一群藏族少年们跃然而至。他们挥舞着的雪白长袖飘曳在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下,纯洁无瑕。这是神韵作品的早期节目《为神欢歌》的开场。
  • 锣声轻响,悠远而神秘;接下来,圆号深沉温暖,长笛悠扬轻灵……神韵音乐把人们带到了雄奇秀丽的武当山。一队青年壮士手持太极扇,闪转跳跃,扇子开合自如、上下翻飞。他们身姿矫健,潇洒飘逸。正是:天下太极出武当。
  • 神韵首部原创历史歌剧:《王允施计除董卓》(神韵作品)
    锣声响过,一段旁白交待剧情背景后,大幕拉开,考究的天幕和汉服把人们带到了东汉的朝堂。奸人当道、气氛肃杀……
  • 神韵首部原创历史歌剧:《王允施计除董卓》(神韵作品)
    汉末乱世,朝纲混乱,忠良碧血染金殿,奸臣当道似虎狼。放眼满朝文武,谁能匡扶江山社稷,谁能重振正气浩然?生死存亡之际,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智除奸臣董卓;义女貂蝉,翩翩凌波舞,胜却千军万马。
  • 舞台上,一队队汉代男子庄严地走来,他们身着绿色上衣,搭配棕色及浅绿色两层下裳,宽大的衣袖上点缀白色图案,潇洒飘逸。他们时而列队行进,时而停步行礼,时而翻腾跳跃,动作舒展刚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