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读:《贞观政要》(一)

陆志仝
font print 人气: 38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28日讯】《贞观政要》撰编成书后,不仅唐朝的皇帝非常重视,此书也被历朝历代的皇帝列为宫廷皇子皇孙的必读之书。唐文宗李昂作太子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旧唐书‧本纪第十七下》;而唐宣宗李忱更是“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资治通鉴》248 卷)。南宋王应麟编的《玉海》卷四十九中记载,宋仁宗读《贞观政要》后对大臣们说:“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学业为本。”

辽朝的辽兴宗耶律宗真曾诏命臣下翻译《贞观政要》等书,据《辽史‧文学‧萧韩家奴传》记载,史臣萧韩家奴全文翻译了这本书:“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金朝君臣也是如此,金熙宗把《贞观政要》作为经常阅读的书,他对大臣们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金史‧熙宗纪》。

元朝君臣重视《贞观政要》的成度更超过辽、金二朝。据《元史‧仁宗纪》记载:“帝览《贞观政要》,谕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国家,其译以国语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诵习之。’”这是元仁宗即位之初、改元之前的重要旨意之一。大臣察罕翻译《贞观政要》一书献给元仁宗;元仁宗“大悦,诏缮写遍赐左右”《元史‧察罕传》。明、清两代,都有皇帝亲自为《贞观政要》的新刻本作序。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在序文中写道:“《贞观政要》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朕甚嘉尚焉”。清乾隆皇帝也为之作序,称:“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乐善堂全集‧卷七》。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注1],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注2]。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注3],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注4],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注5],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注6]。’昔尧、舜之世,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注7]。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注8]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违[注9],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注10],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注11],而侯景[注12]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注13],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嘉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注14]对曰:“天地草昧[注15],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注16],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注17],百姓欲静而徭役[注18]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注释:[注1]啖(dàn)腹:‘啖’的本义为‘吃’,‘啖腹’的意思是果腹或填饱肚子。

[注2]又扰生人:‘人’应为‘民’字,因避唐太宗讳故改为‘人’。‘生人’即为‘民生’,指老百姓的生活。

[注3]万姓为之解体,怨讟(dú)既作:‘解体’本意是肢体解散,本文指人心涣散。‘讟’为怨恨之意。

[注4]詹何:生卒年不详,据古籍中记载,是春秋时期楚庄王(公元前613—591年在位)年代的智者。

[注5]陛下所明:‘明’字在这里当动词,为‘阐明’或‘阐述’的意思。

[注6]‘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此句出自《诗经‧大雅‧板》原文是‘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是指割草砍柴的平民。此句的意思:先贤曾经说,有疑难的问题可以与普通平民商讨。

[注7]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此句出自《尚书‧舜典》,大意是,广开四面八方的大门,以纳贤士;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晓远近情况。‘四目’,据传说上古的圣人仓颉是‘双瞳四目’;‘达’为‘通达’或‘通晓’之意。

[注8]共、鲧(gǔn):‘共’指共工,炎帝之后裔;上古颛顼(Zhuān Xū)帝时代的部族大首领。据《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共工为水害,颛顼诛之”。‘鲧’是上古圣君尧时代的人物,是大禹的父亲。据《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注9]靖言庸违: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靖言’指臣下向君王说恭维话。‘庸违’指奸佞小人的行为。

[注10]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捐’,取其本义为‘舍弃’的意思;‘隔’为隔离;‘疏’为疏远;‘贱’为‘看轻’的意思。赵高:秦二世(胡亥)时宦官。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逼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注11]朱异(公元483—549年)字彦和,南朝钱塘(今杭州)人。颇得梁武帝宠信,官至中书郎、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加侍中。据《梁书‧朱异传》载,朱异“善窥人主意曲,能阿谀以承上旨”。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以朱异贪财受贿、欺罔视听为由,起兵包围建康台城。皇太子乘机上《围城赋》,斥责朱异“高冠厚履,鼎食乘肥”,是祸国之豺狼,害民之虺蜴。朱异恐愤交加,得疾而卒。

[注12]侯景(?—公元552年)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人。本来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梁武帝太清元年(西元 547年)率部投降南梁,驻守寿阳,不久起兵反叛。公元548年,侯景一度拥立萧正德为南梁帝,改元正平。南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并自封为大都督。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2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后被部下所杀。史称此事件为“侯景之乱”。

[注13]壅(yōng)蔽:‘壅’,阻塞;‘蔽’,蒙蔽。

[注14]尚书左仆射(pú yè):魏晋南北朝至宋朝均为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依初唐制,尚书左仆射是宰相之职。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名乔,字玄龄。唐初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屡随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病逝。

[注15]天地草昧:‘草’,杂乱。‘昧’,本义为‘昏暗不明’;‘天地草昧’指国家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注16]覆彼昏狡,百姓乐推:‘狡’为‘狂暴’的意思;‘推’为‘拥戴’之意。

[注17]志趣骄逸:‘趣’同‘趋’;‘志趣骄逸’是指志向趋于骄奢淫逸。

[注18]徭役:古时官府向老百姓摊派的无偿劳动。

全文大意: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大臣们说:“当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如果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来满足国君自身的欲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来充饥,肚子虽填饱,人却死了。如果要使天下安定,国君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品德。从来没有身正而影斜、自身品德修养好了而民间却乱起来的道理。我常想,伤害自身的并不是外物,而是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太多所引起。如果国君一味的追求美味佳肴,沉迷于歌舞美女,所想得到的越多,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既妨碍了政令的通行,又扰乱了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国君再说一些违背事理的话,老百姓就会人心涣散,并随之产生怨恨,离叛的事情也会出现。我常想着这些事情,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能够先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因此才能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因果。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其治国的要领。詹何却告诉楚庄王修身养性的方法。楚庄王又问这样治理国家的效果会怎样?詹何说:‘没听说自身的品德修养好了而国家还会混乱的。’陛下所阐述的道理,跟古人说的一样。”

贞观二年,太宗皇帝问魏徵:“为什么国君被叫做圣明君主或昏庸的君主?”魏徵回答说:“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先贤曾经说,有疑难的问题可以与普通平民商讨。’上古的贤明君主尧、舜治理国家时,能广开四面八方的大门以纳贤士;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晓远近情况。所以国君的圣德才能昭然于天下,共工、鲧这样的人就不能蒙蔽他;奸佞小人的花言巧语及乖张行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则是深居内宫,只相信赵高而不信任其他朝臣,直到天

下都造反了,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举兵叛乱,攻到京城时,竟然还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各路的叛匪攻占城池、抢掠乡邑,他也不知道。因此国君多听各方面意见,采纳臣下的建议,权臣就无法阻塞言路、蒙蔽国君;而下边的民情也能顺畅的上达。”太宗非常赞赏魏徵的话。

贞观十年,太宗皇帝问大臣们:“帝王的大业,创业和守成哪个更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在国家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时,各地群难纷纷起兵,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场上取胜了才能使敌人归顺。由此说来,创业艰难。”魏徵回答说:“帝王起兵,必然借世道衰败混乱的时候,消灭掉原来昏庸狂暴的国君,从而得到老百姓拥戴,天下人都来归附;奉上天旨意又得到老百姓支持,因此创业不难。然而

帝王得到天下之后,志向趋于骄奢淫逸。百姓希望过上安稳的日子,而徭役却无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匮乏了,国君的奢侈事务却还不停止;国家的气数衰亡常常是这样引起的。由此说来,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过去曾跟随我平定天下,备尝艰辛,出生入死,所以认为创业艰难;魏徵和我一起治理天下,担心骄奢淫逸的弊端出现,使国家从蹈危亡的境地,所以认为守成艰难。现在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而守成的艰难我会与诸位一起慎重的对待。”

评讲:从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两位贤臣的对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贤明的君主及朝臣都非常重视百姓的生活,并致力于使百姓的生活富足。而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不能只是表面上的空话,国君及朝中大臣必须克制自己“耽嗜滋味,玩悦声色”的欲望;也就是要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只有重德修身才不会出现骄奢淫逸的弊端。

唐太宗尝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既然是以古代的历史为镜,可以知道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那么,我们就以贞观之治这段辉煌的历史为镜来照一照现今的中国大陆。

如果有这样一个政权,在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还非常穷困匮乏的时候,统治者不仅贪污腐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还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搞形象工程,甚至强行拆除和霸占老百姓的房屋和土地;致使百姓怨声载道。那么这样政权的结局必定如唐太宗所说的那样,“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住、坏、灭,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演变规律。成,就是产生、形成;住,就是保存到一定时间;坏,就是走向败坏;灭,就是不存在了。在此茬文明中,成、住、坏、灭的规律也决定着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比如唐朝,李氏父子一扫群雄,建立大唐王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发展到了顶峰,之后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剧,从此一蹶不振,最后灭亡。
  • 唐人文化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是唐太宗写于贞观九年的一首诗,原本是赐予耿直的臣子萧瑀的。此诗脍炙人口,但板荡二字并非随意捻来。《诗经.大雅》有《板》、《荡》,板板意为乖戾反常,荡荡意为法纪崩溃,板荡则意指政局动荡之时刻。萧瑀为人耿直但过于计较善恶是非,有时因此犯下过失。劲,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恕之以劲。太宗充分肯定萧瑀的忠义耿直所表现出来的勇劲,但殷切告诫聪明的他务必同时保持宽仁之心。

  • 北京的卧佛寺,位于西山余脉寿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七世纪,即唐代贞观年间,卧佛寺始建,最初名为兜率寺。当时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但现在已不存。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 当古老的《易经》与现代遗传学相遇,会揭示怎样的生命真相?现代科学的发现,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人身自有阴阳,原来也体现在这里……
  •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个可怕的事情:“曷劳落迦城”的毁灭。古代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北方有一个名叫曷劳落迦的城邦。在佛离世后,凌空飞来一尊佛像,降落在曷劳落迦城……
  • 舜对禹说:“请你也对我提些建议吧。”禹鞠躬作揖说:“帝啊,您在上位,皋陶陈谋在下,这样就已经非常完美了,我还有什么建议可提呢?我只想每天认真把事做好。”皋陶故意向禹问说:“怎样才是认真做事呢?”
  • 舜二十岁就以孝顺闻名,三十岁时就被尧所重用他,五十岁时他代行天子之事,舜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时舜取代帝尧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后三十九年,他不顾年老之躯,到南方巡狩,竟死于苍梧郊区。舜被葬在长江南方的九疑山,这就是零陵。
  • 从前,高阳氏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帮助,称他们叫做“八恺”。高辛氏有八个好儿子,当时人们称之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能继续前人的善行,不曾损毁过他们的名誉。在尧的时候,尧却没有任用他们。舜的时候,开始重用八恺的后人,使他们主持地政,开发各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结果,没有一处不是丰收的。舜又重用八元的后人,使他们在四方到处宣扬五种伦理思想,于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和社会一片祥和融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