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快乐健康 马景寿悠游树石天地间

树石老人的盆景创作只送不卖,因为他种树就像栽培小孩一样。尽管桃李满天下,老人说:“我从不去想种树能有什么成就,但我因树石缘而快乐、健康并得以回馈社会,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文/陈素琴 摄影/萧志坤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盆景与盆栽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几盆,但对于“树石老人”马景寿而言,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讲究整体的美、空间、比例、色彩和意境。盆内的树、石、盆、基座青苔,装饰品等布局,都极为讲究。


专注的神情与树互动,调整其枝干,修树像修佛把不要的去掉。

马景寿与树石结缘至少有60年,为什么会选择种树,他说7岁起就经常看着父亲种树,欣赏他用石头、花、树所布置的雅致庭园。由年首至年尾,园中繁花盛开,丰姿百态,他问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种树,父亲说种树会带给他“健康,快乐”,不识字的妈妈则告诉他:“孩子啊!你自己快乐还不够,应该同时让别人也快乐,这世界除了健康与快乐,其他都是虚幻的。”父母亲的一席话,在他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种一棵树 还给大地一份快乐

民国15年马景寿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年轻时随着国民政府播迁来台,长期的军旅生活中,一直利用闲暇之余培育盆景,让他寻找到丰富生活的原动力。相信种一棵树,能还给大地一份快乐,当树开始落地生根,就是种下了成长的希望。

回首种树生涯,马景寿说:“刚开始种树,出发点就是喜欢而已,依照自己的想法用铁丝绑着树枝牵引造形,一心只想到把树种活、种好,满足自己的乐趣。”这阶段他尝过多次失败,种活的树也缺乏美感,唯一收获是慢慢地学到捕捉树的特性,才了解不同的树材间各有其特点,无法以单一法则照顾所有的树。

马景寿把盆景当作一门艺术,每件作品都经过不断的修正,溶合个人内涵和修为,每个盆景都仿佛山水的缩影。近30年来累积了超过200盆以上的作品,每一个盆景从栽植、培育、成长、茁壮从不假手他人。追求这项技艺,让他神游于树石天地之中,找到自然界的奥妙,同时更丰富了退休后的生活。


树石老人马景寿盆景作品,此作品用工具调整其造型,阿娜多姿。

马景寿认为种树不是目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种树与修佛一样,把不要的去掉,留下美丽的。人要正直、诚恳,树要多变,景要宽广要有深度,造景时要注意大树勿挡在前,讲究整体的美、讲究空间、讲究比例、讲究色彩、讲究质感、讲究意境。


专注的神情与树互动,调整其枝干,修树像修佛般把不要的去掉

树石缘 以树石与同好结缘

原本只沉醉于独乐乐的创作,民国86年友人在品茗闲谈之际,一再鼓励、游说马景寿开班传授并推广种树经验。于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应允了朋友的善意,首次在台南市东门美术馆招生。跨出藩篱,马景寿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另一番乐趣,因而成立“树石缘”,以树石与更多同好结缘。


树石老人马景寿向学员解说其作品,使用的器具是随手可得的砖瓦,不需花费很大。

经过10年的时间,“树石缘”先后汇聚了来自各地近两千位喜爱树石盆景的学生,大家在这个园地中互相切磋,相互扶持,进而分享彼此的人生。

学生群的背景多元丰富,有家庭主妇、市井小贩、花艺家、劳工等等,其中也不乏艺术家、专业人士、企业经理人、政府官员。每位学生都抛下一切身段,重新贴近自然,各以自己的专长,学习做个快乐的种树人。

目前有多位学生在中南部各地设立树石园地,借此把种树的理念推广给更多人。看着学生们这么认真的学习,马景寿说:“很高兴盆景艺术的种子能有更好的土壤可以成长茁壮,不管是对家庭环境的美化,或者是社区环境的创造,希望影响更多人投入环境的绿化工作。”

真喜欢 超越金钱的条件

马景寿曾婉拒一对富商夫妇为他们单独授课的要求,却喜孜孜地领每小时250元的钟点费,应邀到小学里教一群小孩种树。曾有位学生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深受马景寿的作品所感动,有心学习,但即使是每个月1千元的学费,对这位经济困厄的朋友而言,都是一项负担。他立即欢迎这位朋友来上课,不仅免收学费,还送他树材、盆器,因为“有心”、“真喜欢”是超越金钱的条件。种树的美感熏陶、师生互动的情感绝非金钱可以衡量。

马景寿所创作的盆景从不出售,只送给有缘人,因为它们就像是他的小孩一样,总希望为它们找到理想的养育家庭,不会因为一时疏忽而伤害一棵生命,才会放心的把树交托出。

他说:“我自己从不去想种树能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因树石缘而快乐、健康并得以回馈社会,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

用心呵护 甘用泪水浇灌

在马景寿心目中,树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一件作品的产生不是一夕间造就,更没有所谓完成的阶段,每日需要勤劳浇灌,与它深深的互动交流。每件成熟的作品都是好几年心血的累积,有时候因为一时的疏忽,多年的心血就这么付之一炬。

他举例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从合欢山上移植到平地的一棵杜松,从高山上逐年移500公尺下来,花了6、7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平地的气候。”移至平地3年后,却在一次出差时,因太太忘记浇水而枯死,令马景寿难过地重责妻子。

另有一次,他心爱的“寿娘子”被偷了,竟然梦见树在小偷家中枯死了,梦中的马景寿独自到深山里向一位神仙求救,神仙说:“只要用你爱的眼泪去浇灌就有救”,于是马景寿就拚命的哭,想用眼泪来浇灌拯救枯死的寿娘子。醒来时整个枕头都被他的泪水湿透了,由此可见,马景寿对待盆栽是真正付出感情用心去呵护的。

马景寿钻研盆景艺术多年所累积的作品,一直期待能有个常设会所永续的维护照顾,将之发扬开来。他梦想能有一座盆景博物馆,除了照顾这些作品之外,最重要的是让社会大众有更多的机会亲近盆景艺术,在接触了解之后,产生喜爱之心,然后对周遭的环境产生自觉,共同爱护自然进而保护山林。也希望借此能化解人类彼此之间,乃至对自然的冷漠,与树共处感受充实快乐的人生。


盆景置于庭院,由专人帮忙洒水,降低庭园内温度。

*****

种树做人 艺术根源于传统

马景寿说,任何人只要有“三心二意”──也就是爱心、恒心、慧心及意境高、意味淡,就算用破茶壶、或残缺的陶瓮、怪石,也能养出淡雅的盆景。


树石老人马景寿盆景作品,使用的器具是随手可得。

马景寿认为,艺术有两个特色,一个特色就是文化的特色,另外一个就是你个人的特色,如果没有这两个特色,艺术不存在。中国盆景有两大类──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这两大类盆景早在宋代就已形成。

马景寿说:“盆栽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书法、我们的国画,再加上个人的特色来表现。如果要创新,你的特色不能变,你的东西做起来别人一看就是中国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没有那种特色的话,就没有根了嘛!我们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老子、孔子,也就是老子的思想;树有山它才能够生存,山有树它才会变得更美,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讲究孔子跟老子的思想,互相尊敬、包容。”


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修整枝干,完成作品,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北部社区大学杜录荣老师带学生到新化的园区,看到马老师的作品相当兴奋,杜录荣说:“目前世面上所看到的都是日本引进的盆栽,但盆景是中国的东西,看到马老师的作品,将书上所说的东西,呈现在眼前,难怪学生会惊喜,同时在这里不仅是学到老师的技术,同时学到老师的做人道理。”


石头夹缝中的树不易生长,因泥土少生根不易。

马景寿说:“坦白跟你们讲‘教学相长’,如果我不再创作,我拿什么再教学生,那一定会‘江郎才尽’,你没有东西教别人嘛!所以有时候我会学生走一步我走两步,所以有学生讲:‘老师你是一座宝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