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国的文化宝藏里,龙门石窟常被历史学家及艺术家写上一笔。

龙门石窟的艺术创作是世界级,这可以从爸爸每每提到它,便露出肃然起敬的表情看出来。爸爸的书房里,甚至藏有好几本龙门石窟的精品集,我偷偷翻阅了好几遍,虽然不是很了解它的菁华之处,却相信那是一个旷世的杰作,原因是“我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好的”,已成了我的鉴赏铁则。

对于龙门的一切,我们是由衷佩服的。于是我问爸爸:“古代的人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它钻成那副德性的?”爸爸说大概是用斧头之类的工具吧!

那一晚,我悄悄的把爸爸放在神桌柜子内的小𨱍头藏起来。隔天爸爸上班,妈妈煮饭时,我便把它拿出来,找面墙一斧一锤的雕出我心目中的飞天、神佛及罗汉,以及所有的幻想。

第一天,爸爸没有发现我的杰作!
第二天,我再度发挥我的想像力,在另一面墙开凿起来。
这一回,爸爸总算发现了:“谁弄的?”

他怒吼一声,简直把我吓得反弹两丈高,这是他以前没有的怒吼,为什么这一会那么生气,像上次我制作壁画时,他也只不过作作声势而已,但是这一回我真的感觉到他生气了。

怎么办?我总不能说不是我吧!撇开心无缚鸡之力的小纶弟弟,就属我嫌疑最大。但是承认了,我又担心下场凄凉。于是我默不吭声。

爸爸没有继续追问,便愤愤的关在书房里,倒是妈妈忍受不了,她说她将御赐我一套“竹枝炒虾米”,听说这一套是奶奶以前送给爸爸的餐点,这下总算轮到我吃了。

你就不知道,有多痛啊!

第三天清晨,我还是遗忘了昨晚的一切。趁妈妈不注意时,我又拎起来了𨱍头,重新开挖另一处龙门石窟。

不要说我皮啦!人家无聊嘛!

试想,爸爸上班不在家,妈妈又成天忙上忙下的,弃我于不顾,我不当艺术家,还能怎么办?你总不能叫我呆呆的坐在沙发椅上等大人吧!

接下来,就是我想跟大人们说的真心话:拨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哪怕只有半个小时。过多的限制,过多的恫吓,过多的责打,并不能消弭孩子的寂寞芳心。

对于一个只有五岁大的小孩,给我们时间就是我们的福分。我们想听听从爸爸嘴里说出来的故事,从妈妈嘴里吐出来的“晚安笑话”。

如果爸爸妈妈帮我们安排的游戏很好玩,我当然就不会穷无聊的去敲墙壁了。

后来,爸爸的处罚行动并没有继续,昨天才发现,原来爸爸已经弄懂了我的心事。他发誓每天要留一个小时陪我说、学、逗、唱。

这是一则好消息,就连巴哥鸟都知道,它隔天就鸡婆的把爸爸的这项决定,由舌尖弹到各种动物的耳膜里。

为了报答爸爸的知遇之恩,我放弃了“龙门计划”,改以读书、看报、听音乐代替。

今天早上,爸爸轻声的告诉我:“其实你的龙门石窟很漂亮,只是墙壁变得很不漂亮而已。”

我知道爸爸这话中有话,只是我一下子参不出来,等我想通了,再告诉你吧!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小孩最近经常抱怨“失眠”,我原本以为那是孩子博取父母关心的“怪招”,不过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那是真实的,有时看他睡眼惺忪,甚至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还真有点于心难忍咧!
  •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文,我不知道!可是妈妈知道,她说,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和美国人沟通,交美国朋友,读美国书,甚至到美国人开的公司上班,或者做“美国人”。你可不要小看我这个小脑袋瓜喔!我可是会思考喔!我常在想,为什么中国人学美国话,要沾沾自喜,而且还一副引以为荣的模样,好像当美国人是这一辈子最快乐的事。

  • 为什么大人那么喜欢想一大堆吓人的想法威胁我们呢?我以我的智慧,思考了三万多遍,还是没有结论,套句爸爸的话:“也许长大就知道了!”
  • 老爸最近“帅呆”了!我并非巴结我老爸喔!他最近真的有点开窍,有一天居然偷偷告诉我:要和我一起“捕云”。

  • 我真正想说的是,她那令我喷血的“标签主张”。比方说,有一次小莉偷偷打了她一下,她马上贴出一张“攻击狂”的标签。
  • 在我们家水族箱里的黑姑娘,生了二十六只小鱼的夜晚,我终于弄懂大人们常说的成语“引火自焚”的真正意思了。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