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邦无道则愚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大纪元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甯武子:姓甯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甯”音读作“宁”)
(2)知:通“智”,显露品德才能而为人所知所用。
(3)愚: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

【语译】
孔 子说:“甯武子,在国家修明伦理道德时,会显露品德才能,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国家伦理道德坏乱不修时,他就不再显露品德才能,不再为人所知 所用,所以就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他的显露才能而为人所知,是许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研析】
为 何甯武子在邦无道时要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又为何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想想邦无道之时,昏君当权,小人得势,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 利、争权夺势之徒,也许在这种社会环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长大的人,已经无法觉察到道德的败坏程度,就这样跟着世风日下而随波逐流,根本无法理解追求名利 双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对!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能超脱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浊世中依然洁身自爱,屹立不摇,出污泥 而不染,始终如一。有名有能者在邦无道之时,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难再有作为,还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权力漩涡,穷于应付纷乱的政争和 党派倾轧。甯武子能顺应天时、世局而动静皆宜,而且有为有守,大概是因为他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这道理有几人能明白?有几人能做到呢?

【延伸思考】

追求美名光环、金钱私利、喜好欲望的满足,是人之常情,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现代人往往只是视为表面可有可无的规范。许多人越是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厌的道德规范。对于他们而言,良心道德、真诚善良、克己复礼,已经太过虚无飘缈、太不切实际而令人难以理解,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会很看重物质生活,远离精神文明,整个社会会认为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有什么不对?亏损道德良知,不择手段达到目地有什么不对?这像不像邦无道?整个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是不是颠倒了?坚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是不是就成了社会大众眼中最愚昧无知的人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压力很大?是不是社会未来瓦解 后重建的希望?像不像亭亭玉立的浊世清莲?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你能举出社会中哪些人是这样的吗?

邦有道之时,贡献才能,为社会人民谋福 利;邦无道之时,收藏才能,坚守道义远离名利的诱惑。你认为这样做主要的考量是什么?社会人心私心小时,注重道德,社会就稳定,在这样的天时和人和,人民 本来就应该享有地利、福份,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也不会违逆天意、道德、人心;反之,社会人心私心大时,鄙视道德,社会就祸乱,天灾和人祸即将到来,人民本来就不该享有多少地利和福份,有才能的人,如果再不谨言慎行,还想着谋私利和为大众谋福利,就违逆天意、道德,人心要招天惩了,这岂不是自作自受?如果 人真能越鄙视道德越有福利,天、地、人、心就真要错乱了。

【历史故事】

仁义重于利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账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 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 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 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 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 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像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皋陶(1)曰:“都!亦行有九德(2)。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3)。”
  •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2)愈(3)?”对曰:“赐也何敢望(4)回?回也闻一以知十(5),赐也闻一以知二(6)。”子曰:“弗如(7)也。吾与(8)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4]。”(《论语•泰伯第八》)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对曰:“君使臣以(3)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第三》)
  • 王守仁的出生即充满异象,《明史》记载他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他的祖母曾做一个梦: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瑞云和天乐声中送来一子。祖母梦醒时,恰巧守仁出生。祖父便根据这梦兆,为孙儿取名为“云”。
  • 守仁十一岁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读书考状元啊。”他却怀疑的说道:“考状元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许读书学圣贤才是。”守仁三十四岁开始教授学生,但是 不以辞章记诵为重点,而是要求学生立志学做圣贤,当时天下人都认为他是标新立异、沽名钓誉。但是守仁都不为所动。
  • 管宁(1)、华歆(2)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3)而掷去之。又尝(4)同席(5)读书,有乘轩冕(6)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7)出看。宁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君子治理民众,不要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用很远的目标来诱导他们,也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