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心经》之我见我闻(下)

文/潘纯菁
font print 人气: 653
【字号】    
   标签: tags:

摘要

诚如胡兰成所言,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转自卢正衍1994:60)读起来那样的顺畅甘甜,散发着青春之美,令人陶醉。然而华丽的文字里却包裹着一个畸形、扭曲的爱。开始热热闹闹豋场,结果苍苍凉凉落幕,给读者无限的感伤。况且篇名又为心经,莫非字里行间藏着她的心思经历,因此很想借着故事人物的分析,去了解这位横空扫过三十年代的作家,在乱世里发出光芒,到底在诉说什么秘密?所要传达的时代感究竟是什么?到底透露着何种人生味?

张爱玲的创作对于“真人真事的偏好绝无更改”,擅长于虚构故事中,拼贴“真人真事”。因此经由文本分析,再与作者身世经历、成长时代背景对照,同时也参考作者其他的小说及散文,和一些评论著作。得到以下结论:作者要表达的是
(一)由于西方文化涌入中
国传统社会,身处新旧思潮冲击的流离众生,表面上享受着西方物质文明,心智上仍为许多旧有意识型态所束缚。(许峰仪)(段绫卿)。
(二)“情欲是一股心魔”,纵情纵欲的结果,把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最终落得爱情亲情两头空。(许小寒)
(三)传统女性,从承受父权社会的压抑和屈辱的生活中,跃身独当一面,不仅充分的发扬温暖的母性情怀,更表现女性主义的自觉。(许太太)。
(四)人性是黑白善恶参差并存的,瑕瑜并见,呈现多样的面貌。
(五)透露作者爱父、恨父、弑父情节演变的生活片段,与心灵经历的转折。寄语自己家庭的不幸,可望寻得一份“现世安稳”的爱,以弥补“失父”之痛。

参、许太太

一、沉默的寄情花花草草

多年来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丈夫和女儿的背叛,早把感情转移到花花草草上面,“小寒见她母亲在凉棚底下捉花草上的小虫”“她母亲还蹲在凉棚底下修剪盆景”“阳台上还晒着半边太阳,她母亲还蹲在凉棚底下修剪盆景。”对于丈夫和女儿无视于自己的存在,这么多年来她都隐忍着,但是当小寒把她寄托情感的盆栽踢到水沟里去后,再加上小寒说:“你别得意!别以为你帮着他们来欺负我,你就报了仇了。”她将多年的心痛化成一巴掌打在小寒的脸上。然而对于丈夫这次的外遇行为她却没有吭声,只叮咛丈夫:“别的没有什么,最要紧的就是医生给你配的那些药,左一样,右一样,以后没人按时弄给你吃……”道尽了传统妇女的心酸与处境之悲凉。

当小寒不明白的问:“你难道就让他们去?”许太太说:“不让他们去,又怎么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吧!”对于这个家她的地位如同下面这句话所说“我一向就是不要紧的人,现在也还是不要紧。要紧的倒是你──你年纪轻着呢。”

细心的打点女儿的行李到半夜,自己疲惫不堪却还一再安慰醒过来的女儿:“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

许太太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花丈夫的钱是女人传统的权利),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我常来,可是她母亲似乎是不大爱见客……”却默默的尽为人妻为人母的本分,维持着一个人人称羡的美满的家庭。

“谁都像你呢,有这么一个美满的家庭!”

然而为了表面的美满,他要忍受来自丈夫女儿加在她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残忍事实。尽管内心受尽煎熬,仍若无其事的周旋其间。不怒、不愠、也不管,发挥三从四德的精神。

“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这时夜深人静……他们两人仍旧维持着方才的姿势,一动有不动。许太太开门进来,微笑望了他们一望,自去整理椅垫子,擦去钢琴上茶碗的水渍,……”

父女两人暧昧之情溢于言表,身为母亲者情何以堪,然而为何不管?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吗?

“你叫我怎么相信呢?──总拿你当个小孩子!有时候我也疑心。过后我总怪我自己小心眼儿,‘门缝里瞧人,把人都瞧扁了’我不许我自己这么想,可是我还是一样难受……”

过着怀疑、痛苦的日子,忍受着七八年的凌迟,为何仍不制止父女亲昵的举措?恐引起先生的不满,断绝经济来源,无以为生?还是许太太相信父女之间,顶多也只能发展出精神之爱,因为以峰仪的社经地位,是不容许不伦的行为污蔑的。至于这一点他对峰仪是绝对信任的。虽然难受,也只得委委屈屈的过日子,继续扮演贤妻良母。

明知先生和绫卿在外荒唐也不干涉,不过问。为了一个和乐的家什么苦也得忍。
“我要是像你们新派人脾气,跟他来一个钉头碰铁头,只怕你早就没这个家了!”

虽然被打入冷宫,先生的健康仍要照顾好,是为了爱,还是经济命脉呢?

“别的没有什么,最要紧的就是医生给你配的那些药,左一样,右一样,以后没人按时弄给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记得。我还得把药方子跟服法一样一样交待给你。整理好了,你不能不过一过目。”许太太对峰仪的周到,不禁令人联想起《留情》里的敦凤。

“敦凤自己穿上大衣,把米先生的一条围巾也送了出来,道:‘围上吧。冷了。’一面说,一面抱歉地向他舅母他表嫂带笑看了一眼,仿佛是说:‘我还不都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心里明白。’”(张爱玲,1945:留情)原来许多有情有义的妇女,所作所为仅为一己打算。女人的柔顺只因无法独立生活吗?想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吗?而真正的爱到底是么?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张爱玲.半生缘)

爱嵌在生活里,硬要说关怀只为了钱,没有丝毫感情,有时总觉得有点残忍。中国女性几乎每个都在隐忍过日子,其中多少包容?多少爱?只有当事者才知晓。二十年来的夫妻,多少难忍的日子都过去了,再添一桩又算什么,心早已死,被自己的女儿折磨死了。此时大惊小怪,一哭二闹已多余,先生金屋藏娇又何妨,至少可以拯救女儿于险境,自己仍可过着“凉亭底下修剪盆景”的日子!既能保住女儿又能兼顾自己,这样的结局最完美不过了!逆来顺受是妇女的美德,至于男人就“由他们去吧!”虽有点自私,却不失为一个爱女儿的母亲。比起张爱玲笔下的坏母亲:为了钱委屈女儿的白老太太《张爱玲,1943,倾城之恋》,为了黄金断送子女的幸福的七巧《张爱玲,1943,金锁记》,教唆儿子抽鸦片的银锑《张爱玲,1968怨女》为了钞票出卖女儿的顾太太《张爱玲,1968半生缘》更能突显其美德。

尤其当小寒疯狂的跑到绫卿家,想劝段母阻止女儿的愚行。虽知女儿是有意伤她的,许母仍做了女儿最后的依靠,把她从绝望的边缘拯救回来,替她筹画未来的人生方向,为她处理没有爱的婚约。表现出中国女性的韧性,扮演起收拾善后的强者。也使得小寒有一颗坚强的信心重新站起来继续迈向人生旅程。

“你怪我没早管你,现在我虽然迟了一步,有一分力,总得出一分力……”

“……你往北方住几个月,定下心来,仔细想想。你要到那儿继续念书,或是找事,或是结婚,你计划好了,写信告诉我。我再替你布置一切。”

“你要是嫁给了个你所不爱的人,你会给他好日子过吗?你害苦了他也害苦了自己。……明天,你去你的。这件事你丢给我好了。我会对她解释的。”

比起飘然离去的父亲好上几十倍。这些事实一一告诉我们许太太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屡次为女所伤,为女所妒,却在她最脆弱时拯救她于水火,是张爱玲笔下少见的好母亲。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再扮演着不要紧的角色。

二、早枯的康乃馨

故事虽没说明许太太的年纪,但应和许先生差不多。一个三十八岁上下的妇人,不算老吧!《留情》里的敦凤三十六岁,却仍见风韵。

“……敦凤愣了起一双眼睛,她那粉馥馥肉奶奶的脸上,……”

差不多的岁月,不一样的月光,为何许太太老是被“老”和“憔悴”画上等号?

“她老了,你还年轻……她憔悴了,我使她显得憔悴,……”

是因为没有爱情吗?《花雕》里妻妾成群,大奶、二奶、三奶、四奶谁又得到真爱,却不见凋零,唯许太太谢了太匆匆。除了失宠于先生外,应另有隐忧,担忧女儿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演变成伦理悲剧。虽然对先生有信心,但对年轻的女儿则没把握。

无论如何母亲总是希望女儿能有健康的,正常的爱。更不希望她来一个丢一个把青春蹉跎了。曾经提醒过女儿,过完生日就是二十岁的成人了。

“小寒说小也不小了,做父母的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二十岁的人了──”

只可惜不见成效,小寒并未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担心了多年,且越来越提心吊胆,是忧心使人老吧!

“许太太穿了一件桃灰细格子绸衫,很俊秀的一张脸,只是因为胖,有点走了样。眉心更有极深的两条皱纹。”

忧虑常存于心中,日积月累的凝聚成两道极深的皱纹。小寒怨母亲早不管,陷她于此痛苦的深渊中。说这话是不公平的。很讽刺的是曾经深深爱她的爸爸为了身份、为了清誉把她摔倒在地,徒留“一向就是不要紧的人”母亲和女儿相依为命,有张爱玲投奔母亲的残影。

肆、段绫卿

一、拜金主义

绫卿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学生,个性有些拘谨。

“波澜笑道:‘别着急呀!我取笑你,你不会取笑我么?’

绫卿笑道:‘你要我取笑你,我偏不!’”

长得美丽又端庄,此外多才多艺,弹琴唱歌样样行,为同学们所称羡。

“‘来,来,绫卿,你自己弹,自己唱。’……

‘我要是有绫卿一半美,我早就喜欢疯了!’”

生长在三十年代,如此才貌双全,到社会上谋个工作应不是问题。毕业之后,首当之务,当是回报寡母寡嫂养育之恩。在没有人,没有钱的状况下,辛辛苦苦栽培绫卿,接受西方进步的思想。只因家庭气氛难忍,受了一肚子气。竟放下所学,一心一意以结婚为志业。

急着要脱离家园,远走高飞。

“女孩子们急于结婚,大半是家庭环境不好,愿意远走高飞。我……如果你到我家里来过,你就知道了,我是给逼急了……”(这段话好像作者的心声)结婚也应挑个好对象吧!至于龚海立毕业成绩最优异,颇得女生青睐,条件相当不错。

“龚海立有家产,又有作为,刚毕业就找到了很好的事。人虽说不漂亮也拿得出去……”

况且绫卿也暗恋着海立,在小寒退让极力成全之余,几乎就要成为人人称羡的眷侣。不料竟来个急转弯选择了峰仪,成为一个没名没份的情妇。为何甘心堕落至此,莫非龚立海事业方起步,而峰仪已是“有钱,有地位”,与其当个穷元配夫人,不如当个有钱的姨太太。为了贪求安逸的生活,为了高级物质的享受,不惜自残的“人尽可夫”,奴化自己成为男人的玩物。空有一肚子进步的西方思想,却仍踏不出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依附男人而活),困在西方物质文明的牢笼里。

作者笔下的女性不乏“想借着物质或男性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与地位。”而这股虚荣心作祟的结果,往往落得自取其辱,甚至葬送一生的幸福。如〈沈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薇龙,〈金锁记〉里的七巧。女性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超拔于环境之上,是中国妇女的宿命。靠自己努力太辛苦了,况且成功遥遥无期,不如找个有成就的人坐享荣华富贵。

反正“……现在的社会上的一般人不像从前那么严格了。”所以“社会上像她这样的女人太多了,为了眼前金钱的诱惑──”

这是当时深受“金钱的魅力”席卷的上海租界地,许多女性的写照,也是许多女性的苍凉,作者借着她的笔一字一字记录他对时代的观照。

二、镜中水仙

撇开绫卿物化的一面,来探讨她的心路转折。为何舍弃年轻有为的龚立海,甘心为峰仪之小妾。

立海给她的爱不完全,立海心属小寒众人周知。

“绫卿道:‘人家要你,你不要人家,闹得乌烟瘴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即使小寒表白不爱海立,且有办法让海立接受绫卿,然而终究是“顶浮泛的爱”,触动不了心弦,感受不了人。整颗心空荡荡虚飘飘的,没个着落处。

爱情无着落,家庭又没温暖的绫卿,恰巧碰到急于寻找爱的出口,移转对女儿不伦之爱的峰仪。一个相貌似女儿,一个年长似父亲,两人相遇相知进而相爱。各自弥补了爱的缺口,于是谱下了另一曲父女之恋。

段家寡母和寡嫂,因绫卿有前途,而心中因妒生恨。一个背后尽情挑拨,一个跟前尽量和她呕气。因此潜意识里,极端的渴望父亲及一个美满的家。所以当她遇到小寒的父亲峰仪时,觉得自己找到了长期缺席的爸爸,同时也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父爱。他是真心的爱着峰仪的,想和他建立一个幸福的家。

小时候得不到完整的父爱,长大后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自己。1943年7月作者出版这篇小说后,怀着“失父”、“恋父”破碎的心,很快的就和比他大十五岁的胡兰成相恋(1944年2月),不介意成为第三者。不为名也不为利,甚至被冠上文化汉奸的罪名也在所不惜。后来的评论者亦直言,“如果不是‘恋父’,张爱玲不会如此执迷不悟”。(赖登山,2003:67)

由此可知作者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恋父情结,借着小寒和绫卿的一动一静,表达出藏在他内心深处,既幼稚又老到的双重人格。方顺理成章的于1944年如“爱”里所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遇见了心里的父亲,便迅速坠入胡兰成布下的情网。

“峰仪答非所问道:‘你们两人长得有点像。’绫卿笑道:‘真的么?’两人走到落地大镜前面照了一照。绫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边倒映着的影子,处处比她短一点,流动闪烁。”

已暗示小寒和绫卿是作者的一体两面,一个是形,一个是影,同时诉说着一个恋父的故事。

结语

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终于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是有下列五点:

(一)矛盾的中西文化夹缝中的众生

由于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社会,身处新旧思潮冲击的流离众生,生活与生活态度,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处及新旧的不调和,表面上享受着西方物质文明,心智上仍为许多旧有意识型态所束缚。既要洋房、西装又要妻妾、迷信(许峰仪)既要读书又想依附男人生存,终沦为西方物质文明的爱奴。(段绫卿)

(二)情欲是一股心魔

爱情是极端自私的,绝对的占有,为了拥有爱情,往往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罔顾亲情。“情欲是一股心魔”,纵情纵欲的结果,把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最终落得爱情亲情两头空。(许小寒)

(三)女性主义的自觉

传统女性,经济无法独立自主,地位卑微,承受父权社会的压抑和屈辱。然而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懦弱可怜苍凉度日的妻子,却跃身独当一面,不仅充分的发扬温暖的母性情怀,更表现女性主义的自觉。(许太太)。

(四)人性可善可恶

人性是黑白善恶参差并存的,瑕瑜并见,呈现多样的面貌。心理及行为是随着不同的时空情境转移,而表现出负面的行为或正面的行为,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大众)

(四)恋父情节

作者借着故事控诉父亲的残暴,投奔母亲,暗示母亲经济并不丰处境难堪。并透露其爱父、恨父、弑父情节演变的生活片段,与心灵经历的转折。寄语自己家庭的不幸,可望寻得一份“现世安稳”的爱,弥补“失父”之痛。(张爱玲)

参考文献
一、 专书
蔡登山(2003)传奇位完
张爱玲,天下远见,风华馆(019),31-32
卢正衍(1994)张爱玲小说的时代感,麦田出版社
张爱玲(1944年)张爱玲典藏全集,私语,皇冠丛书,(8)

张爱玲(1945年)张爱玲典藏全集,留情,皇冠丛书
张爱玲(1950-1951年)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皇冠丛书
张爱玲(1943年)张爱玲典藏全集,倾城之恋,皇冠丛书,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金锁记
张爱玲,1968张爱玲典藏全集怨女
张爱玲,1968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
胡兰成〈评张爱玲〉,建唐文标《张爱玲卷》97-99

网路相关资料
马建高,张爱玲小说人物型信的悲剧美学体现,云台书屋,张爱玲小说相关资料,4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总是为了一点小事和哥哥姊姊们吵得不亦乐乎,父母却总是告诉我们这点小事没有什么好吵的。这时候我总认为父母偏心,没有适当的处理,于是伴随着更大的哭声,用来发泄心中的委屈。
  • 《心经》果真是一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物的内心都充满错综复杂的挣扎,在张爱玲笔下栩栩如生的展现,有恋父情结的许小寒、有情窦初开的波兰三姐妹、有拜金主义的段绫卿、还有钟情的龚海立、情感飘渺的许峰仪、有苦水往肚里吞的许太太……。张爱玲的笔下充满了意象气氛的营造,也可见到讽刺的描写与细心的刻划,将人物的个性与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 “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尖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睛像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垂下,有一种奇异不安的美。”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 不一时,将出酒肴,无非鱼肉之类。二人对酌。朱恩问道:“大哥有几位令郎?”施复答道:“只有一个,刚才二岁,不知贤弟有几个?”朱恩道:“止有一个女儿,也才二岁。”便教浑家抱出来,与施复观看。朱恩又道:“大哥,我与你兄弟之间,再结个儿女亲家何如?”施复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两下联了姻事,愈加亲热。杯来盏去,直饮至更余方止。
  • 这首诗引着两个古人阴骘的故事。第一句说:“还带曾消纵理纹。”乃唐朝晋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那相士说:“足下功名事,且不必问。更有句话,如不见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岂敢见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纵理纹入口,数年之间,必致饿死沟渠。”连相钱俱不肯受。裴度是个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话休烦絮。一日张孝基有事来到陈留郡中,借个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处游玩。末后来至市上,只见个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驱逐他起身。张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与他几个钱钞。那朱信原是过家老仆,极会鉴貌辨色,随机应变,是个伶俐人儿。当下取钱递与这乞丐,把眼观看,吃了一惊,急忙赶来,对张孝基说道:“官人向来寻访小官人下落。适来丐者,面貌好生厮像。”张孝基便定了脚,分付道:“你再去细看。若果是他,必然认得你。且莫说我是你家女婿,太公产业都归于我。只说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对答,然后你便引他来相见,我自有处。”
  • 说这汉末时,许昌有一巨富之家,其人姓过名善,真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庄房屋舍,几十余处,童仆厮养,不计其数。他虽然是个富翁,一生省俭做家,从没有穿一件新鲜衣服、吃一味可口东西;也不晓得花朝月夕,同个朋友到胜景处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时八节,备个筵席,会一会亲族,请一请乡党。终日缩在家中,皱着两个眉头,吃这碗枯茶淡饭。一把匙钥,紧紧挂在身边,丝毫东西,都要亲手出放。房中桌上,更无别物,单单一个算盘、几本账簿。身子恰像生铁铸就、熟铜打成,长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正是:世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调。
  • 这八句诗,奉劝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贪图利己,谋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韦德年长,娶了邻近单裁缝的女儿为媳。那单氏到有八九分颜色,本地大户,情愿出百十贯钱讨他做偏房,单裁缝不肯,因见韦家父子本分,手头活动,况又邻居,一夫一妇,遂就了这头亲事。
  • 话说宋朝汴梁有个王从事,同了夫人到临安调官,赁一民房。居住数日,嫌他窄小不便。王公自到大街坊上寻得一所宅子,宽敞洁净,甚是像意。当把房钱赁下了。归来与夫人说:“房子甚是好住,我明日先搬了东西去,临完,我雇轿来接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