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在中国历代的演变及发展

杨佩璇
font print 人气: 19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3日讯】始于战国秦地的筝又叫“秦筝”,是仅次于琴的文人乐器,而“筝”一词,曾见于李斯批评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夫击瓮扣缻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李斯对秦始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乐器选用作为比喻,对秦始皇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秦地的民间乐器-“瓮扣缶,弹筝搏髀”,李斯称之为“真秦之声”,其中“瓮与缶”皆是瓦制的打击乐器,“搏髀”即拍大腿用以击拍合歌,筝为旋律乐器,故将筝视为秦地的代表乐器,所以后人有“秦筝”之说。

据西汉‧桑弘羊的《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记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证明了在秦汉以前,筝已流行于民间,而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筝都倍加称颂;如:东汉‧侯瑾在《筝赋》中写道:“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建安七子中的阮瑀也作了《筝赋》:“….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而唐代以后有关筝的诗词歌赋就更广泛了,如:唐‧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唐‧张祜在《听筝》中吟咏女筝手的名句:“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古,水咽云寒一夜风。”等等,可见筝这种艺术形式早已为人们喜闻乐见。

筝最初的型制为五弦,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中有如下的记载:“筝,谨按《礼记.乐记》,五弦筑身也。”由此可见,似筑的五弦筝早在《乐记》中已有记载,自此,筝开始了型制演变的历程。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曰:“汉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实乃筝也。”而魏‧阮瑀的《筝赋》中则提及:“弦有十二。”在唐‧岑参的诗中:“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依上述的文献所载,足见筝在唐代以前,流传甚广,十二弦和十三弦筝并存。

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在《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 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另外,在王台卿的诗:“促调转移柱…”以及顾野王的赋:“调宫商于促柱。”都明确叙述了筝在隋代的演奏中已使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

宋代基本上沿用十三弦筝;到了元、明、清三代,在史料的考证中,如:元‧顾瑛的《玉山璞稿》中有:“锦筝弹尽鸳鸯曲,都在移风十四弦。”明‧朱载堉《明郑世子瑟谱》中曰:“官筝十五弦”而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则记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小…..。”至此,筝由十三弦逐步增至为十四、十五弦。

清代筝继承了历代筝的艺术形式,十六弦筝是清末至民国初才出现的新制筝,可以说是粤、闽两省首制;同时,它的弦质因借鉴扬琴,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铜丝弦,之后定为钢丝弦。随着弦数逐渐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见的古筝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种弦制,弦质除了钢丝弦之外,大多为尼龙缠弦。

筝以五声音阶(Do、Re、Mi、Sol、La)定弦,二变之音(Fa、Si)则由左手按抑筝柱左侧弦段的方式取得。转调方式一般以〝按弦变调〞和〝移柱变调〞两种方法完成,即运用左手按雁柱的左侧弦段以控制弦的张力,或移动雁柱来调整弦长而达到音高的改变。

筝的出现,最初是作为倚声的伴奏乐器,近代筝则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如:说唱艺术,以及地方乐种合奏,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山东琴书、南方广东汉乐以及潮州弦诗等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乐曲内容表达古代宫女寂寞、哀怨之情,运用了揉、吟、滑、按等技巧,风格纯朴古雅,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作为山东筝的传统名曲,有人称它为曲中之王。
  • 这四曲都可以单独演奏,但经常演奏的方式是将它们组合起来联奏;这类套曲最早是宫廷乐师们演奏时所使用的,曾以筝、琵琶、扬琴与奚琴等以合奏形式呈现。过去山东老艺人们在夏忙秋种之后,农闲时节,凑聚在一起,自弹自娱,一弹就是几天几夜,弹到兴浓处,便自然而然地合奏起来,称之为“对流水”或“碰八板”。
  • 这首优秀的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是首描绘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据传是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为背景,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
  • 本曲是板头曲中流传较广的乐曲之一,取材于汉朝苏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不屈、忠贞不移的著名故事。乐曲内容刻画苏武在塞外的艰苦生活,牧羊北国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始终坚定不屈;乐曲除了表现其高尚不屈的节操,并寄寓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
  • 这首乐曲的内容取材于与戏曲同名的古典小说《二度梅》,描写唐德宗时,忠臣梅伯高一家为奸相卢杞所害,仅梅伯高之子良玉只身逃出,改名喜童,在已被罢官的前史部尚书陈日昇家当园丁。腊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开,日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时,风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败梅重开。
  • 客家音乐又称“汉乐”、“汉调”或“中州古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传统汉乐包括“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以及“八音音乐”等锣鼓吹、弦索和中军班这样合奏与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乐器来演奏像“丝弦音乐”这类的清乐,客家筝亦由此而来。
  • 十三、十四世纪时,胡琴类乐器在各地流行,从明代《麟唐秋宴图》卷中所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并使用千斤,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明清以来,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除了被广泛用於戏曲、曲艺音乐及江南民间小戏的伴奏之外,亦用于小型合奏及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
  • 由于古琴长期受到文人气息的薰染,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他中国乐器较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情趣;在意境与韵味的呈现、古朴典雅与清渺悠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