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语冰:《满族舞》背后的女人

2008年10月21日 | 08:50 AM

【大纪元10月21日讯】神韵艺术团在多伦多中秋演出,一剧《满族舞》倾倒全场观众。在舞台上,穿着珠光宝气的宽大旗袍的满族格格,头戴大拉翅,手执花手绢,脚踩花盆鞋,腰挺得直直的,目不斜视,舞步轻盈而沉稳,表现了满族女子的贤淑和端庄。有一位满族电脑工程师乌先生带了六岁的儿子,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自己是满族人,今天才知道自己民族的传统,女子是如此高雅。民族的传统被遗忘了,说起来是很遗憾的事。

记者问他:“这个舞蹈反映了你们满族的一些什么样的风格呢?”

乌先生答:“哎呀,我这真是说不好。”

记者问:“你觉得他跳得标准不标准?”

乌先生答:“我不知道标准不标准,因为我也不知道原来什么样子。是从这个节目才知道满族淑女走路这么高雅,这么漂亮。”

是啊,经过50多年的文化“革命”,中国各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都被“革命”了。神韵艺术团着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才有机会让满族的耀眼的文化呈现在世界上。

满族先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历史上称为女真。

12世纪,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1636年,满族皇太极入主中原并建立大一统的清朝政权,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

满族原起于东北之长白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崇尚礼仪。向来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和传统。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就有严格的要求,满族人“礼儿多”,“规矩多”。满族人见面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神韵艺术团表演的《满族舞》,一招一式都表现了标准的满族风俗。我们看到舞台上的格格,

一路走来,一路行“顶膝礼”、“抚鬓礼”。

以双腿略屈,以双手抚左膝,右腿微屈向后略引,蹲身直下,使衣襟覆地,拖襟四开,以右手举于额前抚摸鬓发。此礼俗称“蹲安”。是对长辈行的礼。对与平辈的亲友相见,皆行“顶膝礼”。此礼与请安礼不同的是,不举手抚摸鬓发。

还有请小安,其动作是垂手站立,低头唱喏,问“赛音”。“赛音”是满语,即问安的意思,平辈相见,常施此礼。

满族女子,虽然与男子一样,能骑马射箭。但是,女子有严格的道德规范。不能与长辈同桌吃饭,不能见外客。体现女子的阴柔。这种风俗蕴育了满族女子的贤淑品格。

在满族美德和传统的蕴育下,大清一代的大家闺秀,懂诗书礼乐,与汉族女子无异。

最让后人敬仰的清朝女子,孝庄皇太后和她的侍女苏麻喇姑,可谓睿智、贤淑、端庄的典范。这两位奇女子辅佐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使清朝达到鼎盛,而可贵的是,他们始终遵守宫廷规范,功成而不争。

孝庄皇太后在顺治皇帝时期,康熙即位之前,在重重的政治危机中,发挥了稳定政局的奇特作用。但是,她始终没有野心采取垂帘听政。据史载,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使用的太监、宫女,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他们的百分之一。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孝庄太皇太后还曾经多次将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她对康熙皇帝的教诲中,确实有一些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地方,这应该是她受到爱戴的原因。

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培育了一代英主,功不可没。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严守规矩,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于自己40多岁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没有一丝非分之想。苏嘛喇姑到古稀之年,受命抚养康熙帝皇十二子胤祹,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现在流行于世的旗袍,就有她的一份心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