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六 )

张杰尧﹙1893—1971﹚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坎坷起步︰
张杰尧﹙1893—1971年﹚,艺名“张傻子”,汉军旗人,祖籍浙江嘉兴,世代作官,后渐衰落。因此从他父亲张武林起,成了变“戏法”、说“评书”的艺人。

张杰尧生于天津,幼年读过私塾,1903年进入“河北梆子”戏班学戏,除学唱功外,还得练弯腰、劈叉、倒立等基本功,经常被老师打的浑身青紫,折磨的不成人样。两年后张杰尧私下逃跑,虽然未能出师,但已在学唱、表演方面打下了基础。这对他以后在表演相声“柳活”上,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离天津后,到处流浪,捡媒核、拉小袢儿、打执事,什么活都干。流浪到河南焦作,遇见了京剧艺人田月樵,正在组织“京剧”、“梆子”两下锅的“混合班”。张杰尧有“河北梆子”的功底,就参加了“混合班”担当武生、老生,当时的艺名叫做张七奎。

*无师自通︰
后来,辗转又到了北京找姐姐、姊夫,总算有了栖身之地。他常到天桥游逛。天桥是曲艺、杂技艺人荟萃之地,当时的相声演员有李德锡、张德泉、粉子颜…等。他最喜欢李德锡的相声,边听边学,学会了一些相声段子,决心“身怀相声艺、闯到外埠去。”

他就这样开始与另外两人一起搭档作艺,先到上海、苏州等地,1920年又到南京夫子庙,1921年转到开封相国寺跟其他五、六处地方,一直到了汉口。隔年1922年,在汉口开始与褚德贵搭档,不久返回开封。当时他住在相国寺前的“青云客栈”,同客栈刚好住着唱“河南坠子”的老艺人郭文斌,见他年轻有为,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于1927年完婚。

*生涯转折︰
1931年张杰尧回到北京,住在姐姐家里,有一天到白塔寺逛庙会,正碰上褚德贵“撂地”作艺,褚看到他就说︰“傻大爷,您票一段怎么样?”张见天色已晚,灵机一动,说︰“好吧,就唱段《斩经堂》吧!”他学唱的是周信芳的“麒派”,刚好北京人听惯了“谭派”、“余派”,很少听“麒派”,觉得新鲜,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领班的常宝臣邀他转天到护国寺庙会献艺,他欣然允诺。

护国寺在定埠大街,原名崇国寺,是喇嘛庙,庙会规模比白塔寺还大。第二天张杰尧去了,听说有些听众是从白塔寺赶来的,精神来了,说完正段,又加演了两个小段,大受欢迎。领班的说︰“干脆,你就参加我们这个班吧,给您打份儿!”就这样,张杰尧参加了这个相声班子,先在西单商场南棚同几位艺人搭档作艺,后来又到北棚和更多艺人一起演出。逢年过节,还走堂会。为了活跃气氛,除“相声”、“双簧”外,有时还彩扮豋场,反串“小戏”。

*新鲜作风︰
北京是座较保守的古城,相声艺人一张嘴就喜欢说︰“想当初…”,张杰尧却不一样,他经过名师指点,﹙张杰尧在各地多年,遇人无数,当时也已是李德锡的代拉师弟。﹚深得相声中的三昧。他走南闯北、博采广收、眼界开阔、识多见广,故自编自导了许多新段子,是位名符其实的“相声革新派”。

他的表演独具风格特色,不论是摹拟姑娘、老太太,还是上海商人、河南艺人,都能形神皆似,唯妙唯肖。著名相声艺人张寿臣曾说︰“傻大爷一身都是嘴。”他还是相声演员中惟一一位模仿喜剧大师卓别林装束的人,留着仁丹胡,着西装,有时登台表演也是照样。他还编印了不定期的刊物《笑海》,发售给观众。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相声场子里的新鲜事。

*悲惨晚年︰
张杰尧曾代拉师弟韩子康、刘月樵,也曾前后收过“松”字辈的十二名徒弟。1964年,“四清”运动以后,年过七十的张杰尧被下放农村,十年浩劫中又受到审查,生活艰难、陷入困境,但仍经常背诵“贯口”,哼唱“杂曲”,聊以自慰。1971年6月卒于西安市北郊张家堡,终年七十八岁。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