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七 )

马三立﹙1914—2003﹚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出身及特色︰
马三立,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续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壆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锡,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多方培育,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功底扎实︰
马三立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跟“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在1949年中央政权变化前,他已经和多位艺人搭档,熬到了拾样杂耍中倒二“压轴儿”的地位,蜚声曲坛,成为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著名演员。

后来1952年,连年编演了许多“新相声”的马三立主动申请参加赴朝鲜的慰问团,回国后原在“天津广播曲艺团”,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重新回团工作。

早在四十年代,马三立的表演就有着楷模作用,同行都佩服他“活宽,路子正,哪段都有新东西。”有的演员在表演“垫话”时加以赞扬︰

“哪段都有高的地方,让您琢磨起来可乐。马三立老师的艺术用‘高’字还代表不了,有些地方可以说是‘绝’!…出这么个说相声的可不易,这两年没演出,好听相声的主儿都想着他呢!这回您的耳福有了,从今天起,马三立与赵佩茹在天乐戏院攒底,请驾光临。”

“没有高山,不显平地。都是相声,都是《黄鹤楼》,您听吧,马三立跟别位就是不一样。”

*独特风格︰
马三立追求的是朴实自然,他曾说︰
“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像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在逗他。”

马三立在艺术表演上具有独特风格,他喜欢以第一人称“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翁,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表演中尽量突出“我”,使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观众在畅快的笑声中对“我”的言行投注鄙夷,进而否定。有人曾这样评论他︰
“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平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艺术评价︰
马三立认为,把自己所讽刺的对象演活,不必直接的、公开的评论,让观众思考、评论,这样会更含蓄、更有回味,而不是一笑了之。他揣摩生活、驰骋想像的本领高超;例如《卖挂票》中的按摩车、拉绳子,发出“哧哧哧哧”的声音,绘声绘色、意味无穷,真是“良久有回味,使觉甘如饴”。

他表演的传统相声中针贬的多是小市民类型的人物,对他们的劣根性予以无情的抨击,从而给观众以健康的美感。人们赞扬他的表演有后劲、留余香,堪称炉火纯青的艺术大师,也是当代最著名的相声泰斗。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 *坎坷起步︰
    张杰尧﹙1893—1971年﹚,艺名“张傻子”,汉军旗人,祖籍浙江嘉兴,世代作官,后渐衰落。因此从他父亲张武林起,成了变“戏法”、说“评书”的艺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