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千年前“天书” 疑大禹治水河图

人气 12
标签: , ,

【大纪元12月10日讯】12月5日,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河南具茨山最大的考察团队下此结论:具茨山的岩刻形成于4000年前,突破了中原地区没有岩画的论断。学者们对贯穿禹州、新密、新郑的具茨山上的“天书”的含义大胆推测:中国最早的文字,大禹治水的“河图”,炎黄部落聚居的“记事”等等。

“天书”写于4000年前

据河南商报消息,12月5日,在担当了近一个月的向导之后,“具茨天书”发现人刘俊杰送走了远道而来的最后一位客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

刘俊杰说:“宋教授要去深圳会见一位易学专家,共同研讨这些符号的含义。”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邀请诸多学科专家,组成了具茨山岩刻考古调查课题小组,同省内专家,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初步确定岩刻形成于4000年前。

专家表示:岩刻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现在可以断定年代范围了,这是很关键一步。

诸多专家认为,在具茨山所发现的圆形、方形、条形以及网状等岩刻符号及其排列组合形式,明确表达了某种知识和逻辑的内涵。与以往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以写实为主的岩画、岩刻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特色。

作为向导的刘俊杰表示,他的猜想终于证实了!这些岩刻是有含义的,他为这些符号已经跑了20年。

山中摄影意外发现石刻符号

1988年,18岁的禹州小伙刘俊杰身背摄影包,来到距离家门口不远的具茨山。

那天山风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风光吸引着他不断攀登。山石突兀,道路崎岖,他小心翼翼弯腰前行。扭头间,他发现身旁的一块大石头上有几串排列整齐的圆孔。

“那里海拔较高,很少有人去,谁会闲着没事去凿石头?”他说,搞摄影的大都注意细微处,仔细观察,他看到那块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圆孔的边缘也不太整齐,年代显然已经久远。

他有心朝前方瞧去,不远处的一块岩壁上也凿着类似符号。再往四周看,刘俊杰惊呆了,成片成片的岩石上都刻着各式符号,不过都风化严重。他兴奋异常:“这么多符号,说不定是文物,是古代人在石头上写的字。”

刘俊杰无心摄影,醉心于突然发现的这些符号。在随后许多年里,他在摄影之余经常守着这些“天书”细细品读,翻越每座山寻找这些神秘符号并拍摄下来。“我发现大约有5个峡谷都存在这些奇怪的符号。”

12月6日上午,记者从具茨山山脚下的周定王陵出发,沿着台阶朝山顶走去。山顶叫老山坪,坐落有一巨大岩石,顶部平整。小心攀爬上去,两个呈梅花形状的符号醒目入眼。刘俊杰说,这是众多岩刻中的两个。

从山顶沿山路下行至半山腰,有一岩石下部中空,搭出一个岩棚,另一块较小石板安卧其下。石板位置极佳,斜身面朝西北,无风雨之蚀。其上分布着两排共12个圆坑,其中一个较大,其余的则大小相同。这12个圆坑有四个连在一起,其余的则分散开来,总体呈一个长约33厘米、宽约9厘米的长方形。

时至今日,粗略统计,刘俊杰拍摄到的符号已经有3000多处。

大禹治水的“河图”?

符号中不但有梅花状,还有线条状。熟知历史掌故的刘俊杰,在翻山越岭搜集符号的同时,不由自主将其与大禹治水联系了起来。

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黄帝之后的诸多帝王,如颛顼、帝喾、尧、舜等领地均在禹州,其后因大禹治水有功,禹州又成为大禹封地,始有禹州之名。时至今日,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还广为传颂。

2004年,刘俊杰曾拜会水利史学科创建者姚汉源先生。姚先生看到他整理出的资料,十分兴奋,也直接将其与大禹治水联系在一起。

根据刘俊杰指点,一片石刻,四条方向一致的较粗线条,“挟持”着五条细线条。“这非常像古代人绘制的河流,粗的是主河道,细的是支流。”他说。

一块巨大黑青石上的“河流”图案更复杂,上有一硕大的圆坑,似一湖泊,一条线仿佛河道曲折而下。再往下邻着悬崖处有一矩形大坑,悬崖一侧似乎是一个笔直大坝,并有一豁口,仿佛用于泄洪。他又分析:“这个区域可能是专门的治水区。”

对于另一块酷似河流的图案,今年春天前往考察的水利专家徐海亮则称:“当我走近这块石英砂岩时,不禁肃然起敬!它确实与古代黄河以南,伏牛山、嵩箕山以北,淮河以北的豫东平原上的淮北水系形势非常相近。”

“学者们对历史上是否有大禹治水还在争论,具茨山水利符号的发现,将大禹治水这一遥远传说拉近到我们身边,岩刻形成于4000年前,这刚好是大禹活动的年代,这关系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刘俊杰说。


这些图案表达什么?(网路图片)

“黄帝的故城”?

为查找岩刻,刘俊杰跑遍了具茨山的山头,老山坪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在这里,除发现岩刻符号外,他还找到了石锤、石日晷等古代的石器,而在挖掘这些东西中,他又发现脚下好像是一个古山寨遗址。

老山坪的山腰平坦处,散布着大片用石块砌成的房屋,这些石屋都已经没有屋顶,仅留半截墙壁或者根基,它们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规整,好像精心规划过一样,另外还有狭窄的街道和胡同。

刘俊杰介绍,在这一带的五个山头上,分布着七个这样的“聚落”,其中六个“聚落”围绕着一个“聚落”,总共有500多座1000多间石屋,足够两三千人居住。

奇特的还有,石屋之外还有外城墙和内城墙,把五座山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严密封闭的“世界”。冬日草木枯黄,在刘俊杰指点下,这些痕迹很容易辨认。

“这里应是古代人居住的村落。深山老林中,会是谁呢?”他查阅相关文献,看到记载较多的是黄帝与具茨山关系,不管《庄子》还是《水经注》及地方志,都说黄帝在具茨山活动,甚是详细。

“史书上都说这里是黄帝活动的地方,这里会不会还曾做过黄帝的都城?”通过许多考证,刘俊杰大胆地提出又一个假设。

而支持他看法的实物,就是他发现的石锤、石日晷等器物,他认为这是古人使用的石器。

在具茨山蜿蜒的身躯上,岩刻除“梅花”、“河流”外,还有生殖崇拜、劳动工具等图案。

专家对目前发现的3000多幅图案中的约500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岩画和岩刻符号两大类。几幅可以辨认的岩画分别表达了人物、天、地的含义;岩刻符号,由于数量较多、内容复杂,暂时按形态分作9类22式,它们多为洞穴状刻符,有数量关系,且多为6或6的倍数。

根据初步调查,专家认为,它是在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古文化岩刻群。它较早地、较清晰地表达了先人及其后裔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体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8000年前古人享用速食麦片早餐
南京江甯现1500年前东晋贵族古墓
史博馆丝路传奇 展出150件古物
“以高贵的姿态站在雪山前宣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