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寒冬下的养生之道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19日讯】一波波冷气团催促着寒冬的脚步,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让今年冬日益显寒冷。学者认为,经济萧条会给人带来压力和恐慌感,因应双重萧瑟寒流,如何达致经济而实惠的冬日养生?

经济不景气,许多职业妇女开始重新回到厨房。当开始花点时间料理晚餐,发现不但省下一笔开销,也可兼顾无毒食材和营养均衡。

而面对冬天好发的肾脏、肝脏疾病,该如何维持健康?食疗保健或养生养神哪个效果佳?营养师、西医师、中医师为您献上法宝妙帖。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气温直直落,台湾北部将一路下滑到十二度。虽然才十一月底,但冷气团一波接一波南下。然而民众要面对的不只是冷飕飕的寒风,过去一年来百物齐涨,卫生纸、食用油、泡面、酱油、奶粉、猪肉、米等无一不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更迅速的袭卷全球,波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面对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纷纷倒闭;没有倒闭的也只好采取裁员瘦身或减薪,努力节流、保守经营等策略,还有许多行业吹起“无薪休假”风。究竟企业能不能撑过低潮?多数员工并不乐观,在裁员阴影笼罩下,多数民众担心饭碗随时不保,社会上蔓延着一股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您准备好如何度过这个“寒冬”了吗?许多专家认为生活、饮食习惯及观念的改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去面对这个艰困的生活型态。

对于许多人来说,每天工作忙碌,常常三餐在外打发,虽然知道外面的食物不均衡,容易造成营养失调,但总是得过且过。面对经济不景气,许多职业妇女开始重新回到厨房。四十岁的补习班美语老师王如誉表示,今年以来,到补习班学美语的学生一直没有增加;在金融业工作的先生薪水大不如前,与去年同期相比足足少了三分之二,又常听到许多亲戚、朋友失业或无薪休假,种种现象让她感到忧虑。

王如誉和家人原本三餐大多外食,现在则尽量自己煮。她说,一碗小小的干面就要三十元,再加上一碗汤,六十元跑不掉,再加上一些卤菜,全家四个人,有两个发育中的小孩,花了几百元还吃不饱。加上越来越多的食品问题,让她感到忧心,后来她决定自己多花点时间料理晚餐。她说,自己料理晚餐不但省下一笔开销,孩子可以吃得很饱,食材和营养都自己搭配,既安心又健康。现在她也开始到优良的绿色商店集体订购食物,选用无毒食品,并享受团购的优惠。

王传枝夫妇原本是公务员,去年退休。面对食品安全一直出问题及菜价不稳定,他们学着自己孵豆芽。现在,利用自家旁边的小空地,他们也开始学着种菜。王传枝的太太最拿手的一道甜点是莲子燕窝汤。她说,原本自己喜欢买补品补身体,后来中医师告诉她,高价营养品并非人人适合,必须配合体质又得多花钱。

后来,她看书学会许多平价却营养高的料理。她的莲子燕窝汤用白木耳代替高价燕窝。她说,含有天然胶质的白木耳价钱很便宜,养颜效果却不输燕窝,细心炖煮后口感很好,大人小孩都爱吃。

营养师郭怡君表示,营养是健康的根本,食物是营养的来源。然而食物的价钱高,并不一定表示营养价值高。就地取材,选食当地的各类生鲜食物,新鲜又营养。例如豆腐、香菇和山药价钱虽不高,却蕴含宝贵营养。肉价高时,用价钱较便宜的豆腐和鸡蛋代替肉,一样可以吸收到蛋白质。

面对经济萧条给人带来压力和恐慌感,学贯中西医及深究修炼之道的医师王元甫表示,在古代中医最好的养生方法是气功修炼。以他行医二十多年的经验,他觉得不论中医或西医,对疾病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尤其疾病到中后期阶段更是不可逆转。在景气寒冬下,王医师建议可以试着学炼免费的正传气功,对袪病健身的效果非常显着。◇


您准备好如何度过这个“寒冬”了吗?专家建议改变生活饮食习惯,转变观念,有助于身心健康。(AFP)

=======================================================================

营养调理 吃出健康
西医保健.营养师建议
文 ◎ 郭怡君(营养师)


大部分新鲜蔬果多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的营养素及钾离子,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的保健作用。(AFP)

冬天是贮存来年能量的好时机,该怎么吃?该吃什么?成为每个注重养生人士关注的话题。专业的营养师告诉您如何养生才能抵御冬季的寒冷。

冬天一到,气候变得寒冷,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变缓,为了抵御寒冷,食欲会变得比较好,此时从食物所获得的营养较易于贮藏,是贮存来年能量的好时机。

然而在寒冷的冬季,也因为血液循环变慢、血管收缩,局部血液供应减少,体温调节发生障碍,慢性病患者容易在此时加重病情甚至发生意外。所以特别是对于年长的长辈、手脚冰冷、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注重保暖、保健心脏及血管的机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抵御寒冷,热量摄取要足够

为了让身体增强对寒冷的抗御能力,必须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适量的进食高热量食物,可以使身体生合成较多的皮下脂肪,使之减少散热及保暖,从而温养全身组织,使循环良好、身体强壮,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就要多补充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胚芽米、糙米或白米饭)、薯类(地瓜、山药……)的粮食,这类食物所产生的热量可以较快为人体所运用。冬天每日约需四百至五百公克;而脂肪可以提供较多的热量,能防止体温散发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主要来自于植物油和动物油脂,每日约需二十五至三十公克;蛋白质也能产生热能,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来自蛋白质,常吃畜禽肉、鱼虾、豆制品、奶类等,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奶类、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鸡蛋、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新鲜蔬果不可少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冬季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Getty Images)

大部分的新鲜蔬果多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的营养素及钾离子,对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的保健作用更是加分,如胡萝卜(含有天然的β胡萝卜素,在体内会变化成维生素A,是很好的抗氧化营养素,同时含有丰富的钾,具有降血压的作用)、青菜、木耳(含胶质,保护关节并促进肠道蠕动,可防便秘)、香菇(晒过的香菇含有维生素D,可促进骨骼、牙齿的健康,帮助消除血管壁班痕,预防血管栓塞)、海带(含维生素B群)等蔬菜,应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水果。冬季少食生冷食物,尽量吃热饭热菜,喝热水,以温暖五脏。

保护心血管及免疫力的食品

其他可保护心血管及免疫力的食品也应适当补充:

●蜂蜜:含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等。能帮助降血压、营养心肌、润燥通便及防止血管硬化等功用。

●豆腐、豆浆: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有帮助降胆固醇、利小便、保肝及改善心功能作用。对胆固醇及血脂高及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者,可每天饮用豆浆,与其他菜烧豆腐吃。

●葵花子:含有卵磷脂(Lecithin)及维生素E,有帮助降血脂的作用;并有扩张血管及帮助降血压功能。

●芝麻:不论黑、白芝麻,均含有亚麻油酸等。有帮助降血脂的作用;可炒熟碾碎加糖作馅。

●奇异果:含糖类、有机酸、维生素B群和C等。有帮助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等功能。

●西洋参:调整免疫系统、增强淋巴球吞噬作用,以帮助身体对抗外来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保护肺部及增进肠胃功能。

●纳豆:预防血栓的发生,实验中发现可缩短血栓溶解时间,其“纳豆激 ”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减少动脉硬化、改善血压及改善血液循环等。对于一些微血管循环较差的族群(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肥胖、久坐不动者、抽烟等),可以多补充。

现代人普遍罹患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停经后的妇女更为严重,骨质疏松的人意容易发生骨折。研究发现,食用纳豆的老鼠肠道中含有较多的可吸收钙,使身体能获得较多的钙质。这是因为纳豆中含有聚麸胺酸,可以抑制钙与食物中的磷酸物质形成不溶解性的化合物。

●红麹:中国在千年前即有红麹应用在酿酒及烹调食物的记载,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红麹可帮助降血压(含有γ-GABA:即γ-胺基丁酸);帮助降胆固醇(Monacolin K),因其可抑制HMG-Co A还原 之作用,所以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同时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含卵磷脂,可以增强脑神经代谢,提升脑力。因此在冬季可多补充红麹制的食品。

除了饮食的多加注意之外,建议各位读者还需配合足够的御寒衣物,搭配正常规律的生活:早睡晚起、充足睡眠、日出而作、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并做适度的体育锻炼,相信您可以健康而安乐的度过这凛冽的寒冬。◇

=======================================================================

肾患者冬日保健
西医保健.医师叮咛
文 ◎ 庞玉滨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退休)


已经退休的庞玉滨博士,在中国有三十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图为庞博士为美国华人进行健康方面的咨询。(新纪元)

冬季重要的节日一个个迎来,过了感恩节、圣诞和新年,就是华人最重要的过年,吃喝欢庆之余,有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医师提醒,警惕与吃吃喝喝直接相关的糖尿病悄悄到访。

我们华人属于糖尿病的好发人群,现状也不容乐观。富裕国家中,华人患病率多在10%以上。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于它的并发症。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三十秒钟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而截肢。每十秒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死亡、两个人被诊断为新发糖尿病。仅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一千二百万,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者五百万,冠心病者六百万,双目失明者四十五万,尿毒症者五十万。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糖尿病可怕的特征之一就是“悄悄的”。它已经来到你身上,可你却不知道。有消息说,中国有四千万糖尿病人。其中有七成患者不自知。不少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有的病人连“三多一少”也不明显。如果表现出餐前低血糖,饭前觉得非常饿,这顿饭等不到下顿饭,不吃点东西就觉得饿得心慌,这就要进一步检查诊断了。

不治之症靠保健

糖尿病是西医病名。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要深入理解糖尿病,就必须了解和高血糖代谢紊乱有关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它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知道了微血管病变,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糖尿病人会出现肾血管、脑血管、心血管等多部位复杂的病变,也可以理解因糖尿病足而截肢,因眼底视网膜血管受损而双目失明者是如何发生的。反过来,依靠对微血管病变的理解,你也可以从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牙龈出血,视力模糊,足部感染而警惕自己或他人是不是悄悄的走入了糖尿病大军。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至今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即使有的病人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能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仍不正常。要是不控制饮食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

糖尿病没有特效药,是终身性疾病,需一辈子长期坚持治疗。而糖尿病相关合并症高血压,说白了,也是终生服药。高血压不一定致命,可是终生服药能致使药物毒性伤及肝脏和肾脏,很多高血压病人都是由于肝肾衰竭而死。

肾脏病的疗效也不尽人意。出现尿毒症之后,只好洗肾,越洗越痛苦,很多病人感到痛不欲生。至于肾移植,除了直系亲属有配型合适的肾脏,愿意捐赠给病人之外,器官难求。移植弄不好还会有严重的排斥反应,要用有毒的免疫抑制剂维持,长此下去,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若是用高价买到来路不明的他人器官,那就等于参与杀人犯罪。

因此,注意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大医医无病”,其中道理极为深刻。◇

=======================================================================

肝患者冬日保健
西医保健.医师叮咛
文 ◎ 胡宗义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胡宗义博士在华盛顿一个华人论坛上发言。(新纪元)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再生功能,约十天就可重生一个新的肝脏。现代人因为饮食及生活作息不当,肝脏的病变常常时有听闻,如何做好肝脏的保健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课题。

在中国,肝脏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生活方式问题,比如烟酒过量,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和食品中的毒素较多,也对肝脏构成直接损害。中国约有10%的人口受到肝炎病毒感染,影响不可谓不大。

肝脏易于受到各种致病因数的攻击而致病。如酒精中毒、药物或毒物中毒,细菌和病毒感染,都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肝功能减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病原因素被消除,肝脏可很快恢复正常。只有少数患者迁延不愈,变成慢性肝炎。后者多由特殊的肝炎病毒所致,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慢性肝炎通常就是指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炎种类和原因

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两种,分别为乙(B)型和丙(C)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炎也分别称为慢性乙(B)型肝炎和慢性丙(C)型肝炎,简称乙(B)肝和丙(C)肝。这两种病毒本身毫无雷同之处,但造成的病变及病程特点极其相似,一旦形成慢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脏损伤,病情反复,迁移不愈,最后可能发展成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目前为止,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病毒的治疗方案仍然非常有限。首先,肝炎病毒很难彻底清除,其次,肝炎病毒对药物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所以,能通过药物彻底治愈的慢性肝炎患者数量并不乐观。

这样一来,慢性肝炎患者加强自身保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效的保健防护可减轻肝脏损伤的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从而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消化器官,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将通过胃肠道吸收的食物营养成分进行化学加工整理,变成身体可直接使用的能源和结构的基本成分,为身体各器官提供营养要素,如糖元的合成、储存与分解;脂肪的代谢;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酯的合成。同时肝脏还承担各种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等。肝脏就像一座化学工厂一样,同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所以,肝脏又有体内化工厂之称。

十天可重生一个肝脏

肝脏的另一重要功能为解毒作用。即将体内产生或外来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加以化学修饰,变成水溶性的产物,再经过肾脏或胆汁从尿或粪便中排出体外。如肠道细菌腐败分解时释放出有毒的氨气,肝脏的“转氨”可将氨转变为尿素排泄。饮酒时,酒精在体内产生乙醛,后者引起醉酒的症状,肝脏则可将乙醛氧化为醋酸而祛除。人们治病服用的各种药品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后,变为水溶性物质而排出体外,同时药物的毒性作用又可直接造成肝脏损害,尤其是肝脏功能已经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肝脏复杂多样的功能使其成为人体维持生命必须的器官之一。如果肝功能丧失,人体只能维持生命至二十四小时。执行肝脏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肝细胞,肝细胞约占肝实质的80%左右。正常情况下,肝脏具备强大的代偿能力,约20%的肝细胞便可充份行使整个肝脏功能的需求。同时,肝细胞也具备强大的再生能力,肝脏是人体少数能天然更新失去组织的内部器官。当肝细胞遭受各种致病因素攻击而死亡或手术切除部分肝脏时,周围存留的肝细胞很快便进行繁殖,恢复失去的肝细胞。大约25%的肝脏七至十天之内便可以再生成为一个与原来同样体积的全肝。

慢性肝炎的自身保健

一、切忌滥用药物。虽然肝脏有很强的代偿与再生能力,但慢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伤,这种能力已经大打折扣。为了保证肝脏功能的恢复,应尽量减轻肝脏的负荷。绝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肝脏毒性作用,从而加重肝脏损伤。

慢性肝炎在中国人群中具有大量的患者群,仅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在大陆就有一亿之众。从商业角度来讲,有人可能发现其中有巨大商机,于是社会上经常可见大量治疗慢性肝炎的各种偏方、验方的广告,其中大部分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如果滥用有害无益。记住一点,肝脏的自身修复能力也可以使病情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甚至康复,如果碰巧在此期间用过某种偏方,其实与该药方也没有关系。

另有一些患者,因为并发有其他疾病,必须用药,或者是肝炎活动期需要一些维持治疗,那么一定要遵守医嘱,尽量选用肝毒性小的药物。

还有一种称为乙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人,这类人没有慢性肝炎的表现,生活上也基本正常。因为其肝细胞中含有大量病毒,肝细胞的功能实际上也遭到削弱。这里所列举的注意事项也同样适用于这一类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避免过度劳累。过劳,缺乏休息会增加体内的代谢活动,从而增加肝脏的负担。

三、留意饮食。多食用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喝水、戒烟、戒酒和戒吃含有毒素的食物。

四、修心养性。情绪上的波动同样可以增加体内的代谢活动,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增加肝脏的负担。古人云,怒伤肝,可能也含同样的道理。修心养性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有既定目标,持之以恒。一旦有成,终身受益。◇

=======================================================================

顺时生息 养精气神
文 ◎ 王元甫(医师、中医医学博士)


寒冬养生,除了保暖御寒,中医另有补养阳气的食物与药物,强调精神情志的伏藏。

中医认为生命最精华的三个部分是“精”、“气”、“神”,此三宝能形成多层保护的屏障,护卫着生命。而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气”所形成的,因此顺其外在环境的变化调整作息是最为基本的养生方式。

疾病的初期通常是没有症状的;一旦出现症状,疾病通常已经进入了中、后期阶段,组织与器官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此时要想完全根治疾病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没有症状之前,就应该养生与保健。

“保健”是西医的名词,而“养生”则是中医的用语。西医与中医对生命的看法(理论)是有相当区别的;相应地,西医保健与中医养生的方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西医对人体构造的论述基本上是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基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将西医带进分子的领域,并且许多疾病都可由分子层级的“自由基理论”来解释。

中医的生命理论

中医的本源是五千年前黄帝所传的“医道”(《黄帝内经》为圣经)。《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气”所形成的,所以人生命的组成就包括“天的成分”与“地的成分”:

“天的成分”和天的特性一样,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的),例如神、魂、魄、气、命门、三焦等。

“地的成分”和地(也就是地球)的特性一样,是有形的(肉眼看得到的),例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这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身体。

中医又认为生命最精华的三个部分是“精”、“气”、“神”三宝,而其中又以“神”(又称“元神”)最为重要。所以中医认为生命的生成是“元神”与人体的结合,而生命的死亡是“元神”与人体的永远分离。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的养生方法是根据中医的生命理论发展出来的。人的生命外有“形体”、内有“元神”,其内与其外都流通着“气”。人体与外界环境是相通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然而生命的三宝“精”、“气”、“神”,则能形成多层保护的屏障,护卫着生命。
《黄帝内经》对中医的养生之道有下列两个重点:

一、外避“邪气”的入侵:要依照环境与四季的变动,而有所因应,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二、内守“精”、“气”、“神”三宝:要保养“精”、“气”、“神”生命最精华的三宝,“养神”尤其重要,也就是精神方面的修养。养神的要旨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也就是说,要能够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诱,如此才能养护丹田的先天“真气”,并使“精”与“神”紧密结合,内守而不外泄,达到真正保养“精”、“气”、“神”的养生最高目标。

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寒冬属于阳气伏藏(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水成冰、地冻裂、万物凋零。养生方面要注意下列要点:

一、饮食方面:要多吃能补养阳气的食物,例如肉类(尤其是羊肉);气虚(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补气的中药,例如黄耆、人参;阳虚(手脚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补阳的中药,例如干姜、附子、肉桂。

二、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身体,深居家室,不要外出接触寒气,也不要过于发汗,使寒气入侵;尤其在冰天雪地之时,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

三、精神方面:大地阳气伏藏,人的情志也需要隐匿,心神要安于室,不要游于外。

“养生”与“保健”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西医的“保健”着重于减少造成疾病的危险因子,要使“有形”的身体健康。中医的“养生”除了养护“有形”的身体外,更重要的是“养神”(保养“无形”的“元神”)。针对寒冬的养生与保健,中医与西医都重视保暖御寒,中医还加上补养阳气的食物与药物,与精神情志的伏藏。◇

=======================================================================

养生精髓:养神
中医养生.中医师观点2
文 ◎邓正梁(医师、中医博士)


二零零八年十月三十日一老者在北京的公园打太极健身。(AFP)

中医的养神,和人所谓的“七情”是息息相关的。情感本是人之天性,但只要合于道,不受情感所枷锁,则怡然安泰,若过之,则百病增。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词。中医有一句话“有元神则生,无元神则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涣散”这些名词。“元神”简称“神”,有些像是俗称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定义说得很笼统,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黄帝内经》讲:“心藏神”,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道家修炼更进一步讲元神藏在“泥丸宫”。

泥丸宫的位置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松果体。什么是松果体?道家修炼的典籍提到泥丸依托于人脑百会穴之下,双眉上一点之间,印堂之后深处,西医所指的松果体,道家说是“天眼”。炼气有成者每天以气温养之,久了能够视人身之气,人有五脏六腑,各属五行,开窍于五官,气华于面,因此能出特异功能,望其表而知其里,气机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断其病,所以有人说松果体是人的第三只眼。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构成包括“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部分。元神属于“无形”,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是道家所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中的最高位。元神是人所必须具备的,人的生成,除了母血与父精为基础,结合成胞胎,发生成脏腑形体,通调血气营卫后,还必须具备神、魂、魄,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而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所以《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开始谈“七情”,中医所说的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始见于黄帝内经。而大脑只不过是语言的翻译机,把宇宙的讯息翻译成人能懂的语言,而人的真正感受是在元神,不是在大脑。早在两千年前的《礼记》一书就记载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句说明了这些天生俱来的情感是不用学习而自己就会的。

养神的方法,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恬淡虚无反而更健康,合于道,也就是有道德涵养,合于做人的法则,则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反观现代人,较容易纵情声色犬马,食则膏粮厚味、生活务必刺激畅乐于心。《黄帝内经》对短命的人生活描述记载在《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如此生活不知节制,各方面均以享乐主义为上,就会夭寿短命。


恬淡道德合于道,身心自然健康。图为二零零一年三月三日于南加州的圣塔莫尼卡海滩晨炼的法轮功学员。(Getty Images)

七情过极则百病增

七情致病方面,明朝有一部《普济方》,把“七情”同病理联系了起来:“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病生焉。”说明的七情调摄不当会导致疾病。(《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西元一四零六年)

七情调摄不周,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七情郁积可以出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七情变化可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

喜怒哀思本是人之常情,人就是为这情而活着,生气、高兴、喜欢、怨恨都是情,但是七情太过就会生病。强烈的思想情节,大喜大悲,大惊大怒,均能导致气机紊乱。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愁则心摄,多恶则憔悴无欢。”古人还说:“莫道喜怒不伤身,七情过极百病增。”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目睹这样的情况。愤怒时肝区两胁痛,肺痨的人易有忧郁倾向,思虑过度则引起脾胃失调等等。有人肝火较旺,处事急躁欠冷静,气逆上冲,怒火勃发后口吐鲜血等。这是大怒耗伤血液,阴血亏耗。有人狂喜暴喜后,精神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大脑控制能力明显降低,缺乏理智。还有许多现代病与情绪有明显的关系,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失眠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躁郁症、精神分裂、月经失常等。

《内经》曰:“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妇女有难以讲出的隐曲,经常忧郁焦虑,产生月经紊乱。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有人惊吓过度,小便自流,神不守舍,妇女则伤及胎气,崩漏流产。

摆脱七情的枷锁

关于七情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在文学与史籍上亦不乏记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三次“金疮迸裂”断送了性命。南宋诗人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更向人们展示了七情导致的结局多变。当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唐婉看了陆游写的“钗头凤”词后,更加忧郁,一病归西。而陆游却经受了巨大的精神和政治上的打击,晚年闲居山阴,生活拮据,但乐观豁达,总是用微笑迎接逆境,活到八十五岁高龄。《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当她听说宝玉和宝钗结婚的消息后,不禁满含悲愤一气而亡,而贾宝玉的痴心迷恋与王熙凤的专横弄权,无不说明七情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个人若要气血充沛,情绪稳定,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健康长寿,就一定要跳开七情的枷锁,不弃之必为其所累。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须有宽阔的胸怀和健全的身体,而摆脱七情的影响是关键因素,佛家鼓励一般人放弃对情的执著,用慈悲心来代替。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磨难重重,但是,只要乐观向上,坦然处之,心境宽阔如海,一切烦恼忧愁执著就会烟消云散。古人很早就懂的这个道理,思想上安定清净,不贪欲妄想,体内的真气就会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无从发生,而真正达到养神的目的。◇

=======================================================================

养生智慧:养德
中医养生.中医师观点3
文 ◎ 胡乃文


玉米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吃多了会烦热,而冬季使用它,却很相宜,让人有保暖的作用。(Getty Images)

古人懂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又懂得“养德”即是最好的“养生”方式。治人于未病之前,杜绝生病,不再以药物戕害身体,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中医学的理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气,人的身体五脏与节气的特性相应也不同,春应生、夏应长、秋应收、冬应藏。《内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养生”、“养身”这两个名词,许多人非常容易混淆。

顾名思义的想,“养身”就是让人的身体得到健康、能够适应于动变的情况,例如对流行病的抵抗能力、能适应季节冷热的变化、能适应摄入的各种饮食。可古时的中医典籍并未见这个词。

“养生”这名词,和“养身”一词满混淆的,为什么呢?

唐朝孙思邈有《道林养生》,讲的和明朝的“抱独居士”吕坤所云都大致相同,“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等,吕坤说,嵇康就是善养生的人,他对于死完全在考虑之外。所以,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吕坤还说,德行是人自己的修养,当修养的德行够,就算是踩在刀刃之上,那又怎能害到他的养生呢?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养生的意义和现在流行的讲法有很多的不同。而且古时的养生,是以养德为重。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是因为春气应生,所以注重春养生,养“生发之气”。

古人的养生之法,和现代所云大相径庭。因此,如何在冬季“养生”,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概念来说明。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要将那些属于闭藏的冬季之时所积存于体内的废物发散掉,故叫作“发陈”。在冬天这个季节时,万物都得闭藏,人必须在此时“养藏”,躲在密闭的房间、躲在厚重的衣物里面、躲在被窝中,让自己不因为那很冰冷的天气而受到伤害;这时不是养生的好季节。

《内经》云:冬季的亥子丑三个月,是属“闭藏”的,这时水结成冰了、地也坼裂了,一定不准许干扰到人身的阳气,这时白昼的时间比较短,应该和日光同时起落,所以要“早卧晚起”,使得肾所藏的“志”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要远离寒、要趋就温,不要让皮肤的气泄掉,让气极度的削减了。以上就是冬气的相应,也就是“养藏之道”,如果不照着做而逆反它,就会伤到肾,因为不能养藏,所以到了来年春天“奉生”的资材就太少了,于是春季就会患“痿厥”之病。

在《内经》中所说的冬季三个月,意味的不只是冬季三个月。其实,每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天的时辰和每个月的地支都相同,一天有“子丑……”等时辰,一年也有“子丑……”等月份;“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月份的冬天(十月、十一月、腊月)要养藏,时辰的冬天(晚上九点至凌晨三点)也得养藏。这段时间里,不就是应该躺在床上、盖上厚重的被子睡觉的吗?

冬季要保暖,除了藏于密闭房间内、穿厚重的衣物、睡卧厚被外,食用食物也要有相应。《饮膳正要》书中云,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秋宜食麻、冬宜食黍。黍,《本草纲目》云,吃多了会烦热,叫人不要多吃。而冬季使用它,却很相宜,让人有保暖的作用。

由此想到,古时明医的智慧,现代人难能比得上;见《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为人们懂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又懂得“养德”即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治人于未病之前,杜绝生病,不再以药物戕害身体,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本文转自第99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101/1.htm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