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元 积善庆有余

林昭元将车停在观音山一座庙宇前歇息,一觉醒来,听到庙内的擂鼓声,顿时心中一片宁静,不经意就在卷宗上批下“先公后私”四个字,决定先帮母校盖礼堂……
文/王筱云、徐千文 摄影/王筱云
font print 人气: 174
【字号】    
   标签: tags:

嘉义新港国小的学童都知道,有一位热心的林爷爷,时常帮忙学校解决财政上的问题,即使再忙也会参与校务。

新港国小100周年校庆时,他捐出100万元,为母校成立新港国小教育基金会,协助推展校务。110周年校庆时,再次低调的拿出一张110万元的支票,交给校内干事,没有任何张扬──他就是80高龄的新港国小校友、多家公司及公益团体的负责人林昭元。


80高龄的林昭元是新港国小校友,与夫人因侍亲至孝,奠定建筑事业的根基。


嘉义新港国小的学童都知道,有一位热心的林爷爷,时常帮忙学校解决财政上的问题,协助推展校务。

先公后私 兴建礼堂宝坛馆

1973年的一天,林昭元和前考试院长林金生回乡,适逢新港国小校庆,他把车子停在旧礼堂前,准备去看热闹。学工程出身的他,一眼就看出木造礼堂倾斜一边,土台已腐朽。他判断这栋房子有倒塌的危险,立刻去找郑盛校长,校长说没有钱重建。林昭元央请林金生帮忙,申请公部门补助,但补助金额也只能修建一间图书室而已,于是他决定自己来想办法。

当时林昭元正在进行新建筑案的规划,资金已经投入,身上只剩80万元的现金,而兴建礼堂宝坛馆预估需要200万元,让他很头痛。但如果延迟改建,万一倒塌,学生的安全堪虑,他不知如何是好,周边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贸然插手,应以事业为先。

有一天,林昭元途经观音山一座庙宇,将车停在庙前歇息,一觉醒来,听到庙内的擂鼓声,顿时心中一片宁静,不经意就在卷宗上批下“先公后私”四个字,决定先帮母校盖礼堂,新的建案暂且搁下。
他决定卖掉祖产的三甲农地来补贴不足的款项。他觉得已过世的爸爸也是新港国小的校友,平日热心乡里,应该会同意他这么做。

林昭元从台北载着太太回乡,准备处理土地买卖的事,哪知到了南投,太太发现土地所有权状忘了拿,又折回去,耽误了和买方约定的时间,买方走了,地没卖成。林昭元将先前建案留存下来的金店面,全数半价求售换取现金,礼堂得以有足够的资金兴建,终于在1974年1月10日动工兴建,同年8月8日父亲节完工,名为“宝坛馆”以纪念其父,至今仍坚固如昔。


1974年,林昭元为纪念父亲兴建宝坛馆。


宝坛馆于1974年1月10日动工兴建,同年8月8日完工。


1974年兴建的宝坛馆至今坚固如昔。

善有善报 顺利进行新建案

事后林昭元发觉,如果当时不建宝坛馆,去抢建新建案,在当时能源危机,模板和钢筋飞涨的冲击下,建盖大厦所增加的成本,必然已让他倒闭。是“先公后私”的那一念救了他!

等到礼堂宝坛馆建成后的二星期,高楼解除禁建,林昭元积极筹划新建案。因为缺乏资金,他只能先卖预售屋。当时民众虽担心通货膨胀,想置产保值,但对建商没有信任感,对预售屋都抱持既爱又怕受伤害的心理,因此预售屋并不好卖。

恰巧宝坛馆落成时,《工商世界》周报对于林昭元家人的善心做了详细报导。他的善举赢得客户信任,预售屋因而卖得不错。善有善报,他不需要任何资金就开始这桩建案的工程。

除了商誉外,光是钢筋、水泥、砖块三项主要建材,因新建案延迟兴建,就为他省下了二栋宝坛馆的钱。提起这一段奇特的经历,林昭元常开玩笑的说:“盖一栋宝坛馆,额外赚两栋。”

饮水思源 照顾母校

林昭元对于曾经培育过他的地方,都感念在心头。除了照顾母校新港国小,对于培育他建筑技能的嘉义高工也一样热心捐资,饮水思源。


林昭元是新港国小校友,时常帮忙学校解决财政上的问题。

这几年来,林昭元也积极参与新港文教基金会的活动,只要获邀,他就会出席参加,缺乏经费跟他讲一声,一切没问题,给予主办单位极大的鼓励。80岁高龄的他,每个月还出席新港别墅兄弟们举办的读书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实践者。


林昭元也积极参与新港文教基金会的活动,只要获邀,他就会出席参加。

事业有成的林昭元除了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也非常照顾亲友族人,工作有困难的去找他,一定帮忙安置合适的职务,但比照公司规定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上进,也因此间接照顾到很多家庭。善念成就了一个企业家,如同林家客厅墙上照片上题的16个字:“人生因利他而丰富,慧命因自觉而生长”,林昭元与夫人一生都在付出、助人,却也因此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让生命更有意义。

*****

建筑事业奠基于孝顺

林昭元成功打造建筑事业,很多人问他,其中的转捩点在哪里?“其实只有两个字──孝顺。”他说,结婚时夫妻总财产共501元,靠着夫妻俩的相互扶持,到今天吃而有余,这一切全源于孝顺父亲的初衷。


林昭元全家福。

为照顾父亲购地养鳗

嘉义高工毕业后,林昭元进入台北省建设厅工作,过着小康的生活,时常想到家乡69岁的老爸爸还要辛苦耕田,心中实在不舍,就接父亲上来同住,然而习惯了乡下生活的父亲,住不惯台北,常常偷溜回家。有一次,林昭元趁工作之便回家探视,却发现父亲生病了,一个人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继母不知去了何处,三餐还是隔壁的堂兄嫂协助料理,当时心中感触良多,决心要想办法把父亲留在台北照顾。


林昭元任职省建设厅时,负责东港自来水工程监工。

从那时起,林昭元开始戒烟,省下烟钱买杂志、报纸、收音机给爸爸解闷,但依然留不住老爸爸。和乡亲好友多次讨论后,认为养鱼不像种田那么辛苦,经济效益又比较好,在台北找一块地让爸爸养鱼或许可行。

林昭元积极行动,找到一本《淡水养殖学》,两天一夜把书看完,从中发现鳗鱼经济效益是种水稻的33倍,他如获至宝,也因此养成从书中找知识的习惯。

找到方向后,林昭元回新港找爸爸商量,他告诉爸爸,那么辛苦种三甲地,收入还不如一个工人,不如去找一分地来养鳗,不会那么辛苦,收获和三甲地一样多。父亲觉得有道理,同意一试。林昭元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积极找地,和太太存钱标会,终于购得四分多地,开始规划养鳗。

此后两年,父亲连过年都没有回乡,一直留在台北照顾鳗鱼场。林昭元终于一偿把父亲留在台北照顾的夙愿。

但是,当苦心经营两年的养鳗事业接近大好的时候,一场台风刮走了他们所有的心血,当时实价约22万元的鳗鱼被水冲走了。林昭元躲着太太,跑进厕所放声大哭一场。

没钱再养鳗鱼了,身无分文还负债,夫妻俩咬紧牙根,靠自己双手搅拌沙泥,重垒池岸,改养其他鱼种。少数没冲走的鳗鱼就抓回家炖枸杞给老爸爸补补身子。

四分土地因孝顺无限加值

夫妻俩庆祝结婚53周年时,林夫人有感而发的说:“结婚至今最大的收获,就是陪伴老爸爸走过人生最后一程,最有价值,用钱买不到。”夫妻俩侍亲至孝,可见一斑。

在父亲过逝后第二年,林昭元为了协助朋友询问执照取得问题,打电话给建设厅的好友,意外听闻位于板桥和中和间的养鳗场即将重划禁建。经由好友建议与征询多方意见,林昭元决定立即改建成劳工住宅,经过精算,盖完可以赚进600万元。于是他放手一搏,辞去建设厅的铁饭碗,专心监工。

在建设厅工作期间,因工作及监督态度认真,林昭元与很多营造业者成为好朋友。当时原物料飞涨,取得不易,有钱还买不到。因为他平日乐于助人,营造业的朋友鼎力相助,提供各项建筑材料,才得以如期完工“台阳一村”。又因为周围附近没有市场,所以中间剩余土地又加盖一栋大楼,楼下当店铺,楼上四层住家的公寓,又让他多赚进500多万元。

那块当初为就近照顾父亲而买下的四分土地,成为林昭元从事建筑业的契机,为他赚进人生第一桶金,奠定建筑事业的根基。无心插柳柳成荫,林昭元说:“因为孝顺爸爸,使我的人生有了转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一位意气风发的职业妇女,到甘于平凡的家庭主妇;从一位孤军奋战,陪着孩子与整个教育体制抗衡,到带领着一群有心的父母学子寻找教育的理想。李雅卿的故事,在台湾教育的开展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书法就是我的人生,书法就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是朋友的引荐,很难想像这位个性豪爽,诗、书堪称一代翘楚,且绘画、音乐及人文、武术样样兼修,彷若今之古人的传奇性人物,竟会出现在今日的台北大都会。从丁锦泉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台湾文人独特的生命力与光辉。
  • 折纸飞机超过6千种,创下纸飞机飞行52公尺世界纪录,童心依旧的卓志贤,保持着对生命的赤忱,他教导别人的,不只是如何制造一架好的纸飞机,更将唾手可得的快乐秘诀散播出去……
  • 恢复传统之美
    陈三火剪黏艺术 化腐朽为神奇
    自创“自然摔碎找寻元件”技法,废弃酒瓶、陶罐、花瓶一经“火师”的巧手,即化腐朽为神奇,剪黏出各种神祇与人像。
  • 我觉得每一个人一生中后来想要走到什么方向去,和小时候多少有一点关系。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对我日后从事的民谣采集与创作工作,有着不可轻忽的影响。在北投禅园的缕缕茶香中,简上仁老师这样开始细说起他和民谣的渊源。
  • 在这座由刘得劭教授打造出的宜花东第一座“玻璃工房”,从刘教授娓娓道来的生活态度、创作理念以及未来愿景中,我看见一位令人感动的“生活劳动美学实践家”,正用他的双手努力推动玻璃艺术──创作、研究、传承、发扬……
  • 投身教育36年,他曾将一座偏远的山上小学改变成吸引国内外学者观摩的教学环境,也鼓舞学校老师发挥专长开拓新景。现在,星期一升旗时间为孩子说故事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 当过大老板,也做过流浪汉,一个包子让他重燃生命希望。抱着一颗感恩回馈的心从事这一个行业,对面粉感恩、对客人感恩、对员工感恩,孙湘台做出了口齿留香也温暖心灵的口碑包子……
  • 四岁离家,行过万千,她记忆深处有一个温馨画面永恒停格,陪伴她走过生命的每一个艰难时刻——亲生妈妈煮了一锅薏仁汤,兄弟姊妹围坐吃得好快乐……这永存心中的美味,成就了“椿之味”薏仁主题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