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如镜

古道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 ,

2008年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大幕徐徐拉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万王之王带领众神下世开创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壮观“创世”场面,其中唐代是顶峰,而作为舞台天幕背景出现的大明宫,则显示了盛世唐朝君临天下、光照千秋的文治武功。

说到大明宫,中国人熟悉的是一部曾经被改编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和耳熟能祥的两个成语,“明镜高悬”与“正大光明”。而说起这两个成语,中国人更多的印象却是从知府衙门的大堂匾额而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明镜高悬”既是作为为官者对自己的一种警示,也是百姓们对当权者的一种期待。

“明镜高悬”在更早的时候却叫“秦镜高悬”,为什么叫秦镜呢?这要从秦朝的一面镜子说起,相传秦镜乃是一面宝镜,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像十分清晰,纤毫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娥彩女,但见“胆张心动者”,全部作为有异心者而杀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如麻,但却留下了奸臣赵高等指鹿为马、专权误国。使显赫一时,匈奴也为之丧胆的强秦,二代而亡。汉高祖刘邦初占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阿房宫等所有宫室,金银财宝,子女玉帛、钟鼎狗马一律不取,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再就是这面镇国之宝——秦镜。汉末群雄逐鹿,秦镜又不知流落何处?直到几百年后,唐太宗下诏修建永安宫时才再次出现。

永安宫地基中挖出秦镜,太宗携房玄龄与魏征亲临察看,随后就留下了这段名传千古的明镜之说。

太宗在听了房玄龄与魏征对秦镜的介绍后,慨然说道,“朕要此镜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说到这儿,房玄龄不解,魏征却脸红,房玄龄问道,“陛下的明镜何在,指予微臣一睹为快?”于是太宗手抚着魏征之肩说,“魏爱卿者,朕之明镜也!”,说罢哈哈大笑。

太宗又正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 众皆称善,于是天下皆传大明宫之名。

大明宫峻工后,太宗果然以秦镜为其镇宫之宝,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明”宫。长安士庶都说,“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厂亮若白昼。”但太宗却始终没有搬到大明宫里去,他一直住在太极宫中,依靠着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唐景象。

千年转瞬即逝,大明宫的辉煌也早已化为尘土,唯有这明镜高悬,正大光明的传说在中国人的心中依然不灭,也由此照见当今中共国内官吏贪污腐败,横行不法的末世乱象。这真是:

愿得秦镜高悬,
不如天下民心,
西来邪灵终灭,
再颂神传文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晋成帝咸康五年,后赵遣七万大军突袭邾城,由于援军不至,最终城陷,邾城守将毛宝率手下众将突围逃出。由于没有船只,六千多人无奈投江逃生,结果只有一个军士游到了东岸脱险,其余众人全部殉难。
  • 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的下一幕。
  • 春秋初年,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 令齐国日渐强大。

  • 楚国想称霸中原,晋国的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就是晋文公。 在晋文公的整顿下,晋国开始强大起来。

  •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才云集,虽说你杀我戮,你争我辩,但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
  • 在帝制时代,皇帝是大老板,所有官员都是他的员工。员工的工资老板发,老板的工资谁来发呢?
  • 邵雍人缘极好,他经常去盘桓的人家,如果谁家的婆媳妯娌、婢妾童仆有了矛盾,历久争执不下,对他从不保密,他一来,就让他出面调解。邵雍耐心听完各自的陈述后,再给他们一一分析规劝,最后人人都能解开心中的疙瘩,高高兴兴离去。于是全家人复又融融乐乐,争着给他进酒上菜。
  • 当酒喝得有点醉意时,刘章进献歌舞,然后说:“请求为太后唱支耕田歌。”吕后把他当作小孩看待,笑道:“应该说是你的父亲知道耕田吧。你生下来就是王子,哪知道什么耕田事呢?”
  • 明朝兴化人韩乐吾是一个陶工,一生贫困却乐于助人,被人们称为“东海贤人”,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 家里的人想试试王文正的度量到底有多大,就和他开起了玩笑。一次,家人将少量的灰尘和墨水洒在他的汤中,王文正就只吃饭吃菜不喝汤。家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时候不喜欢喝肉汤。”
评论